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幼兒教學的新特點有什么影響及意義呢,在當前幼兒教學上的新建設發展有什么措施呢?我們應該如何來促進幼兒教學的新發展呢?我們都知道幼兒教育對人的個性品質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兒時期,孩子的個性品質開始萌芽并逐漸形成。這時孩子的可塑性強,自我評價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長、老師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家長、老師說“好”,就是“好”,家長、老師說“壞”,就是“壞”。若在這個時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好好引導,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對其一生都有重要影響。相反若在這個時期形成一些不好的個性品質或行為習慣,以后就很難糾正。
摘要:教育質量較差的幼兒園“小學化”傾向更加明顯,這些幼兒園往往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本研究就發現數守恒的形成受幼兒感數能力的影響,所謂感數(subtizing)即能通過視覺迅速準確地識別小數量集合的數目。感數能力的發展存在年齡差異,[6]感數能力較差的幼兒在辨別數量時往往需要借助數數等途徑或策略,而不能目測。在本研究中,大班幼兒已具備一定的感數能力,即與他們受到的有質量保證的正規幼兒園教育積極相關。
關鍵詞:幼兒教學,教學技巧,幼師論文投稿
一、問題提出守恒指物體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數量、物質、長度、面積、重量、體積)等發生變化,但個體認識到的物體的量(或內部性質)并未改變。皮亞杰將兒童從出生后到15歲的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其著名的守恒實驗闡明了具體運算階段的三個特征:可逆性、去中心化、從直覺判斷轉向邏輯判斷,[1]守恒概念的形成由此是兒童具體運算階段的重要發展成果之一。皮亞杰發現,前運算階段的兒童(2—7歲)往往不能形成守恒,他們的思維具有兩個基本特征:片面性和缺乏可逆性。片面性即考慮問題只將注意力集中在物體的一個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缺乏可逆性即注意事物的狀態而忽視事物的轉化過程。
論文網推薦:《中小學德育》,《中小學德育》為中小學德育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者提供最新的德育改革動向、權威的德育政策指引、新銳的德育研究成果、鮮活的德育實踐經驗,力爭成為中小學德育改革的“風向標”,銳意改革的“排頭兵”,德育工作者交流經驗、探索德育規律的“大舞臺”,引領德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和廣大德育教師的“參謀部”。
兒童守恒研究在國際上是心理學工作者研究較多的課題之一,在我國也有一定的研究。如莫雷在1987年進行了“四歲半至五歲半幼兒長度守恒的訓練研究”,認為用活動內化法對4.5~5.5歲兒童進行長度守恒訓練,能有效促進兒童長度守恒圖式的形成;[2]周欣在“大班幼兒數學認知的發展研究”中對兩所幼兒園6個班級的149名幼兒在大班末期的數學認知發展水平進行了跟蹤考察,結果發現皮亞杰提出的數量守恒概念要在兒童7歲以后才能得到發展,且尚有超過半數的兒童的數量守恒概念還有待于發展。[3]本研究擬對溫州市150名幼兒進行數守恒和長度守恒的發展水平研究,目的在于確定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數守恒和長度守恒的發展水平與形成情況,以進一步揭示新時期幼兒守恒的發展特點。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別選取溫州市三所幼兒園的大中小班幼兒各50名作為研究對象。數的守恒實驗包括7個子實驗,被試坐在主試的對面,并由主試向被試出示橡皮泥捏成的球。實驗一由主試把顏色相同(紅色)、大小相同(直徑1厘米)的6個球擺成上下兩排(a排和b排,下同),之后向被試提問兩排小球是不是一樣多(被試的回答時間為10秒,下同)。實驗二由主試向被試出示大小相同、顏色不同(紅綠)的小球,分別擺成長度相等的上下兩排,之后向被試提問,紅球和綠球是不是一樣多。實驗三由主試向被試出示顏色相同(紅色或綠色)、大小不同的球(大球直徑2厘米,小球直徑1厘米),分別擺成上下兩排,之后向被試提問大球和小球是不是一樣多。實驗四由主試用大小、顏色相同的綠球擺成上下兩排,其中b排的球距大于a排,之后向被試提問,兩排球是不是一樣多、哪排多哪排少以及為什么。實驗五在實驗四的基礎上,由主試將b排小球擺放成三角形,a排不變,之后向被試提問,兩排小球是不是一樣多、哪排多哪排少以及為什么。實驗六由主試將6個紅球等距擺成一條直線,之后要求被試從盒子里(大小、顏色不同的許多球,下同)拿出顏色、形狀和數量一樣多的球,并記錄其方法。實驗七由主試將6個綠球擺成三角形,之后要求被試從盒子里拿出一樣多的球,并記錄其方法。長度守恒實驗也包括7個子實驗,均由主試用兩條等長的軟鐵絲擺成不同的形狀。其中實驗一兩條鐵絲平行且對齊擺放;實驗二平行但不對齊擺放;實驗三擺放成十字形;實驗四一條筆直擺放,另一條彎曲擺放;實驗五一條筆直擺放,另一條折疊擺放;實驗六兩條鐵絲呈八字形擺放;實驗七兩條鐵絲筆直且傾斜擺放,但彼此不對齊。每一實驗均由主試向被試提問兩條鐵絲是不是一樣長且詢問其理由,同時詳細記錄被試的回答。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總體來看,幼兒數守恒和長度守恒的形成需要一個發展過程,且各年齡段幼兒有其發展特點。
(一)幼兒數守恒的發展小班幼兒思維具有單向性和不可逆性,尚未形成數守恒,并在做出判斷時帶有很大的情緒色彩,其數守恒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知道一一對應是一樣多。如在實驗一和實驗二中小班幼兒能比較容易回答出上下兩排一樣多,在主試追問理由時,大多數小班幼兒用手指著,意思是對齊的。可見,小班幼兒主要憑借直覺表象(對齊)作出判斷,而不是根據數量多少的本質特征;第二,易受物體大小的影響。在實驗三中,只有56%的小班幼兒回答一樣多,且回答時有一定的遲疑。可見,他們對“大”和“多”區分不清;第三,極易受物體排列形式的影響。在實驗四和實驗五中,小班幼兒通常不等主試提問,就不假思索地回答a排多(排列疏),b排少(排列密)。即便主試再次提問,甚至暗示,小班幼兒依舊堅持a排多;第四,基本上不能排除大小顏色的干擾。在實驗六和實驗七中,小班幼兒基本上不理解主試的要求,只是拿出同顏色同大小的橡皮泥,而基本不管數量。中班幼兒的數守恒得到一定發展,主要表現在:第一,不容易受物體顏色影響。中班幼兒能正確回答實驗二的提問,而且即便有部分幼兒對顏色感興趣,但當被問及是否一樣多時,仍然肯定回答一樣多;第二,逐步擺脫物體大小的干擾,而能以數量來判斷兩組物體是否一樣多。不過,中班幼兒也主要是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來判斷物體數量的,而沒有使用數數的策略;第三,仍受物體排列形式的影響。部分中班幼兒在實驗四和試驗五中有些遲疑不決,如果判斷錯誤且主試提示“數數看,是不是一樣多”時,才能用數數的方法作出正確的判斷,說明此階段幼兒對僅憑排列形式作出的判斷產生了懷疑,但還不知道用數數的方法來驗證;第四,按數取物缺乏靈活性。在實驗六和實驗七中,分別有78%和77%的中班幼兒采用了重疊的策略,只有個別幼兒通過數數取出等量的物體。大班幼兒的數守恒已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在:第一,不受物體大小、顏色的影響,能根據事物的本質作出判斷。在實驗二和實驗三中,所有的大班幼兒判斷正確,且不假思索地予以回答,在問及理由時,也是根據數量的多少進行判斷的;第二,逐步擺脫物體排列形式的影響。在實驗四和實驗五中,分別有90%和93%的大班幼兒通過數數來作出正確判斷且速度較快,說明大班幼兒確實已經初步形成了數守恒;第三,按數取物凸顯靈活性。在實驗六和實驗七中,大班幼兒一般是先目測主試排出的數量,而后取出同等數量的物體,顯得比較靈活,這表明大班幼兒的感數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并能支持兒童數守恒的發展。
(二)幼兒長度守恒的發展小班幼兒往往只能關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因此只能判斷兩根兩端對齊的軟鐵絲是一樣長的,對其他擺放形式,小班幼兒基本判斷錯誤。中班幼兒在長度守恒方面雖比小班有所發展,但不明顯。能對兩端不對齊擺放作出正確判斷的中班幼兒只有20%—30%,表明此階段的幼兒思維仍以具體形象為主,缺乏可逆性。如主試特意當著幼兒的面將兩端對齊的兩根鐵絲移動位置,中班幼兒仍然不能作出正確判斷;當主試將鐵絲重新移回原來位置,中班幼兒又說是一樣長。大班幼兒在長度守恒方面有了較明顯的發展,不管是哪種擺放形式,大部分大班幼兒都能作出正確判斷,而且越到后面回答速度越快,甚至有的大班幼兒覺得主試提的問題羅嗦而可笑。
四、討論
本研究表明,幼兒年齡不同,其數守恒和長度守恒的發展水平也不同。皮亞杰認為兒童守恒發展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個體只注意事物的某一特征,并以該特征作為判斷依據;第二階段是個體能注意事物不同方面的特征,但作出判斷時依據的標準不穩定;第三階段是個體同時兼顧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并能綜合各方面特征作出判斷。本研究驗證了這三個階段的存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守恒水平確實在不斷地發展。本研究還表明,幼兒數守恒形成早于長度守恒。皮亞杰指出了兒童守恒發展的不平衡性,并確定了各守恒形成的順序,其中數守恒形成年齡為6.5~7歲,長度守恒形成年齡為7.5~11歲。[4]本研究結果與皮亞杰的結論基本一致,只是發現兒童數守恒形成的年齡略有提前。皮亞杰認為:“作為前運算階段存在的最明顯指標即是七、八歲以前兒童并無守恒概念”。[5]本研究發現幼兒出現初步數守恒在5~6歲,比皮亞杰的研究結論提早了1~2年。此外,幼兒數守恒和長度守恒的發展都遵循幼兒思維階段的發展規律,即遵循幼兒思維發展的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的順序。本研究確證數守恒和長度守恒發展具有年齡階段性,且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同時守恒的發展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如幼兒園與家庭教育對幼兒守恒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調查發現,幼兒守恒形成的個體差異明顯,且與父母文化程度、重視教育程度及幼兒園教育質量有關。父母親的文化程度和重視教育程度對幼兒守恒的形成具有較大影響,雖然父母不直接教給幼兒守恒的方法,但其思維水平的高低明顯與守恒的形成有關。
五、建議
一是教育要適應幼兒發展。筆者在1988年曾做過類似調查,此次調查結果與1988年相比無太大差別,幼兒數守恒和長度守恒形成沒有出現提前現象,說明幼兒思維發展依賴于幼兒的生理成熟。不恰當的拔高只會使幼兒過早成熟,脆弱的基礎不能為兒童以后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支撐。因此,教育要適應幼兒的發展水平,在兒童生理成熟的基礎上引導其發展,尊重幼兒的發展規律,在教育目標和發展的可能性之間尋找合理的平衡點。二是要重視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幼兒園與家庭教育不應將知識技能的傳授作為教育的首要目的,而忽略了幼兒思維品質與能力的培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思維能力是未來人才的必備素質之一,也是檢驗孩子智力水平的重要依據,從小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重要。三是教育要促進幼兒的發展。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教學要走在發展的前面,強調教學的最佳期。本調查發現,中班幼兒在教師作適當引導時可以作出正確判斷。可見,對幼兒進行適宜的教學,能幫助幼兒較早地掌握守恒概念,促進其思維的發展。總之,幼兒數守恒和長度守恒的形成是幼兒思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幼兒守恒發展是揭示幼兒思維發展規律與特點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