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關于北京曲劇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并不多,更少有專門針對北京曲劇中的音樂的研究。發表在各大刊物上專門論述北京曲劇的不到100篇,且多以介紹性、報告性文章為主。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90年代以后,主要涉及北京曲劇的起源、發展、代表人物、音樂變化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北京曲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以后形成的新興劇種。曾被命名為“解放新劇”“曲藝劇”“新曲戲”“曲劇”……等七個名稱。后因要區別于“河南曲劇”“河北曲劇”“昆明曲劇”等,最后定名為“北京曲劇”。
90年代以研究代表人物及曲劇作品介紹的文章為最多。如:《魏喜奎和北京曲劇》(中國藝術報,2001年4月20日)、《“魏喜奎曲劇藝術發展促進會”在京成立》(《戲曲藝術》,1995年02期)、《許娣開門收徒》(《中國戲劇》2004年2期)、《動人 動情 感染觀眾——談北京曲劇優秀演員孫寧》(《中國戲劇》2004年3期)、《重建“古月軒”——北京曲劇《煙壺》排練散記?》(《中國電視戲曲》,1995年10期)、《雙重改革使北京市曲劇團走出了困境?》(《中國戲劇》 1997年1期)、《北京曲劇<啼笑因緣>中的〔四季相思〕作品簡介》(《中國戲劇》,1992年5期)?、 《北京曲劇,“四喜臨門”》(《中國戲劇》,1990年01期)、《曲劇<茶館>短與長》(《中國戲劇》1999年01期)等。?
2000年以后,為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北京市文化部門對于北京曲劇等藝術進行保護工作,各種保護交流、演出陸續開展。2001年,在中國戲曲學院6個專業劇種免學費招生。北京曲劇團在各大劇院以低價票對外演出。2005年北京曲劇團在中國音樂學院等各大院校進行友誼匯演。戲劇圈內圈外的人對北京曲劇的關注點持續升高,也引發了學界的理論探討。
北京曲劇的學術影響力逐步擴展。出版了《北京曲劇五十年》(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一書,系統地介紹了北京曲劇的前身、形成、發展、蒙難、回歸、經典劇目和理論探討。另有《顧威談北京曲劇》(《中國戲劇》2001年6期)、《北京曲劇:脫俗入雅還是反雅還俗?》(北京日報,2009年11月30日)、《魏喜奎和北京曲劇》(中國藝術報,2001年4月20日)等文探討了北京曲劇音樂的審美特征。除此之外,另有一篇《中國漢民族戲曲聲腔類屬研究》(姚藝君,2005年博士論文)中談及曲劇的聲腔劃分問題。在《新興劇種的回顧、反思與展望》(北京文化報,2010年8月6日)中對包括北京曲劇在內的多種劇中的發展提出了思慮和前景展望。這些文章都在正面或側面談及北京曲劇音樂的創作、審美等問題。
由崔長武、薛曉金主編的《北京曲劇五十年》,分八個章節。第一章描述了北京曲劇的前身——“八角鼓”的起源、繁榮的原因、“八角鼓”系統中的曲種、單弦牌子曲、拆唱八角鼓,并通過幾個腳本介紹了“拆唱”與“彩唱”。展現了從說唱藝術逐漸脫離出來,成為一種戲劇雛形的過程。第二章介紹了北京曲劇的形成背景,從戲曲背景、藝人講習、解放新劇。并介紹了曲劇的誕生及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柳樹井》《婦女代表張桂蓉》《羅漢錢》。第三章是北京曲劇的發展時期,文中對發展時期的戲曲背景進行了介紹,并從《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駱駝祥子》這幾個分別從奠定北京曲劇的藝術風格、使北京曲劇得到全面發展、為北京曲劇錦上添花方面具有典型意義的作品出發,逐步展現了北京曲劇的現代戲、導演、音樂、舞臺美術等。
在曲劇發展時期的音樂方面,本書認為,北京曲劇雖然已經基本完成了從說唱音樂向戲曲紐約的轉化,但還未完全成熟,仍然處于發展階段。并承認:這一時期演出的《楊乃武與小白菜》和《啼笑因緣》在音樂上展示了北京曲劇兩種不同的風格,形成了一直影響著以后北京曲劇音樂創作的兩種模式。對于作曲方面,突出介紹了作曲家劉吉典,女作曲家劉書方。在表演藝術家中提到魏喜奎的二度創作。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別闡述了北京曲劇的蒙難、復蘇與探索、回歸。
第七章,在北京曲劇的經典劇目中,介紹了《煙壺》、《茶館》、《龍須溝》三個經典的作品。第八章是北京曲劇藝術的理論探討。崔長武認為:北京曲劇的邊緣性表現在借鑒話劇某些特征,接近生活的表演和舞臺語言,用話劇導演的手法,強調戲劇人物的內心體驗等。
同時,崔長武提到,在形式和內容二者間,曲劇帶有當代的通俗性,在形式上,對傳統的唱念做打采取靈活的態度;在內容上,通俗性包含在喜聞樂見之中。他提出:“曲劇就是要加強‘京味兒’的特色”。在這一章中,還對曲劇的音樂唱腔進行深入淺出的探討。 另外,在本書的附錄中,對北京曲劇五十年的大事、劇目、音樂進行全面的介紹。《北京曲劇五十年》是一本目前較為全面介紹北京曲劇的經典之作。在北京曲劇音樂的創作和審美上,崔長武發表了個人對于北京曲劇的唱腔的美學觀點。
《顧威談北京曲劇》一文,由一個采訪者薛曉金與顧威對話的形式,由淺入深地展現了顧威對于曲劇這門藝術作曲、表演、審美的若干問題方面的觀點。顧威導演的北京曲劇《煙壺》、《龍須溝》、《茶館》獲得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每部劇都演出百場以上。 并獲各項大獎,”三部戲救活了一個劇團”。
透過顧威的談話,我們能立體地接近這門藝術 ,在作曲方面,顧威提到先前只有文學劇本,作曲家戴頤生有充分的作曲空間,并且他本人也充分尊重音樂的情感要求,對音樂的唱腔要求很重視,充分地在劇情上讓步。甚至在《龍須溝》一劇中,由于作曲家認為音樂需要一個高潮的動力,就在老舍原作中加入了“程瘋子打黑旋風”的劇情。在唱腔表演方面,顧威認為第一要求是塑造人物,第二要求是人物唱,第三要求是唱人物。要用各個手段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在審美方面,顧威提出了“審美現代化”一說,要考慮到現代觀眾的審美層次。因此與作曲家達成共識,在音樂上加入北方民歌的元素,一改單弦牌子曲中繼承過來的單調的唱腔。通過薛曉金由淺入深的提問,顧威生動的描述,我們能捕捉到作曲、排練、演唱、演出過程中展現出的靈動性和創造性。對于北京曲劇的音樂創作有了更加立體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