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使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生活方式也發生巨大轉變,人們更關注健康,因此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健身中,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鼓勵和推廣,但是隨著健身熱健身場地缺失的弊端也凸顯出來。中小學體育場地在假期期間基本閑置適當向社會公共開放,有利于緩解公眾體育鍛煉場地匱乏問題,對民生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對中小學體育場地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開放措施。
關鍵詞:中小學體育場地 社會公開開放 可行性 措施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健康,健康生活方式成為人們追捧的熱點。特別在《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后,全面健身活動的開展發展速度更快,當前我國正在不斷完善國民教育體系,點燃全民健身熱情,促進全民建設運動發展的階段。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深化和普及,社會公共健身場地不足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因此中小學體育場地對外開放成為緩解社會公共體育場地不足的重要舉措,進而更好地滿足大眾建設需求,為社會主義健康發展做貢獻。
1 中小學體育場地公共開放的可行性
1.1 全民健身計劃的引導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發布對全民建設活動開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黨的十六大明確強調,中國特色小康社會發展中必須要注重對國民教育體系、文化科技創新、全面健身服務及醫療衛生體系的建設和完善。特別在北京奧運成功舉辦后,全民健身熱情被點燃。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再一次強調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而全民健身運動深化和全面化發展過程中,使人民大眾健身需求與社會公共健身場地不足間的矛盾突出,為了滿足大眾健身需要,幫助人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構建和諧社會,開放中小學體育場地是必要的和可行的[1]。
1.2 中小學體育場地充足性
通過對我國體育場地數量和使用情況的分析可知,公共體育場地在全國體育場地中所占比例為2.3%,而且系統機構的體育場地在對外開放過程中開放程度存在較大差異,能夠真正為廣大群眾健身鍛煉的場所僅為全國體育場地的10%左右。學校體育場地是公共體育場地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滿足學生正常教學的情況下也有義務為社會大眾健身提供方便。通過對全國體育場地普查顯示,我國體育場地超過170萬,其中教育體育場地超過70萬,中小學體育場地數量達到60萬左右。由此可見,教育系統體育場地所占比例非常高,特別是中小學體育場地資源優勢明顯,對全面建設計劃實施意義重大。而且通過對體育鍛煉人群的調查可知,60%左右的人群在體育鍛煉中會選擇1000m以內的體育場地健身,而中小學大部分在居民區附近,因此開放中小學體育場地對于緩解人們健身鍛煉場地不足是可行的[2]。
1.3 中小學體育場地占用時間有限
21世紀初期開始,部分地區就已經啟動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相關工作,要求部分滿足要求的中小學在節假日期間向社區居民開放體育場地,改善社會公共體育場地稀缺問題,有利于居民就近健身。而且體育局、教育局等相關部門根據中小學體育場地對外開放工作制定相應文件,明確規定體育場地開放時間,寒暑假、節假日、雙休日每天對外開放時間不得小于6h,開放時間段可以由學校自行決定。節假日期間開放中小學體育場地不會影響學生教學使用,也不會影響學校正常管理秩序,因此中小學體育場地對外開放是可行的。
2 中小學體育場地開放的策略
2.1 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靈活開放體育用地
當前我國中小學體育場地對外開放仍然處于初期的探索階段,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保證學校體育場地開放工作的順利開展。缺乏有效的指導使中小學體育場地在實際開放過程中存在很多弊端,比如開放場地開放程度、時間、對象、制度、收費及意外傷害等方面都不夠完善。因此,需要針對這些問題建立相關政策法規。在中小學體育場地開放中必須要符合以下3個條件:第一,保證中小學體育教學正常開展,開放時間需要在課余時間進行;第二,教學區與運動區隔離,不得影響學生正常上課;第三,完善的制度和經費保障[3]。但是從實際開放情況來看,部分學校的體育場地建設受限,無法滿足正常教學需求,或者周邊居民數量少,人員流動性大,使體育場地開放中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因此在中小學體育場地對外開放制度中不得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需要結合學校周圍環境決定是否需要開放及開放程度等。如果學校體育設施或者周圍環境不適合開放體育場地,可以暫緩開放或者選擇不開放。
2.2 加強體育場地開放宣傳,引導居民合理鍛煉
學校在大眾眼中一直是一個封閉的空間,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隨便出入的,因此在學校體育場地開放過程中,很多居民沒有意識到自己可以到學校體育場地進行體育鍛煉,因此在中小學體育場地開放過程中為了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體育鍛煉,必須要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廣播、報紙、電視及網絡等渠道加強宣傳,使社會公眾了解學校體育場地開放的具體情況,充分發揮中小學體育場地的功能。為了保證體育場地鍛煉的科學性,學??梢耘c周邊居民委員會合作,建設完善的學區體育管理模式,促進體育健身活動的順利開展,建設完善的學校與社區體育健身網絡,為全面健身策略開展提供便利和服務。而在體育場地開放過程中不僅有利于實現體育資源共享,同時也有利于為學校樹立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