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目前有關小學語文教學管理的新應用措施有哪些呢?我們應該怎樣來加強對教學中國學的管理及應用呢?同時有關語文教學的新制度有哪些呢?文章從不同的方向都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語文學習》,《語文學習》雜志是國內最權威的中學語文教學專業期刊,在35年的辦刊過程中, 積累了大量的優質的語文教學資源,從語文教師的需求方面來說,學習理論、教學 技巧、課文研究、作家作品、期刊推薦、測試評價、社會語言等都得到了呈現。
摘要:中小學階段是我國的九年義務制教育階段的主要過程,這種強制性規定就決定了這種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歷時長,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所以說,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對于提高國民素質發揮其他階段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國學教育要大規模推廣,實現全民國民教育,那就必須緊緊地抓住這個主要的受教育群體,并加強落實。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管理,小學教師論文
1、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加強國學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學階段歷時長,包括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階段,學生從6、7歲娃娃長成一個個健壯的青少年。所以說,中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發育、接受知識教育、性格養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性格決定命運”,說明這個階段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個體一生的發展,是他人生當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而國學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導他們了解并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古代圣賢的先進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培養良好品格,以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中學語文教師更重視作文編寫的知識、技巧和理性思維的培養,而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幾乎不涉及表達方式、編寫技巧等理論性的知識,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是學生一進中學就得面對這些學習內容。面對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東西,不是僅憑教師一講就會明白的,沒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沒有一定的編寫知識,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專門訓練,學生很難達到這個要求。事實上,剛剛進入中學的7年級學生與小學5、6年級的學生相比,在這些方面沒有絲毫優勢,要他們立即適應中學的作文學習,是不現實的。中小學作文要求的這種差異就要求教師高度關注中小學作文教學的銜接問題,積極探究作文銜接時的教學方法,了解中小學作文“銜接”教學中具有的共性,進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異并在教學實踐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級學生進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縮短或消除“銜接”教學中的“滯留期”,使小升初的學生盡快適應初中的作文編寫。
我國現在的國學教育,雖然在學前(包括幼兒園)和大學階段已悄然興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但在中小學階段就很是薄弱,以致使整個國學教育系統出現了嚴重脫節。在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政治可以教給學生古代圣哲的先進思想;歷史可以讓學生了解祖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以鑒古察今;美術可以引導學生欣賞中國精彩的繪畫藝術;音樂可以引領學生走入祖國獨特的音樂殿堂;體育可以教給學生具中國特色、能強身健體的功夫……這些科目都在以自己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國學教育,讓學生領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古代圣賢的思想文化得以流傳,并影響至今或更遠,最主要的還是依賴于文字、文學。美國教育家薩王爾認為:“語言是利用任意產生的符號體系來表達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類特有的、非本能的載體。”要能讀懂、吸收記載有古代圣賢思想精華的典籍,并且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優秀傳統繼續發揚光大,首先就必須具有基本的文言文閱讀鑒賞能力和編寫能力。要加強這些基本能力,在經典閱讀中熏陶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眾學科中的語文教學無疑尤其關鍵[2]。
所以,要發展國學教育,實現國學教育的系統化,就必須尤其重視落實加強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