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強化實踐環節;第五點: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指出:增強師范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著力提高師范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國家政策和運動訓練學的特點,運動訓練學教學應盡可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一、運動訓練學教學內容研究
重復訓練法和間歇訓練法的運動強度及休息間隔的嚴格區分等,學生沒有到實踐中去體會,容易會忽略其細節。其次,通過實踐,老師和學生會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如老師發現某些學生還沒有完全搞清楚程序訓練法和模式訓練法,可以通過演示進行區分。如教師通過游泳劃臂和啞鈴屈肘來比較二者的手的速度變化,進而要學生去尋找原因,并就二種力量訓練方法優缺點進行比較,在訓練中設計不同的力量訓練。這樣比單純的理論教學定阻練習和定速練習要好得多。運動訓練學具有綜合性特點。運動訓練是對人的訓練,所以在學科內容上綜合了心理學、生理學的基礎和重要相關理論,如對訓練動機的激勵和導向,對人體體能的生理學基礎的闡述,遺傳和變異對運動選材的影響。同時運動訓練還綜合了醫學、社會學、工程學、軍事學、謀略學、管理學等基礎理論和內容,如怎樣通過醫學手段消除疲勞,戰術運用的謀略學特點,運動訓練過程和管理的工程學原理,等等。這些綜合性的內容需要學生寬廣的知識和較強的領悟能力。
二、運動訓練學課程教學大綱設置研究
運動訓練學教學要突出重點:按田麥久先生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運動訓練學來看,總共有14章,我們不可能把14章平均分配到一學期18周去,要有重點的安排學時和內容。首先,要突出體能訓練和運動方法的重要性。體能訓練和運動方法內容綜合性強,包含了生理學、工程科學、信息科學、軍事學、謀略學、管理學等基礎理論和內容。加之體能是所有運動項目的基礎,教學內容又多,所以,在課時安排上要相對側重運動訓練方法和體能訓練。其次,現行運動訓練學[4]教材內容包括了管理學及心理能力和智能訓練二章(第二和第九章),考慮到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學時限制和專業性(已另開設體育管理學和體育心理學);加之心理及智能訓練等受教學條件和將來工作條件的限制,及心理等普適性應用較弱,可只對這二章作提示和要求,安排學生自學。再次,學時的安排盡量保持內容的獨立性,即每次課所授內容教授一章或一章中獨立的幾節,學生接受時既有整體性,又有層次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一部第一章工作方針中指出: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第二章戰略主題中指出: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第七章高等教育中十九條指出: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施踐教學環節。《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教師【2011】6號第一點:創新教師教育課程理念指出: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強化實踐環節;第五點: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指出:增強師范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著力提高師范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國家政策和運動訓練學的特點,運動訓練學教學應盡可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多年經驗,結合文獻資料分析,現行運動訓練學有選材、運動訓練方法和體能訓練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實踐教學。根據以上原因,設置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學教學內容與時數安排如圖1。圖中安排了6學時的實踐,包括2學時的選材,2學時運動訓練方法和2學時體能訓練。這6學時的具體實踐內容如圖2。該教學大綱設置有如下優點:(1)體現運動訓練實踐性特點。對實踐內容要求較高的三個內容作了專門實踐課時安排。(2)全面概括和論述了運動訓練過程。既從運動訓練的選材到訓練、到比賽到管理有全面體現,又對運動訓練全過程計劃、階段計劃有所闡述,還對競技能力重要方面進行了論述。(3)基本實現一次課一專題內容。當然,各個學校可根據學校及地方要求進行修正,真正體現運動訓練學特點,授課對象特點和運動訓練的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