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邊緣化大學生作為一類獨特的社會群體存在,他們具有獨特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其社會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帶有“邊緣人”的特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環境的不斷變化,邊緣化大學生不僅日漸成為矛盾突出的一種教育現象,而且還是一個隱性的社會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將會直接影響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
關鍵詞:邊緣大學生,心理健康,體育鍛煉
大學生處在生理的特殊時期和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形成的重要節點。因此,大學生邊緣化問題結構復雜、個性差異明顯。以前,關于大學生邊緣化干預主要是從心理健康的角度進行。本研究的創新是:一、邊緣化是一種教育問題,我們假設學生都不想被邊緣化,沒有誰想主動地走向邊緣位置;二、體育功能在獨立學院“邊緣化”大學生中如何發揮作用;三、設計體育干預方式。我們通過個體調查、了解、溝通,針對學生個體邊緣化成因及性質,設計體育鍛煉運動處方,以體育運動特有的魅力為切入點,并在運動處方的執行過程中,滲透心理干預與情感感化,以動輔靜,以靜促心,動靜結合,解決問題。在大汗淋漓中盡情宣泄、在妙趣橫生的運動中愉悅身心、在悠閑的放松中靜心交流。以體育特有的形式對邊緣化大學生實行有效干預和矯治。
1.1本項目的實踐意義和學術價值
目前高校,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他們或沉溺于網絡,或沉溺于戀愛交友,或長期曠課或養成其他不良行為,輕者在大學中學無所獲混沌度日,重者拿不到學位或者無法正常畢業,更有一部分學生不得不中途退學。從現今接觸到的大學生及媒體報道,可見這種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近幾年則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些學生游走于學生生活邊緣,他們一般被稱為“邊緣化”學生或“問題學生”。 “邊緣化”學生的存在,一方面浪費了國家的教育資源和家庭的經濟資源,浪費了學生個人的青春資源,也污染了大學學習環境,更重要的是,如處理不當,將對社會、家庭及其本人產生諸多潛在的隱患。因此,如何解決這一學生群體的邊緣化問題,已經成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課題之一。
獨立學院邊緣化大學生作為一類獨特的社會群體存在,他們具有獨特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其社會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帶有“邊緣人”的特征。所以,準確把握獨立學院邊緣化大學生的概念內涵和產生原因,并根據這些學生特有的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施加體育鍛煉干預以及體育教育的心理導向,方能取得比較理想的心理矯正效果。鑒于當下研究邊緣化大學生的成果有限,基于本源性的邊緣化大學生的研究還有待繼續,課題組有關運動處方干預學生心理健康及邊緣化行為糾正等領域的研究也處在初級實驗和論證階段,因而希望借此項目研究的平臺,進一步深入此領域研究,已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邊緣化理論認為,“邊緣化”是一種多方位現象,“邊緣化”通常出現在向現代化過渡的進程中,出現過渡的不同步或不平衡,因為一般社會中共同存在著傳統的和現代化的兩種價值觀、信念、行為、體制和社會范疇。國外對邊緣化理論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派別,其一為“二元論”派,他們認為邊緣化是一種多方位現象,其產生源于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均衡所導致的,“社會參與不足”是邊緣化主要特征;其二為“結構主義”派,他們認為“邊緣化”是外國資本控制的工業化進程的產物,而“社會一體化和社會參與”的特殊方式是其主要特征。由于教育價值觀、信念、行為、體制等的改變導致教育變遷不平衡,使部分學生在教育生存方式上難以或者不能實現教育參與一體化,導致他們趨向邊緣或者遠離教育主流中心,從而形成了一類特殊群體———邊緣化學生群體。所謂邊緣化學生是指在教育系統中,在一個具體班級組織下,因為教育價值判斷與規范的依賴性,導致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逐漸游離于教育價值觀規范下的主流教育活動之外或被受教育者主動忽視而排除在主流教育活動之外的教育對象。對于學生邊緣化問題的解決主要是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突破口,通過社會、家庭及學校多方合作,實施心理干預和行為矯正。
目前國內對邊緣化學生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王術剛(1999)是國內較早對邊緣化學生進行研究的學者,其成果主要是探討邊緣化學生成因和優化策略;隨后,吳亮奎(2006)對邊緣化學生特點、生活方式進行了初步探討,并就如何降低邊緣化學生產生的方法進行了論述;汪昌華(2003)曾在他的研究中指出:邊緣化學生作為班級主流文化的相背者,是被攻擊和冷落的對象,他們往往會感到低人一等,而出現不適應感、挫折感、孤獨感等現象,導致他們避開同學,孤獨退縮,甚至自暴自棄,從而出現嚴重的心理危機。另外,有關班級歸屬感方面的研究從不同視角對邊緣化現象進行了探討,如汪麗麗(2009)、鞠艷(2009)等學者就初中學生班級歸屬感進行調查,他們認為歸屬感是理解學生行為的重要因素,當一個學生感到他被群體接受和需要,他不僅會產生良好的心理體驗,而且會產生積極的合作態度;而當他不被班級所接受和認同時,便會導致其對班級產生敵意,進而發展為“問題學生”進而逐步被邊緣化。作為一種已經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國內對大學生邊緣化群體的理論研究尚非常薄弱,現有的研究主要是對邊緣化大學生產生的根源進行探討,就如何通過干預手段(如體育干預、心理干預等)改變他們的邊緣化狀況,使之早日回歸主流學生群體之中的相關文獻可見尚少。
2.1 研究內容
2.1.1 獨立學院學生邊緣化成因調查研究
2.1.2 獨立學院學生邊緣化行為及心理狀況調查研究
2.1.3 體育鍛煉干預獨立學院邊緣化學生心理健康的機制和原理研究
2.1.4 體育鍛煉干預獨立學院邊緣化學生心理健康的系統環境研究
2.1.5 干預獨立學院邊緣化學生心理健康的運動處方設計
2.2 重要觀點
2.2.1 搞清造成學生邊緣化的內因與外因條件,是有效實施干預的前提條件
2.2.2 解決邊緣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學生的“脫邊緣化”的主要途徑。
2.2.3 “邊緣化”學生的“脫邊緣化”的愿望是成功干預的基本條件
2.2.4 能否獲得“邊緣化”個體的信任是決定干預工作是否有效的決定因素
2.3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2.3.1 我國獨立學院的產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一個新生事物,獨立學院辦學模式、辦學目標、辦學特色、文化積淀、專業設置、師資力量等等方面都與傳統高校有較大的差別,有些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本課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獨立學院學生“邊緣化”特點是什么?和其他高校大學生邊緣化有什么區別?
2.3.2 陽光是永遠照不進沒有窗戶的房間的。學生的邊緣化行為是由學生邊緣化心理決定的,而人的內心世界恰恰是最難把握的。如何取得邊緣化學生信任而使其敞開心扉,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本課題第二個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獨立學院邊緣化學生的心理健康矯治的切入點問題。
2.3.3 學生的邊緣化是一個復雜的多條件綜合的過程和結果,如理想與現實的反差、社會大環境及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家庭教育失敗、青春期逆反、交友不慎、網絡成癮、感情挫折等等都是造成學生邊緣化的因素。但不管單獨事件影響還是多元因素造成,學生邊緣化特征都有其共性和獨特的個性。因此,本課題第三個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根據“邊緣化”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具有針對性的體育運動處方。
2.3.4 “邊緣化”學生心理干預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工程,體育鍛煉干預只是一種學生“脫邊緣化”的矯治平臺,是一種手段、方法和途徑。它需要長期堅持,同時也必須融入系統而發揮作用。因此,本課題第四個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運動處方實施過程中,將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甚至是個人情感的投入貫穿其中,使學生的身心皆得到鍛煉與干預。
參考文獻:
[1] Helen Todd.Why Children Work:The Child’s Answer[J].Mc-CLure’s Magazine,1913,(4).
[2] 譚新莉,李偉峰.“邊緣化”大學生的體育干預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2011.(5).
[3] 郭守華,楊晴,張帆等.“邊緣化”大學生個體成因、預防與矯治的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1.(3).
[4] 陳玉萍,李協吉,李偉峰等.獨立學院體育專業邊緣化大學生德育教育探析[J].安徽體育科技,2011.(12).
[5] 吳亮奎.育價值的功利取向對邊緣化學生的影響及教學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7(1):.
[6] 張梅芬.對高校“問題學生”教育管理預警機制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8, 20(3).
[7]李偉峰.邊緣化學生的概念界定與成因解讀[J].中國特殊教育,2010,(2).
[8]王術剛.“邊緣生”的成因及優化策略[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1999,(3).
[9]吳亮奎.角色重構:讓邊緣化學生回歸課堂[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7(4).
[10]江時學.邊緣化理論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1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