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電視攝像是指運用電視攝像機拍攝電視畫面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它要求學生在掌握了相關的理論知識以后,又要付諸實踐,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即通過實習過程,鞏固和檢驗所學知識并把理論用于實踐操作。文章發表在《圖書館界》上,是藝術職稱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電視攝像,新聞傳播
一條新聞專題片,通常需要記者、攝像、后期編輯等人員通力合作方能完成。依據崗位性質,電視攝像的首要任務就是用鏡頭記錄新聞事件所需的畫面。電視攝像從業者除了要具有拍好畫面的技巧和能力外,還需要不斷地增強編導意識,善于觀察以及尊重新聞原生態,在藝術領域敢于創新,這樣令拍攝的畫面更加富有表現力,從而進一步增強新聞作品的內涵,提升新聞作品的含金量。
一、良好的溝通有助于增強新聞采編播時效
以上所指的溝通,廣義來說指的是兩方面對象:與記者溝通和當事人溝通。
當我們在趕赴新聞現場的路上,攝像與記者之間有了良好溝通,使得攝像第一時間到達新聞現場后,圍繞記者設定的主題,捕捉畫面,收集信息,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在現場拍攝時,與當事人溝通,或許能了解到更多未知的信息,將這些信息用鏡頭記錄下來,及時提供給記者,記者根據攝像拍攝的畫面組織材料,編寫文稿。
二、善于觀察,尊重新聞原生態
若把新聞事件的核心稱之為“新聞源”,那么,信息將會以“新聞源”為中心,源源不斷地向四周輻射。因此,新聞攝像師則需要有洞察能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特定的時間內,果斷按下錄制按鈕,用鏡頭記錄新聞原生態素材,這需要勇氣和膽識。
我們常說“真實最動人”,攝像師在工作中要善于觀察,用鏡頭去記錄“接地氣”的畫面。因為這些真實的畫面,最具有打動人心的感染力,最為廣大電視觀眾所接受。
“求真最可貴”,在報道新聞時,我們應尊重新聞事件的原生態,做到不修飾,不擺布。當新聞呈現在電視屏幕時,可能會出現一個長鏡頭搖得不均勻,或是記者的同期聲收音不那么清晰等問題,但這種瑕疵,并不能改變這種原生態的電視作品的味道。
《新聞調查》——《雙城的創傷》,主要講述發生在甘肅武威數名小學生相繼自殺事件,央視記者柴靜負責調查事件背后的真相。影片的結尾部分,是柴靜和苗苗的同學小孫的交流場景,他們在一個十幾米高的土臺子上交流的畫面。柴靜問小孫:“你把那個藥都吃了,身體難受嗎?”小孫回答“難受”。
柴靜接著問小孫:“哪里難受?”小孫沉默了許久,沒有回答,而是起身離開,往土臺子下方跑遠。攝像機沒有因為小孫的離開,而終止拍攝,廣角全景的景別跟隨小孫,看到小孫滑下土臺子,走向遠處,直至消失在畫面之中,此時鏡頭再次搖到柴靜那里,停了一會,柴靜即興說:“在這樣的談話中,看著孩子離開,你知道他的內心世界里還有許多謎沒有解開,還有很多話很難說出來給我們聽,我們只知道在這些孩子的內心深處,有很多從來沒有被人了解到的東西,這些東西也許就是他們后來相繼服毒的原因。
其實在整個雙城少年服毒的事件調查過程中,到最后我們才發現最大的謎其實就是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怎么樣去打開它,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每當看完這部新聞專題片,總能觸動我,文字直擊內心深處,影像讓這些感受具體化,別有一番味道,尤其是片尾的一個長鏡頭的畫面:
“兩人交流、一人離開、即興出鏡”,感覺意猶未盡。如果我們將一個長鏡頭分切三部分,或者為了除掉那些瑕疵而采用擺拍,甚至不厭其煩“NG”下苦工,那都是徒勞的,因為它沒有保留這種現場的原生態特性,也就沒有作品原汁原味的清香。
三、電視攝像既要負責記錄。還要懂得藝術創作
電視攝像在拍攝之前,必須去了解怎么處理好鏡頭表現力:涉及到機位的角度、運動的方式、運動的快慢程度的掌控、思考怎樣進行光線和色彩選擇,以及后期剪輯時鏡頭的組接對整體畫面節奏的影響等。
1、鏡頭角度的選擇。一般來說,角度分為水平角度(正、側、背、斜)和垂直角度(平、俯、仰)兩大類:正面拍攝易表現被攝對象的基本特征,利于人物與觀眾的交流;斜、側方拍攝則增強被攝對象的立體感;而平攝合乎日常生活視覺習慣,畫面真實;仰攝則可表達崇敬心情等等。
2、運動方式的選擇。鏡頭的運動形式包括推、拉、搖、移、跟及其綜合運用。電視畫面能夠直接表現運動主體富有變化的運動姿態,包括運動的速度、節奏以至運動的全過程;還可以通過電視特技手段和特殊的拍攝方法,表現運動主體瞬間的運動狀態,如一朵鮮花在幾秒鐘盛開。
3、光線和色彩的選擇。光是畫面造型的主要元素之一。外景多用早晨和傍晚的自然光,拍出老人在家的生活的溫暖感,愜意感。
4、選擇客觀合理的畫面景別組接。考察攝像師的創作思維水平和敘事能力,通常看其對景別選擇正確與否,是否能合理地組接好。對于敘事鏡頭,應注重景別上的變化,使其對視覺產生一定的刺激,形成視覺流節奏,否則就沒有了空間概念。例如,田徑中的百米比賽,如果全部使用全景,節奏就緊張不起來,但若加上幾個近景、特寫,進行人物表情的細節描寫,運動場上你追我趕的緊張氣氛就會驟然加劇,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因此能受到強烈的感染;反之,我們都使用全景的鏡頭,觀眾就不會有這種強烈的參與感受。
四、整合采編播資源,利用先進的設備,做精彩節目
浙江衛視推出的《中國好聲音》欄目,受到全國電視觀眾的喜愛,收視率節節攀升,在娛樂節目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它能一枝獨秀,就是憑借著電視節目內容,以及先進的電子設備在欄目中的應用。要是沒有先進的錄播設備、以及電腦組控的燈光等等硬件條件支撐,“內容為王”將會是一句空話。
總之,在日常的新聞采編工作中,電視攝像師應該以編導意識去組織拍攝畫面,善于觀察,多思考、多發問,不斷加強自我學習,努力從記錄者向創作者轉變,利用好現有資源,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創作出更優秀的電視作品。
文學職稱期刊投稿:《圖書館界》于1980年創刊,1986年正式在國內公開發行,2010年起由季刊改為雙月刊,國際大16開。辦刊多年來,在全國圖書情報界的關心和支持下,本刊逐步形成了嚴謹的學術刊物的特色,在全國圖書館學專業刊物中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