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簡稱,即一句話博客,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等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qū),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文章發(fā)表在《中國文學研究》上,是文學藝術論文發(fā)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微博,話語權,把關人,媒介融合
在北京市2011年12月推出《北京市微博客發(fā)展管理若干規(guī)定》,《規(guī)定》提出,“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微博用戶在注冊時必須使用真實身份信息,但用戶昵稱都是可自愿選擇的。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博走進了普通大眾的生活,并且在悄無聲息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從2010年初勁刮得“微博問政”之風,到2010春晚“圍脖”一詞多次亮相,展示了微博這一新興媒介旺盛的生命力。微博在形式上說是一種自媒體的媒介形式,我們可以把自媒體概括為“普通民眾利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網絡技術,提供并分享他們真實想法、自身新聞的新媒體”。
微博自誕生以來,短短幾年在我國迅速發(fā)展。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模式,微博對傳統(tǒng)傳播模式產生了較大的沖擊,為用戶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體驗。與傳統(tǒng)的傳播模式相比,微博在傳播形態(tài),話語權,把關人等方面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除了字數外,傳播者幾乎可以不受身份、時間、地點、內容的限制最大限度的發(fā)表自由言論。
發(fā)表的內容不僅局限于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元素都可以嵌進微博進行發(fā)送。這種形式和內容上的寬松,有效的推動了微博的發(fā)展。梅羅維茨曾經指出:“在現代社會,媒介的變化必然會導致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其中尤其電子傳播媒介對社會變化的巨大影響更令人注目。”人的社會角色在變化,以往界限分明的社會角色現在都變得混淆和模糊不清了。基于當前的狀況,對于微博的傳播學研究有著現實及重要的意義。
一、傳受合一的傳播模式
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是少數傳播者對不確定的大眾進行的“一”對“多”信息的傳播。傳播的過程具有單向性,不確定性。傳播者與信息接受者的界限比較的明顯,缺乏基本的互動。所謂的“受眾本位”更多的只是在信息消費領域里得到實現。微博的出現使得受眾的地位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傳播者與受眾者的角色界限在逐漸的模糊。
受眾在傳播過程中不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傳播的過程,實現了多數人對多數人的傳播。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即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反饋源,在第二輪的傳播過程又充當了傳播者的角色。這種傳授合一的傳播形態(tài)使得主體與對象走向融合統(tǒng)一。
吳英頡認為,傳播過程始于傳播者,經過媒介達到受眾,但并沒有終于受眾。受眾的第一輪反饋相當于第二輪的原始傳播。由于微博的反饋渠道非常的通暢,整個微博的傳播過程就在這種循環(huán)中不斷進行,最終達到傳受主客體合一的局面。在微博傳播模式中,每位博客一方面同過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或引用他人的評論信息為其他關注者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又通過關注別人來獲得信息,每位博客既充當了信源又充當了信宿的角色。
微博上的新聞傳播,意味著每位讀者都能成為作者,人們不再是消費新聞,而是更主動地尋找并發(fā)現新聞。“傳受合一”是博客傳播中的重要特征,在此過程中,傳統(tǒng)媒介“把關人”的作用正逐漸消失。
二、“把關人”地位變遷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模糊了“把關人”的概念。傳播學先驅盧因提出了“把關人的概念”,他認為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qū)”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里,根據公正的規(guī)則或是守門人的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xù)在渠道里流通做出決定。過去在傳統(tǒng)媒體充當把關人角色的通常是編輯、記者。這些編輯或記者根據一定的政策或是法規(guī),將那些錯誤的,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信息進行攔截,防止它們傳播渠道進行傳播。而微博作為一種自媒體,其空間是自由的。
在這個自主世界里,微博客們可以幾乎不受限制的發(fā)布信息,信息無需經過篩選即可呈現在其他受眾面前。另一方面網絡媒體又具有互動性與開放性,這些特性決定了它沒有特定的或統(tǒng)一的準入標準。微博傳播的特性,使得把關人變成了微博傳播的個人,使得其他受眾無法辨別信息的真?zhèn)?很可能導致一些虛假信息的傳播,這些信息的傳播可能會激化矛盾,引起社會的動蕩。針對虛假信息,新浪專門成立了辟謠頁面,用微博同樣的轉發(fā)手段來反擊網上流傳著的虛假信息。不過在浩瀚如海的息世界,僅靠微博辟謠恐怕很難起到預期的作用,傳播者自律意識的提高才是解決之道。
三、話語權重新建構
在以往傳統(tǒng)媒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話語權多掌握在官方或精英的手中。而微博時代的到來,不斷挑戰(zhàn)權威,導致了話語權的重新建構。由于微博的入門門檻低、操作簡單,具有明顯的草根特性。不管你是明星還是教授、學生還是農民都可以平等利用微博的功能,身份的鴻溝在微博上最大程度地被消解。
微博客們可以發(fā)表時事觀點、娛樂八卦、甚至是生活瑣事,幾乎在內容上不受太多限制。2010年。一名一歲九個月大得小孩多多,突然的了急性淋巴白血病,同時還患上了肺炎,身體非常虛弱。她媽媽通過發(fā)微博得到了救助,并把多多的病情用微博記錄寫成日記。
朵朵的媽媽沒想到,簡簡單單的一條微博卻能改變女兒的命運。這種自發(fā)性的公益活動無疑要歸功于微博強大的傳播效力。普通人對話語權的掌握并沒有削弱意見領袖的號召力,只不過這種意見領袖不再像以前那么倚重官方的權利了。他是從民眾里走出來,代表了一部分群眾的利益。
四、加速了媒介融合
互聯(lián)網的出現,以及與傳統(tǒng)媒體的結合促進了媒介融合。微博以其操作簡單、發(fā)布便利、反饋及時等特點,進一步加速了媒介融合的進程。目前,微博正利用手機便于攜帶,互動的特點,最大限度的將手機和互聯(lián)網結合起來。微博客門可以用手機直接發(fā)送文字信息,又可以通過手機拍攝照片與視頻以彩信懂得形式發(fā)布在微博上。
這樣使得微博的使用限制進一步的減少。微博由傳統(tǒng)媒體的結合方式主要是由以下幾種方式:微博中的熱點話題,成為傳統(tǒng)媒體的進行報道的材料,例如“郭美美”事件;利用微博的良好的互動效果,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電視節(jié)目可以很好的獲得反饋,適時作出調整,以適應受眾的需求;在節(jié)目播出時,利用微博方便及時與觀眾進行互動,增強觀眾的參與性,形成一定的節(jié)目效果。總之,微博時代的到來,是媒介融合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五、小結
微博在改變著世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作為一種新興的事物,它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懂得利用其優(yōu)勢,避其劣勢,使它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一定的貢獻。傳統(tǒng)媒體應積極的應對挑戰(zhàn),做出適當的改變,順應網絡媒介發(fā)展潮流,推動人類傳播的發(fā)展。
文學期刊發(fā)表:《中國文學研究》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主板,創(chuàng)刊于1985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它由湖南師范大學主辦,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入選CSSCI來源期刊,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在國內外影響較大。本刊是研究中國文學方面的學術刊物,主要由學術爭鳴、文藝理論天地、古代文學研究、現當代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研究生論壇、新書評介七大版塊的內容構成,適合專業(yè)研究人士和一般文學愛好者閱讀。
【參考文獻】
[1] 夏雨禾. 微博互動的結構與機制——基于對新浪微博的實證研究[J].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0,(4).
[2] 錢曉文, 張世福. 微博密碼[J]. 網絡傳播, 2010,(8).
[3] 張力. 淺析微博的傳播形態(tài)[J]. 青年記者, 2010,(4):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