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論析中國高等教育結構戰略性轉變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體育教育時間:瀏覽:

  摘要:在高校定位上要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高等教育要面向適應現代化建設各類人才培養的需要。每一所高校要科學定位,也就是說要根據自己的辦學傳統、資源條件、特色、優勢以及當地的社會經濟環境及其對學校的期望等來確定在什么領域、層次、地域范圍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不應千篇一律、相互攀比。

  關鍵詞:高等教育,結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

  一、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既要關注數量與質量問題,更要關注結構問題

  世紀之交,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進入了一個鞏固成果、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提升水平、增強國際性的新的關鍵時期,或者說新的歷史階段。在新時期,必須正確處理好規模、速度、數量與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方針。只有四個方面統一起來,才是科學的發展,真正的發展,實實在在的發展。

  從1999年開始,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持續、快速增長,現在高等教育總規模已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從規模上躍居世界第一位大致有幾個時間:1996年,我國本專科的畢業生數量位居世界第一,是187萬;美國是171.23萬人,這是其授予學士學位和準學士學位的人數。但是當時美國注冊大學生1400多萬,而我國才700多萬,只有美國的一半。到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已經達到1462萬,總規模超過了美國。到2004年,我國本科畢業生148萬,超過了美國授予學士學位的人數140萬人。,所以,無論總規模,還是本科畢業生的人數,都超過了美國,只有研究生的規模比美國少得多。但從總規模上講,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已達到在校生20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

  在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的情況下,質量問題日益引起關注。高等教育迅速發展過程中對質量問題提出了新要求,是對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質量問題。質量問題從宏觀上看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由于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招生數量大幅度上升,招生的規模遠遠超過生源增長的速度,導致生源質量下降。1998年高考錄取率是36%,到了1999年,錄取率驟然上升到49%,2000年達到57.7%,2001年以后全部在60%以上,許多省市在70%,甚至80%以上。生源的文化素質下降了,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當然,生源質量下降主要是影響了大批一般高校,對多數名牌大學沒有影響或影響不大。第二,從學校辦學能力來看,有兩個新情況:一是大批新的高校誕生了。根據正式公布的統計數據,2000年我國普通高校是1041所,到2004年,僅4年的時間,就達到了1731所,增加了60%。也就是說,這1731所學校中有2/5是新學校。考慮到這幾年合并高校的因素,則至少有 1/2的高校是新校,亦即基本上是中專升格、“戴帽”產生的,而且一般都是一起步招生規模就很龐大。二是老學校的規模大幅攀升。1998年,全國本科院校平均規模是4418人;到2003年,增至11660多人。5年時間,600多所本科院校平均規模達到11000多人。辦學條件、辦學能力都存在問題。

  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規模與質量問題已引起廣泛關注與研究,這是好事情,但對高等教育的結構尚未引起足夠的關注和深入的研究,規模與質量問題掩蓋了結構問題。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少數研究型大學承擔著“精英教育”的任務,而大量高等學校則承擔著大眾化高等教育的任務。不同類型的高校應該有不同的發展方向,這是客觀要求。但是實踐中又與之相悖,所有高等學校都自稱要辦成一流大學,都向精英教育模式靠攏。高等教育結構的趨同化,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方向是相違背的。

  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僅意味著教育制度的創新,更是社會觀念、就業制度、勞動人事制度等一系列社會制度的創新,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結構調整是關鍵。我認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任務是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建立起與普通高等教育體系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體系。這也符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加快教育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

  二、調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

  我們調整高等教育結構,不僅是調整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結構問題,而實際上是提高整個勞動力大軍、提高整體國民素質的問題。高等教育除了培養高精尖的學術型研究型人才,更多地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據有關專家研究,技術進步有兩個規律:一個是技術創新規律;一個是技術擴散規律。創新是一種飛躍、一種質變、一種革命,但還要通過技術擴散規律,把創新技術加以應用,加以推廣,促進產品的升級換代。據研究,技術擴散所形成的技術推廣力,遠遠大于技術創新本身所直接形成的經濟推廣力。社會需要有創新思維的人去擴散新技術,應用新技術。所以人才的培養既要培養一流的科學家,也要培養大量的技師來應用、推廣新知識。我們既要重視高科技人才的培養,也要重視新時代所需要的生產、管理第一線勞動者的培養,提高他們的科學技術水平,提高他們的業務技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

  自2001年日本通產省發表白皮書,首次提出“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以來,中國的制造業日益引起世人關注。現在,中國已有制造行業的80余種產品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國只是制造業大國,并非制造業強國。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對中等層次的人才——技術工人的需求非常迫切。有關資料顯示,世界上經濟最發達、已完成第二次工業化并進人知識經濟社會的 25個國家中,中等層次的技術工人、中初級的管理人員,在勞動力結構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超過50%。顯然,處在第一次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所需中層職業人才的數量將大于這一比例。

  此外,發達國家的產業工人基本都是技術工人,高級工占35%,中級工占 50%,初級工占15%。而我國七千萬產業工人中只有 1/3是技術工人,其中,初級工占60%,中級工占 36%,高級工僅為4%。無疑,要改變這一狀況,急需大批新型技術工人,也就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技能型人才的結構型短缺使我國制造業的工藝水平落后,即使有高水平的技術也難以制造出高質量產品。比如,同樣的配件,我們組裝的手表不如瑞士,組裝的汽車不如德國。招聘大學生容易,找高級工難,已成為各地、各行業的普遍現象。我國高等教育擴大規模并不是為了在數字上提高入學率,而是為了培養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各類人才,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面向基層、面向企業、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真正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產學研相結合、農科技相結合。我國既要辦少量的研究型大學,培養學術型研究型人才,更要辦大批的高職院校,培養生產一線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崗位性人才。

  人才結構的調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對人才結構有不同的需求。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遵循的實際上是學科本位和學術導向的單軌制,致使人才培養類型、層次等與社會需要產生了矛盾,導致人才結構比例嚴重失調。一方面,學術型人才和工程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已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技能型、操作型的崗位性人才嚴重短缺。單一的人才結構,難以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導致結構性人才過剩。這種人才供需矛盾不同程度地長期存在,已經開始制約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的結構調整已迫在眉睫。我國的高等教育應當能夠培養滿足各種社會需求的各類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大眾化高等教育所具有的規模,才能支撐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關鍵是結構調整,結構調整的關鍵是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

  高等教育的發展要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高等教育發展必須遵循的規律。高等教育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主要體現為高校所培養的人才合乎社會需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的,人才也是分類型的,不同類型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特征,要由不同類型的教育來培養造就。我國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過分地強調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教育層次的差異,存在著嚴重忽視教育類型結構和人才類型結構的傾向,甚至把高等職業教育看作普通高等教育的準備階段、“預科”階段。一些高等職業技術院校自身定位也不清楚,過多強調學科傾向,盲目攀高升格,一心辦本科教育直至辦研究生教育,致使我國高等教育長期處于單一類型或單一模式的狀態中。

  教育類型是對自身與其他教育類型的區別依據,是這種教育類型的功能和屬性,其中決定性的因素是這種教育類型的人才培養目標。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不同的,前者按學科設置專業,以學歷教育為重點,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后者則一般按崗位設置專業,培養高技能人才,強調特定職業崗位的技能性、操作性,以職業資格教育為重點。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新版“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按照不同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模塊把高等教育階段分為5A和5B兩類:5A為“面向理論基礎/研究準備/進入需要高精尖技術專業的課程”,5B為“實際的/技術的/職業的特殊職業課程”。這種劃分為我國正在進行的高等教育類型結構的調整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具有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這種劃分也是對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的科學總結。縱觀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可以發現,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點既不是研究生教育,也不是放在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上,而是放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上。

  美國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較早的國家,主要的辦學機構是社區學院和技術學院。社區學院建立于20世紀初,由于其辦學宗旨僅僅是四年制高等院校的預備教育,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因而在形成初期一直發展緩慢。二戰后,特別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社區學院明確了辦學方向,確立了以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為主要職能,同時兼顧其他適合自身的職能,因而得以快速發展,成為60—70年代美國高等教育人數增加的主渠道。

  據統計,社區學院占美國高校總數的40%,達1200多所;在校生1000多萬,其中修學分的有540萬人,占美國大學生總數的 44%。社區學院不僅構成了美國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基礎,而且因其辦學特色在高等教育界受到廣泛贊譽。美國高等教育專家克拉克·克爾說:“美國高等教育界有兩次偉大的變革——19世紀初的‘土地贈與運動’與20世紀的社區學院運動”。

  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點是放在私立短期大學和高等專科學校上。上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方面發展“五年一貫制”的高等專門學校,把高中與大學兩個階段連接起來,招收初中畢業生,實施職業教育;另一方面發展二年制短期大學,并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合作教育”。60—7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學生數增長了 141%,其中短期大學學生數增長了215%,高等專科學校學生數在1962—1970年間增長了213%。

  英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點是多科技術學院。 1969—1973年,英國通過合并原有技術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組建了30多所多科技術學院。這些學院成為英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力軍。

  德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起步在20世紀60年代,其主要機構是高等專科學校。高等專科學校學制 3年,培養目標是工程技術人員。高等專科學校在 1990年達到122所,占德國248所高等學校的一半左右。它所培養的畢業生在1990年占德國高校畢業生總數的34%。由于高專適用性強,學生就業前景好,在德國頗受歡迎。“向高等專科學校進軍”已成為德國高中生的常用語。

  由上可知,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選擇,這既是由我國的現實國情所決定的,也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共同經驗。世紀之交,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從高校數量上看應當認為得到了迅猛發展。截止到2003年底,全國獨立設置的普通高職高專院校已經達到908所,基本上實現了在每個地市至少設立一所職業院校的格局,此外,還有612所本科學校舉辦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在校生是479萬,占整個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生的43%。無論是從在校生現狀看,還是從發展速度看,高等職業教育似乎已經承擔起了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責任。然而,在我們看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上述迅猛發展并不表明其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主體地位的確立。事實上,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仍然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最為薄弱的部分,對其辦學方向、培養目標、學生就業等存在著模糊認識,甚至是錯誤認識,普遍存在著向普通高校看齊,隨時向普通高校“升格”的沖動。科學地認識和構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四、我國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對策選擇

  (一)科學定位

  高等教育結構調整中,既要重視教育層次的區分,更要重視教育類型的區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任何一種教育類型都不可能培養出到處適用的所謂“全才”。學校類型應該多樣化,以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由此,高校類型應該有三種:一種類型是研究型大學,這應該是少量的,這些學校以本科教育為基礎,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并重,培養學術型、理論型人才;第二種類型是教學型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為主,有條件的可適當擔負研究生培養任務,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第三種類型是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我國正式將其界定為專科層次,如同美國的社區學校、日本的高等專科學校等等,培養目標是崗位型、技能型人才。這三種不同類型的高校應當在我國并存,都應當科學定位,各安其位,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多樣化人才。

  我們所說的一流與高水平,并不是搞碩士點、博士點,而是在各自的類型、層次上辦出水平,做出貢獻,辦出一流的教育。所謂的一流的教育主要體現在先進的辦學理念、先進的管理和服務、優質的辦學條件和能否培養出優質的人才上,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滿足社會多樣化的人才需要。

  (二)完善體系

  我們的主要政策建議是:我國應在高等教育領域明確建立普通高等教育體系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當然,這兩個體系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銜接、溝通的。相應地,可以考慮改革高考制度,建立起針對普遍高等教育的招生入學考試制度和針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招生入學考試制度,以利于更好地選拔和培養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才。我國現在的高考制度實際上是精英選拔,是以學術型訓練為主。這種高考制度不利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選拔人才。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主要是崗位型、技能型教育模式。它既包括學歷教育,也包括由職業資格證書、技術等級培訓和崗位培訓、職業培訓組成的非學歷教育,其中特別重要的是職業資格證書教育。

  現行的成人高等教育體系應改為繼續教育體系。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自成體系的時代已經結束。其實,本應是業余教育的成人高等教育早已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齊,早已大規模招收應屆高中階段畢業生進行全日制的學習,以至于“電大不電,函授不函,自考不自,成人不成,夜大不夜”。本來,我國的成人高考是臨時性措施,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到后來卻制造出了一個低水準的成人高等教育體系。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今天,應當可以考慮取消單獨的成人高考制度了,變成人教育為繼續教育體系。當然,成人教育卻將會以繼續教育的形式永遠存在下去,并由普通高校、職業高校和培訓機構承擔,以適應終身教育發展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三)辦出特色

  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有其獨特的辦學理念和獨特的辦學定位。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進程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能否充分發揮其價值特點和功能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能否辦出特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培養崗位型、操作型人才,崗位型、操作型人才不同于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是由教學型大學培養的,是與研究型人才相對應的,其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雖然強調實踐性,但仍是按學科設置專業,培養較為通用的專門人才。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則是按崗位來設置專業,按照崗位所需要的技能開設課程,培養人才。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格外注重實踐教學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在培養途徑上,加強與行業和企業的產學合作。要考慮建立雙證書制度,即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文憑相比,職業資格證書與職業勞動的具體要求密切結合,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職業的實際工作標準和規范,以及勞動者從事這種職業所能達到的實際能力水平。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職更加注重專業設置的職業性,教學過程的實踐性以及人才培養的崗位型、操作型,這些特征與職業資格證書所體現的宗旨及目標指向是一致的。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實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舉制度,是高等職業教育適應市場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保障。因為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能有效地解決學校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之間的接口問題,并使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具有明確的職業技能分類和質量評定標準。

  (四)轉變觀念

  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不僅需要學校、教育部門轉變觀念,社會大眾;學生、家長乃至政府部門,都有轉變觀念的問題。比如,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必須以大眾化的就業觀念為必要條件。社會大眾“望子成龍”的傳統與心態是我國高等教育持續發展的一種動力;然而,如果“龍”的內涵僅僅是“國家干部”、“白領階層”,“成名成家”,或者只能去大城市、大機關、高薪企業工作,那么,這種觀念又會成為大眾化高等教育不容忽視的社會制約因素’,甚至有可能成為新的“讀書無用論”的源頭。

  因此,不但要變革計劃經濟條件下、“精英教育”條件下所形成的勞動人事制度和思維方式,而且要向社會公眾正確宣傳大眾化高等教育條件下就業崗位大眾化的新形象,引導他們到中小城市去,到鄉鎮去,到普通的有一定技術含量或管理要求的勞動崗位上去,同時,鼓勵和引導畢業生自己創業。

  總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我們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意義。扎扎實實地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更好地擔負起“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使命的迫切需要;而要實現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充分發展,還必須把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看成是整個社會深刻變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性調整,它必將帶來人們的就業觀、人才觀以及就業制度、勞動人事制度等一系列社會領域的深刻變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们市| 遂昌县| 南岸区| 九龙城区| 台北市| 宁都县| 榆树市| 潞城市| 盐边县| 龙岩市| 聂拉木县| 观塘区| 东乡族自治县| 大荔县| 绥棱县| 大田县| 安仁县| 金阳县| 台山市| 营山县| 屏边| 双桥区| 金门县| 肥乡县| 虎林市| 黄陵县| 鞍山市| 沭阳县| 兖州市| 安福县| 河津市| 高安市| 平乐县| 桑植县| 杂多县| 遂溪县| 山西省| 高雄市| 三门县| 德江县| 宜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