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教學管理論文范文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對中等職校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國現代意義的職業教育辦學歷史較短,在教學的創新、分類體系的構建、課程及教材建設、教學模式構建、教學資源建設等教學管理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只重視"硬件"建設,而忽視"軟件"管理;只重視外部關系,而忽視內部管理;只重視制度建設,而忽視教學質量管理;只重視教學終結成績,而忽視教學過程管理,只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學的管理;只重視文化知識教學,而忽視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管理,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研討當前中職學校的教學規律和新的特點,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強教學管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結合我校實際就如何加強職業學校的教學管理做一些探討
1.科學設置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設置大致概括為文化基礎課、專業理論課、技能訓練課三類,三類課程的比例為4:3:3。文化基礎課是提高學生素質,奠定專業基礎,培養基本技能的基礎課程。它的教學任務:一是傳授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二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能力,發展學生智力;三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質。
專業理論課是學習專業理論,提高專業技能、培養職業能力的核心課程,它的教學任務:一是傳授專業理論知識,為專業技能的學習和訓練作好準備;二是擔負著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專業技能的教學任務;三是培養職業素質。
技能訓練課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理論聯系實際、掌握職業技能的重要課程,它在教學活動中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最好形式,也是教師對學生傳授技術進行技能訓練的基本形式,技能訓練課應突出: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系統性與銜接性相結合,實用性與適應性相結合的特點。
2.構建教學管理系統
教學管理系統從組織領導上實行三級管理,分層把關。
一級是由校長決策,教導處執行的校級指揮系統。具體制定學年、學期和專項性的教學規劃,組織部署教學常規和實驗實習等工作的開展和落實,指導、協調、檢查和考核教學和教研工作。
二級是教研組長或專業組長負責的中層管理系統。負責落實學校的教學規劃,具體制定本組的教學和教研工作計劃,進行教學研究,推廣教學經驗,傳播教學信息。
三級是由備課組長負責的基層管理系統,安排落實學校和教研組或專業組的教學計劃,進行集體備課,解決本學科教學和技能訓練中的問題,具體落實教學目標。
3.強化教學計劃管理
教學計劃管理主要包括下面兩個方面:第一是嚴格執行教學指導計劃。教導處根據國家發布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開足開齊課程,科學地編制課表,嚴格按照大綱進行教學,不得任意增加或刪減教學內容,提高或降低教學要求。第二是制定好教學實施性計劃。教導處根據學校工作計劃制定教學工作實施性計劃,它既有常規性的工作安排,又有突出教學改革的重點和具體措施。學科教研組必須根據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結合本組具體情況制定實施性工作計劃。每學期應選定教研教改課題,并安排教研活動。任課教師必須在領會大綱、熟悉教材和了解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制定所任學科的教學工作計劃。計劃應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分析,確定本學期學科的"雙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雙力"(智力、能力)"雙能"(智能、技能)訓練要點,提出各單元或章節教材的重點難點,制定落實教學任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4.強化教學過程管理
教學過程管理是職業學校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教師教的過程管理和學生學的過程管理。
教的過程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教師要注重備課,設計教學;認真上課,組織教學;加強輔導,延續教學;重視作業,補充教學;注重考查,檢查教學。
學的過程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學生要注重預習,了解知識;認真聽課,理解知識;搞好復習,鞏固知識;加強練習,運用知識;系統總結,掌握知識;注重實習,形成技能。
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全體師生的積極性,組織、指導和督促他們完成教學各環節的任務,并達到最佳狀態,收到最好效果,進而使教學的各環節形成有機序列,獲得教學活動的整體優化,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5.強化技能訓練
5.1 要通過各種方式和措施,教育學生樹立"有一技之長是職業學校學生立身社會的資本"的意識;樹立"掌握過硬本領,振興經濟,致富家園"的雄心和信心。
5.2 要全面調整教學計劃。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和培養目標制定新的大綱要求,壓縮理論課時,增加實訓課時;將認識實習、教學實習、綜合實習三個階段的具體要求落實到教學計劃中。
5.3 實習教學課堂化。實習過程必須體現講(教師講解)演(教師示范演示)練(學生練習)評(教師講評總結)四個環節,使實習課達到高密度、高強度、當堂講授、當堂實踐、當堂掌握的要求。
5.4 開展導生制實訓教學。在專業課實訓教學中,近年來我校在教學管理中一直在探索和實施導生制教學模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導生制教學是可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是對教師教學的重要補充,對于學生來講,可以制造一個平等的團隊,可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調動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實現了平等、融洽交流,從而獲得最佳學習毅然效果。
導生制實訓教學效果好壞決定于導生的選拔與確定。導生由教師按照相關標準來決定,導生制應具備的基本特質包括三方面:一是導生的雙重身份。導生制就是讓學生當老師,讓學生導學生,導生既是老師又是學生。二是導生的優秀性。導生須是經過選拔的學生群體中的優秀者,否則無法建立起導生在學生中的導學威信。三是導生的組織性。導生須在教師的組織下專門培養,并在一定的管理規范下實施導學工作。 導生一般在同一年級(最好為同一班級)的導生中選取。
從導生的導學內容看,導生角色也各不相同,可歸結為三類:一是助教,即教師教學的助手。這是導生制導生角色的原型,也是當前導生制中最常見的一種導生角色。二是助管,即學校德育工作或教學管理的助手。三是助評,即教師評價學生的協助者。助評是導生的輔助角色,一般不單獨存在,主要與助教或助管相配合,強化整體的教師助手功能。在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訓練和競賽活動中,學校不定期抽查學生技能訓練情況,每月組織學生集中測試,評選出"技能導生"、"技能標兵"和"技術能手"進行表彰獎勵。畢業時,組織綜合考評,進行技能鑒定,頒發等級證。
5.5 建立規范的實習實訓檔案。每位學生都要達到一檔(訓練實習有檔案記載)一考(有考核記錄)三固定(定訓練目標、定指導教師、定時間)。
對于一所學校的教學管理者來說,最重要的問題莫過于對學校的教學實行有效管理,從而使學校教學工作高效運轉,教學質量穩步提升。但對于一個職業學校來講,要想對教學實現有效管理其難度可想而知。管理由"管"和"理"組成。管是目的,理是基礎。理不清就管不好,不管也就無所謂理。所以兩者相輔相成。管的目的就是使一個單位的所有成員,發揮所有潛能,形成最大合力,實現單位的最高目標,從而體現管理的效益。理是基礎,理的最佳效果是讓各成員在實現總目標的過程中,使所有成員利益平衡合理,各盡所能,從而避免內耗,防止掣肘,形成統一意志,實現有效科學管理。
教學管理論文范文二:
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才能指望好學校出現。教師真正的成長不單純在于崗位培訓,教師能力的顯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之中“長成”的。我校將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有機結合起來,使研訓一體,幫助教師增強研究意識,養成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習慣,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突出師德。
1 堅守教育信仰,自主構建道德人格,踐行為人師表的莊嚴承諾。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業,教育是對人的成全,她承載著傳承文化和文明的重任,肩負著民族的希望和明天。教育者不是一個普通的賺錢養家的人,既要有教育信念,如王菘舟校長所言,“信仰是成長的價值皈依。有信仰就有精神家園,有家園就能安身立命,就能行當所行,止當所止,就能全神貫注,一以貫之”,又要敢于承擔責任。學生發展的需要是一切教育制度的基礎,是教師教育方式和行為選擇的依據。教師進入課室,首要的事是使他的學生樂于留在那里,還要對學生愛得純粹,愛得直接,愛得干脆。
教師之德主要靠自己修行,外控式的師德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惡行擴張,抑制丑惡人性生成。但教育是良心工程,高尚師德的確立關鍵靠內省,靠教師自主構建道德人格,內心世界形成自己行為的準繩,踐行為人師表的諾言。正如明初翰林學士薛暄所言:教師應“謹其言行而為諸生之儀式”,一言一行都要有一定的規矩,從而使學生在其身教言誨下“如金之就范冶,木之就規矩,自然而然地成材”。
2 構建教師職業倫理體系,規范教師的教育行為。人之范,行之則,乃為師。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如其它行業一樣應有自己的行規,教育作為“以育為本”的行業,應有有別于其它行業的倫理,且德行比其它任何行業的要求都要高都要嚴。如果說醫者要仁心仁術,公務員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那么教師更要有職業精神和更高尚的職業倫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不能涵蓋全部,只是為師者提供應守住的行業道德底線,就像商人不售假貨,公務員不得貪財一樣。長期以來,人們習慣將教育特殊化、教師神圣化、教師職業倫理政治化,結果師德教育空洞化、形式化。筆者強調建立教師職業倫理體系是基于教師自律基礎上的行業信條,愛心是教師職業倫理的核心,育人、發展人、成全人是教師職業倫理的宗旨,真、善、美是教師職業倫理的追求,尊重、呵護、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是教師職業倫理的基本要求,一切為了孩子是教師職業倫理的行為準則。我相信,基于教師對職業倫理的恪守,加之外在的道德規范,教師的高尚德行就會成為習慣,教師就會真正成為文明的先行者和國民之楷模。
3 優化教育環境,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教師之德要靠內省修行,也要規范引導,同時教師作為社會人,需要獲得社會的尊重,而來自學生和家長發自內心的尊重更為寶貴。師德建設不能一味責怪教師和教育,不應該苛求,更不能揪住個別教師的不良德行大肆炒作。教師要寬容,他需要自由成長的空間。他的心靈需要尋找舒展的地方,他的工作需要社會和學生的理解和尊重,崇高的職業不僅僅是崇高者的崇高,社會和人們營造崇高職業的土壤和空氣比N個教師節的效用還要大。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常規的教學評價自有其作用,但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單調劃一的評價方式顯然有些落伍。我們在實踐中根據本校特點,創新教學常規評價體系,讓師生消除對評價的恐懼心理。
1 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評價工作常態化。我們在教學管理中提出“將常規做好、把過程抓實、讓細節完美”的口號,并通過創新常規工作的評價體系,讓師生成為評價主體,改變形式化評價,強化日常評價,科學運用評價結果,對成效突出的部門和個人分別在評優、職稱評定等環節上優先考慮和照顧。例如為了能客觀公正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采取了隨堂聽課,優質課、示范課評比等評價方式,使教師能夠重在平時,效在課上。
2 完善評價體系,強化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為了全面掌握教師作業批改情況,我們對作業檢查方式進行大膽嘗試,采取定期與不定期檢查相結合的方式。不定期檢查教案、作業:由學校組織教務處及有關人員深入到課堂,檢查當堂科任老師教案編寫情況,上課、作業情況,或利用中午到年級組隨機抽查蓋章、登記;定期檢查教案、作業:每月末,科任教師送交教研組組長檢查、審閱,簽字,并把有關檢查情況填人《教師教案、作業檢查情況登記表》,學期末交教導處備查。學校將作業批改檢查的結果,作為個人年度業務考核、評定職稱、評先等工作的主要依據之一,并按有關規定處理未完成者。通過作業檢查,不僅掌握了教師批改作業的情況,從側面反饋出教師的工作態度、責任心,并借以引領教師追求精心設計作業、合理控制作業時間,努力達到減負高效之效果。此外,使定性與定量評價相得益彰,注重對師生進行發展性評價。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