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期刊VIP網(wǎng)所屬分類:新聞傳播時間:瀏覽:次
論文摘要:近年來,新聞傳播史學與新聞理論、新聞業(yè)務課程一樣,其課程教學在講授方法、教授方式上面臨著如何與時俱進的問題;而新聞傳播史學課程作為高校新聞傳播學科各層次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其面臨的教學方法改進的壓力大大高于其他課程。如何適應目前變化的教學環(huán)境、改變其難教的現(xiàn)狀成為這類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新聞傳播史學;教學方法;文化史視角;社會史視角
新聞傳播史學課程是高校新聞傳播學科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目前的教學環(huán)境下使之適應現(xiàn)實、更好地發(fā)揮古為今用的作用的關鍵首先是轉換觀照模式、強化當代性、將文化史視角和社會史視角引入到教學中來;其次是增加教學手段的技術含量,實現(xiàn)新聞傳播史學課程邏輯性與趣味性的統(tǒng)一,從而它從“撓頭的課程”變?yōu)?ldquo;受歡迎的課程”。
新聞傳播史學是研究中外新聞事業(yè)、傳播學說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史及其衍變規(guī)律的科學,既是一門歷史科學,又是一門新聞科學,它和新聞理論、新聞業(yè)務一樣,都是新聞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新聞傳播史學課程面臨的困境
1.體系龐大,知識點多。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高校新聞傳播學科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傳播史學基礎課程(含《中國新聞傳播史》、《世界新聞傳播史》)一直以專業(yè)必修課的定位出現(xiàn),發(fā)揮著進行通識教育的功能;新聞傳播史學延伸課程(包括媒介發(fā)展史、新聞教育史、新聞學術史、廣播電視史、廣告史等方面的課程)以專業(yè)選修課的定位出現(xiàn),發(fā)揮著拓展專門知識的功能;二者共同構筑了對于新聞傳播學科學生進行通識知識教育和專門知識教育的平臺。
《中國新聞傳播史》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主要框架為中國新聞傳播事業(yè)發(fā)展的總體脈絡和歷史沿革,包括重要的新聞媒介、新聞人、新聞事件、新聞作品,重要新聞理論家、新聞研究者和他們在特定時代的新聞學說、傳播思想等;從而探討中國新聞傳播事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特征,中國新聞傳播事業(yè)在社會發(fā)展、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中作出的貢獻以及它與中國社會文化進步的關系。
二、新聞傳播史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進
新聞傳播史學課程面對龐雜的教學體系、教育技術層面、教學理論層面的挑戰(zhàn)如何解決?這是目前這類課程授課教師正在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新聞傳播史學課程自身教學方法的改進來轉變,具體說就是:在教學內(nèi)容上重視新聞傳播史學的當代性意義,在秉承史學傳統(tǒng)品質的同時,將文化史視角、社會史視角引人到新聞傳播史學課程教學當中來。
1.明確新聞傳播史學的當代性意義。何兆武先生認為:“通常我們所使用的‘歷史’一詞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過去發(fā)生過的事件,一是指我們對過去事件的理解和敘述”,由此構成了歷史事實和歷史認識:“前者是史事,后者是歷史學,有關前者的理論是歷史理論,有關后者的理論是史學理論。歷史理論是歷史的形而上學,史學理論是歷史學的知識論。”按照這二者關系的思路,新聞傳播史實與認識的關系可以表述為:新聞傳播史實是證明曾經(jīng)發(fā)生過事實的有關記載,可以使人們想象再現(xiàn)這一事件的象征,存在于人們頭腦、精神世界、文化創(chuàng)造中;新聞傳播史認識是對子新聞傳播史實的重構、重組。那么如何從當代性的意義對新聞傳播史實進行“重構、重組”呢?
當代性是“全部歷史的本質特征”。新聞傳播史實是構成新聞傳播史的基礎,對它的認識隨著新聞傳播史學家思想認識的深化、對史料的理解變化而改變。、新聞傳播史學家讓新聞傳播史成為總結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鮮活記憶,那么新聞傳播史學課程授課教師要做的就是使新聞傳播史的當代性得以體現(xiàn)。新聞傳播史的當代性就是讓學生認識到新聞傳播史總同當代社會、現(xiàn)世人生息息相關,它對個人生活、人類生存來說是不可分離的,其一切內(nèi)涵(包括價值、發(fā)展規(guī)律、形態(tài)變化等)都屬于當下此刻,新聞傳播史是活的現(xiàn)實而非死的標本,是現(xiàn)實之鏡而非流逝的舊影。當學生認識到學習新聞傳播史是基于現(xiàn)實的激情而非思古的幽情時,教師的激情和學生的興趣會同時被點燃。
3.關注社會史視角下的新聞傳播史學。20世紀以來史學研究的一系列新的動向和新的發(fā)展總稱為“新史學”。引人社會史的視角研究新聞傳播史學,則新聞傳播史學也會被改造成新史學所共同追求的總體史。李彬認為“社會史范式在新聞史研究中體現(xiàn)為三種融合:新聞傳播與社會生活的融合(從新聞解讀社會、從社會透視新聞);新聞理論與新聞史的融合(歷史滲透理論、理論立足歷史);新聞學與傳播學的融合”。那么社會史視角帶來的結果如何呢?
社會史視角下的新聞傳播史學注重的是“社會的整體關系、整體結構,針對的是千百萬人的日常生活、歷史實踐,追求的是一種綜合的、系統(tǒng)的、全面的總體史”。社會史視角下的新聞傳播史不僅僅就新聞談新聞、就媒體談媒體,而是既關注新聞本體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也探究新聞與社會的外在關聯(lián),如政治經(jīng)濟、日常生活、文化思想、時代心理、社會風俗習慣等。
綜上,解決新聞傳播史學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步驟是:首先在課程內(nèi)容上轉換審視視角,在強化新聞傳播史學當代性的同時將文化史、社會史的視角引人到教學中來,這既是邏輯闡釋的需要,也是增強課程趣味性的前提。其次是提高課程教學的技術含量,認識到新興技術手段在新聞傳播史學課程中不可或缺,通過視頻、課件、網(wǎng)絡等渠道使報刊、人物、文獻的圖片、影像資料等走進學生的視野,從而提高課程的可接受性。最后是教師加強研究型教學,多挖深井、多做個案式探討,更多地從文化史和社會史的視角觀照新聞傳播史,應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增強新聞傳播史學課程教學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