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從當前的實際來看,搞好新聞報道及防止假新聞的主要保證還是要有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聞素質高的新聞工作隊伍。新聞記者要恪守新聞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以忠誠于黨,取信于民。提高記者的道德修養,關鍵在于提高記者的作風。
一、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一個優秀的新聞記者不僅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專業技術及知識理論。作為電視臺來說,很多的新聞記者只注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術的掌握,卻忽視了思想政治素質。
筆者認為,電視臺新聞記者最起碼的政治素質要求,首先要堅持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引導正確輿論導向,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和政策。其次是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敢于揭露社會中存在的錯位思想和丑惡現象,端正人們的思想。
再者通過新聞傳播橋梁,增進黨、政府和人們的交流溝通,準確傳達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鼓勵人們積極參與到政府的政策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電視臺新聞記者主要通過鏡頭和文字來表達對新聞事件的本質,并傳達給廣大的受眾,所以對新聞記者的知識理路、攝像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要求十分的高。
所以加強新聞記者的知識理論培養顯得十分的重要,必須加強自身知識理論的認識,通過不斷的學習理論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并熟練掌握在腦海里,才能增長自身的學識,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才能游刃有余。
二、新聞記者缺失職業道德的原因
什么是新聞職業道德?新聞職業道德,也叫新聞倫理或新聞道德,是新聞工作者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形成的調整和處理新聞機構內外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或準則。下面我就從新聞記者喪失職業道德的原因等方面來做簡要分析。
1.同行競爭激烈這些年,全國的媒體數量大量增加,同質競爭、同城競爭和同行競爭加劇。為了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搶奪第一手獨家新聞,制假者樂此不疲地去獵奇、追逐聳人聽聞的消息,目的就是為了遏盡所能吸引更多受眾的眼球,攫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2.經濟利益驅使
首先是商業化傾向侵蝕媒體,為片面追求娛樂性、轟動性,不惜犧牲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往往將一樁小事炒作成熱點,或是無中生有,將并未發生過的事描述得活龍活現。
另外一方面,現在每年許多組織都會組織各種各樣的評獎活動,一些新聞記者為了能夠獲獎,提高個人地位和聲譽,就想方設法修改自己的作品。“華賽”大獎作品造假中國高樓第一爆(后期修改制作),當年“非典”時期一對新婚伴侶走上街頭的照片(記者找了兩位青年假裝成新婚伴侶),還有近來社會上炒得沸沸揚揚的《青藏鐵路為野生動物開辟生命通道》等獲獎照片造假事件。
3.媒體素質和行業管理缺陷
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有些主管部門不切合自己實際,只圖快捷、大信息量地獲取新聞,招收了大量新人擴充到記者隊伍中來,其中許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聞媒體的各種基本操作規范,有時甚至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識性知識的儲備,而是靠關系擠進電視臺記者行業,當然就更談不上具有更高層次的職業素養、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了,使得龐雜而混亂的新聞記者隊伍職業道德水平整體下滑。
三、加強新聞職業道德標準,預防假新聞事件的發生
1.改革獎勵機制
各級電視臺必須改革考核機制,大多電視臺對記者工作要求是以每年必須完成在中省市發的新聞用稿量的硬性指標,來考核年終工作業績和獎懲制度,所以,為了完成新聞任務,記者挖苦心思找新聞,完不成任務的情況下,假新聞油然而生。
2.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
選擇了記者這一職業,就要無愧于記者的光榮稱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牢記新聞工作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經濟建設中心工作服務的宗旨,愛崗敬業,求實創新,多出作品,多出好作品,滿足人民群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
所以說,新聞從業者的道德素質及其新聞專業素養的教育乃是杜絕假新聞的關鍵。總而言之,提高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素質,是黨和國家對新聞工作的要求,同時也是新聞界、全體新聞工作者、全體受眾共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