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目前要通過什么方式來加強對幼兒教學新應用管理模式呢,如何來促進現在新教學管理方針呢?本文是一篇學前教學論文。幼兒不是通過來自教師的學習壓力來被動式的學習的,而是通過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主動的學習的,所以教師在此過程中,應扮演幼兒的游戲者、支持者、合作者、分享者,做到平等、關懷和寬容。這個游戲進行的許多環節,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教師只是引導者游戲后期的規則制定、難度提高全有孩子做主。
摘要:教師細心用心,每個孩子都會盛開成最美的花朵。看似簡單的游戲讓董浩澤、陳琳、周毅、丁浩林等好動坐不住的孩子開始安靜下來。而不善言辭的貫文晨、黃蒴因身體靈活動作敏捷受到表揚后得自信又積極。家長們也感受到孩子的不同,做事專注認真,真的是越玩越專注,越專注越成功!
關鍵詞:注意力,,體育游戲,,規則意識,幼兒教學論文
一、游戲背景:
常聽家長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不能專注持久,有好的辦法嗎?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新鮮多變的物體,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幼兒期的注意力卻很容易受到其它新鮮刺激而發生轉移。相關的實驗表明:如果教育得當,6歲幼兒可以保持20分鐘的穩定注意力。可班上的孩子吵吵嚷嚷、東張西望,老師交待的事情根本記不住。這些孩子會成為小學課堂上的“調皮鬼”嗎?會在若干年后變成一事無成的人嗎?想到這里我開始思考:還有補救的方法嗎?這部分孩子大多好動,安靜一會都很困難,怎么辦?學齡前兒童喜歡鉆、爬、滾的動作,可我擔心這些幅度大、過于喧鬧的體育游戲會使孩子變得浮躁,更不利于注意力的持久。如何讓熱鬧的體育游戲安靜的進行,讓孩子在感興趣的活動中磨練自己的耐力,使孩子變得專注認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注意力持久的孩子,掌握知識的速度快,記憶力持久牢固,智力水平較高,像超常兒童的注意力往往很強,由此可見注意力的重要性。如果設計一款游戲,可以使活動中孩子的動作反應速度、手腿肌肉的力量及對身體的控制能力都能得到鍛煉,那真是一舉多得;另外合適的體育游戲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競爭、合作、創新等意識,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再有很多孩子宅在家里,處于蝸居狀態,虛擬游戲打得好,身體協調能力卻大大退化,四體不勤的現象在幼兒園比比皆是。為此,專門設計了《鉆山洞》的體育游戲。
學前論文:《幼兒教育》,《幼兒教育》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二、活動描述:
2.1開始游戲
教師用6個直徑80厘米的呼啦圈圍成近似正方體的“山洞”(上下前后左右各有一個呼啦圈并相互固定),要求幼兒鉆越時身體的任何部位不可碰觸呼啦圈,成功穿到對面為過關。教師創設情境激發了幼兒的興趣,為下面的活動做了很好的鋪墊。
2.2嘗試游戲:
(帶領幼兒進入情境)把幼兒分成小組每人嘗試一遍后,和幼兒討論怎樣穿過的方法是科學的;為什么有的孩子個子很高卻能通過,而有的個頭小小卻無法通過(集中注意力才能通過);有的孩子很小心為什么還是不行(還要控制好身體的各個部分,雙手和頭先進入時雙腿和身體保持怎樣的姿勢是有要求的)。
吳士俊是這批孩子中體格最壯的,在游戲時,只見他雙手和頭部小心翼翼鉆進圈里,向前移動時控制身體的高度不會碰到上面的圈,當手出來時雙腿彎曲進入,繼續保持身體的姿勢向前移動直至雙腳出來。整個過程有條不紊、一氣呵成,很順利的通過了“山洞”,小家伙胖胖的笑臉寫滿自信。老師一直認為身體壯壯的他完成游戲有一定難度,沒想到這孩子頭腦靈活、反應機敏,身體的協調能力、控制能力都不差,順利完成游戲。而張明鴿是個小巧的女孩,平時舞蹈跳的不錯,身體協調能力、控制能力都很好,老師覺得她玩起這個游戲應該得心應手,可快要出來時她的右腳碰了圈,重試幾次仍然一樣,這應該是注意力不夠專注的問題。所幸的是她并沒有懊惱,吐了吐舌頭調皮的笑了,一個豁達的女孩!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注意就是那扇門,一切由外部世界進入人的靈魂的東西都通過這扇門……”現在的孩子從小生活在豐富多彩的世界里,不管是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品,還是家里層出不窮的玩具,亦或是太多成人關注的一聲聲呼喚,都讓孩子無法持久的專注,這人就是愛的負擔啊。而長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就會形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毛病,久而久之家長老師的話就變成了“耳旁風”。所以要提高孩子專注力,就需要在平常的游戲中不斷的鍛煉。
2.3提高游戲難度:
在相同規則的基礎上提高速度并適當增加“山洞”的長度。
孩子們掌握技巧后,速度逐漸加快。但當兩組比賽時,為求速度有的孩子開始犯規。王錦城是個心思慎密的女孩,幾次過關后速度越來越快,無意的抬頭卻碰到了上面的圈,罰下場的時候認真的看著同伴的動作,若有所思,應該是在反思自己的失誤吧!有了上場的機會后,這個女孩一臉認真,每次都是從容的通過,直到全場只剩她一人時,純真的眼神中流露出了勝利的喜悅。老師沒想到她小小的年紀也懂得了總結、反思、堅持、超越……我想這應該是游戲的意外收獲吧!
宋相槿是個頗有主見的孩子,她帶領著小組的成員竟然把兩個“山洞”連在一起,更長的“山洞”顯然引起孩子更高的熱情。只是難度增加,有的孩子吃不消,為了保護部分孩子的自尊心,老師出面分出能力強的孩子來挑戰,也算是因材施教吧!可后來這個場地變成“挑戰場地”,孩子們可以自愿參加自由挑戰,這無疑又成為孩子新的興趣點。培養孩子的注意力,關鍵是找到興趣點,當孩子對事物發生興趣時,才有可能注意它。因此,要有目的、經常性發現興趣點,讓他持續不斷地產生興趣,這樣可以讓他保持較高的注意力。
2.4增加游戲色彩:
加入鈴鐺和歌謠,孩子們還想到轉方向以增加難度。游戲進行到兩個月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熟練快速的穿過“山洞”。但是因為孩子們的速度越來越快,加之季節的原因孩子們又穿上了棉衣,動作還是看起來敏捷但感覺卻遲鈍了,輕輕碰一下是感覺不到的,但是小伙伴的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所以爭議就來了:到底碰沒碰到?為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老師想到在呼啦圈上系上敏感的鈴鐺的方法,以鈴聲為準決定勝負,孩子們對這個方法也很滿意。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們掌握了這個方法之后又不甘滿足與現狀,他們自發的按照一定的節奏來確定到達“山洞”門口的孩子鉆越。周政龍、李逸凡、徐國銀都是在這個環節表現突出的男孩子,當他們幾個分到一組時竟別出心裁想到轉方向的新玩法:整個身體縮成一團居于“山洞”里面時,不是直接出來,而是輕輕轉動90度方向從一側出來,所有的孩子都覺得這是個不錯的玩法。在游戲的同時又激發了孩子們的創造力,這又是一個意外地收獲
2.5抓住教育契機給孩子配上朗朗上口的歌謠,再次激發孩子游戲的興趣。
經過一學期的練習,孩子們圍成圓圈邊轉邊念兒歌如“一只小蜜蜂呀,飛到花叢中呀,飛呀,飛呀”,當念到第二個“飛呀”的時候全體蹲下,恰好蹲在指定門口(事先規定有一面是門口)的孩子穿越過去,這比之前小組內輪流有了更多的不可預見性,給帶給孩子很多驚喜。兒歌有十句,就有十次機會,當然還可以更換其他有節奏的兒歌。看到孩子們玩得樂此不疲,雖然興高采烈,但依然專心致志,井然有序,我煥然大悟:誰說我們的孩子不夠專注?
三、活動反思:
3.1不是孩子不專注,是成人不堅持
孩子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都需要成人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支持。在本次活動中,老師的細心觀察,用心指導像是一條線牽引著孩子走下去。想象一下如果老師不管不問,孩子對對錯錯都無所謂,那還有堅持的必要嗎?這是精神上的支持;教師要提供活動的材料,孩子才能一直有得玩,在長達半年的活動中我們的道具多次被弄壞,維修維護是我們對孩子物質上的支持。
3.2孩子的游戲是一面鏡子,釋放天性
孩子是有個體差異的,組織體育活動,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孩子鉆、爬、起等基本動作的發展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師應尊重兒童之間的差異,并充分觀察了解幼兒動作水平發展現狀,做到心中有數,使每個幼兒都有主動獲得成功的機會。
在游戲中,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陳琳。這是一個家教甚嚴的孩子,個性活潑要強從不服輸。他很少犯規,可難免失誤,當小伙伴指出他的錯誤時總要狡辯,針對這種情況老師教導他:輸贏不重要,你怎么做的才重要,你那么聰明下次一定會成功,要舍得放棄一次。后來這個要強男孩的家長反饋說孩子沒那么拗了。好的教育是無痕的,孩子在游戲中受益會擴散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而像劉禹寧、李豐碩、宋俊泰等天性純良樸實的孩子每次犯規不等小伙伴要求,就會自動下來,自覺自律的好品質讓人佩服。
3.3游戲材料的選擇注重實用
材料需要豐富但不是要越多越好,它只是幫助幼兒進行探索活動的輔助手段和工具,過多材料的提供看似讓孩子玩得很開心,但是過猶則不及,花哨的材料會導致幼兒的注意力不穩定,容易分心,因此他們的活動會因為過多的材料投放而表面化,不能達到很好的探索目的。材料美觀不是要嶄新的、精致的,花上一大筆錢。精致的飾品,精美、嶄新的材料確實讓人賞心悅目,吸引眼球,但是這樣投入過大不說,幼兒也只是拿著看看,既擔心會弄壞,會因為玩具太過完美而小心翼翼,放不開手腳。沒有了探索的欲望和需求,也就沒有了探索的必要,久而久之對游戲就失去了興趣。所以即使是豐富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給孩子提供想像與創造的操作平臺,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價值和意義。而案例中孩子熟悉的呼啦圈經過簡單造型后變成孩子最愛的道具,一物多用的啟迪自然根植在孩子的心里,激發孩子想象力。
3.4教師要成為引導型的教師。
《綱要》中指出“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隨時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是老師再活動中的任務。因此在體育活動中,應盡可能把期望幼兒學習的內容轉化為幼兒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充分調動每個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是幼兒平等的交往者,就好像教師必須接到兒童拋過來的球,并且以一種使兒童仍能繼續玩下去的方式丟回去,而后再發展其他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