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服裝結構設計”是服裝院校服裝專業本專科學生必修的重點專業課程,分為服裝平面結構設計和立體結構設計,也叫平面裁剪和立體裁剪。它以設計理念為指導,以專業技術技巧為手段,強調動手實踐的直觀性、創意性和全面綜合能力,是一門極具實踐意義的特色課程。
[論文關鍵詞]服裝,結構設計,實踐能力
一、服裝結構設計課的目標定位及能力結構
1.目標定位。在服裝行業轉型與升級過程中,高職院校服裝結構設計應該以服裝行業發展動態和企業的人才需求為目標,服務于服裝產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為服裝生產企業和研發部門培養服裝結構設計、工業樣板開發、服裝樣品試制和服裝產品策劃等技能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
高職院校服裝專業在建設過程中,服裝設計人才培養的定位應由過去的以技能型為培養目標轉向以技術型為培養目標,注重高職院校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能力結構。服裝結構設計能力是在服裝款式設計的基礎上,培養具有從款式設計到紙樣的結構設計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1)對服裝款式的分析能力。整體與局部結構的形態、各部位相關線條的吻合關系、各部位比例關系和具體尺寸分析能力。(2)對服裝款式的分解能力。掌握平面結構與立體結構的設計方法,分解各類服裝從款式到紙樣的結構設計能力。(3)工業用系列樣板的制定能力。適應服裝產業化的要求,學生按企業標準制作工業樣版及用服裝CAD軟件打版的能力。
二、建立適應服裝產業需求的教學模式
服裝結構設計課的教學模式,是決定服裝專業畢業生能否適應服裝產業不斷發展的關鍵。多年來,我系遵循培養技術型專業人才的宗旨,研究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前沿和后續銜接、課程特點,根據工作崗位和職業需求特色,注重市場實際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將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從多角度、全方位加強與完善課程改革與建設。
1.以原型裁剪為結構設計的基礎理論。原型就是服裝的基本型或母型。即按人體的幾個凈尺寸,經過計算繪制成基本型,把它作為裁剪各種款式服裝的依據;按照款式造型的具體要求,對原型的各部位加以縮放。原型裁剪法具有造型變化豐富、靈活,理論數據準確、穩定,服裝合體性強等特點。其研究的出發點是人體,其設計理論是以人體為本,制圖公式和系數來自于大量的人體體型測量調查、研究分析,不受成衣的干擾,制作出來的原型具有廣泛的通用性。原型直接源于人體,相當于把立體的人體表皮平面展開后,加上基礎放松量而構成的衣服的原型,其處處顯示人體與服裝的關系,使服裝具有很強的適應性。
原型以人體為本的設計特點,有助于學生認識服裝制圖方法,認識服裝結構與人體之間的關系。其變化原理強,但有萬變不離其宗的特點,適合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以原型為基礎,為各種服裝款式結構設計的展開、分割、加放或縮減提供了嚴謹而可靠的依據,方便快捷,能夠準確地表達設計意圖,更加適合現代服裝產業的發展需求。
2.以立體結構與平面結構的有機結合為重點。立體結構是將面料直接復合在人體或人體模型上進行的制版方法,設計師可以直接感受成衣的穿著形態、特征及松量等,是平面結構所無法比擬的。這種方法不僅適用于結構簡單的服裝,也適用于款式多變的時裝;由于立體結構不受平面計算公式的限制,可以邊設計、邊裁剪、邊改進,隨時觀察效果、隨時糾正錯誤,這樣就能解決平面結構中許多難以解決的造型問題。例如,在禮服的設計和時裝制作中,出現不對稱、多皺褶及不同面料組合的復雜造型,如果采用平面裁剪方法是難于實現的,而用立體裁剪就可以方便地塑造出來。這樣從平面到立體的直觀教學方法,既能幫助學生們快速地理解結構制圖的理論,又能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這兩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將是我國服裝結構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將成為我國未來服裝業競爭的核心技術。
3.以手工1︰1制版和服裝CAD打版為實踐能力演練。為了使學生透徹地掌握服裝結構設計理論,同時能適應服裝產業化的要求,我們對學生加強以手工1︰1的制版和用服裝CAD軟件打版能力的演練,盡可能要求學生按企業標準制作工業樣版、推版、排料等,在教學中模擬工業化生產的過程,強化服裝CAD的應用和手工1︰1繪圖,能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尺寸的大小、版型的大小,理解服裝結構與人體曲面的各種結構處理形式以及相關線條之間的吻合。繪制完的版型還要再進行成衣制作,成品如何,也是對學生結構設計能力的一種檢驗。
4.教學方法多樣化。服裝結構設計具有直觀性、操作性強的特點,我們嘗試系統化、多樣化方法,收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1)教師示范操作。教師不僅要講理論,還必須親自動手演示操作。這種方法直觀性強,勝過語言的表述。(2)分組實施項目化教學。這種方法能使學生相互合作,集思廣益,各盡其能,共同完成一些實訓項目。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學到技能,也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逐步學會與人交流與溝通,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3)教學多媒體化。這種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多媒體課件教學,而是教師邊講邊做示范,同時配以多媒體動態解剖圖,不僅圖文并茂、信息量大、生動有趣、交互性強,還節約時間,有利于學生反復強化操作環節,深化理解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5.教學目標動態化。第一,在結構設計學習初期,以掌握結構基本原理和技巧為目的,結構訓練力求培養學生立體造型和設計的基本能力及創新思維和藝術審美能力。安排“立體裁剪基礎”“裙裝結構設計和原型結構設計”等課程,側重培養學生服裝結構意識,奠定學生服裝結構基礎,加強基礎訓練,加大教學實踐比重,鞏固專業基礎知識,強化學生熟練運用立體裁剪基礎理論、技巧的能力,增強實際的造型設計、版型設計和動手實踐能力。
第二,在結構設計學習中期,以提高學生設計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主。安排“服裝設計”“成衣立體裁剪”“服裝原型應用”“禮服立體裁剪及制作”等課程,提高學生整裝立體造型設計及版型制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立體與平面的轉化能力。為了適應培養技能型專業人才的目標,我們將教學重點放在成衣、禮服及系列裝的設計和立裁訓練上,通過個性化指導、多種賽事的參選,有效提高學生的結構設計水平。采用“全程參賽”的方式,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系每年都舉辦大型服裝設計表演比賽,還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外多種服裝專業比賽(如設計大賽、買手大賽、立裁大賽),代替單純的完成作品作業,使學生在獨立構思、獨立設計、系列合作、服裝制作、配件制作、舞美、化妝、配樂等多方面得到了綜合鍛煉,有益于提高學生服裝設計整體運作能力,為市場化專業設計奠定了基礎。
第三,在結構設計教學的后期,結合市場需求,引入企業項目,在實踐中鍛煉學生對服裝市場的應變能力。安排“服裝創意立體設計”“服裝工業制板”“市場調查”“下廠實習”等課程,在學生專業實習階段,我們將課堂教學與市場需求真正結合,把服裝企業“引入”課堂,以企業、商場需求款式項目為導向,進行服裝設計及版型設計的實訓,培養有鮮明職業特點的應用型人才;聘請市場專家做技術指導,并一起評價學生的設計作品的市場價值,以市場的標準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學生學習與社會工作的無縫接軌。同時,指導學生走出課堂,到市場中去,到生產車間頂崗作業,把握服裝市場的時尚和脈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動手設計生產符合市場和大眾口味的實用時裝。我們將教室與服裝工作室、服裝企業、服裝商場掛鉤,將學生推到市場的第一線去實踐鍛煉,使教與學更加貼近實際生活,充滿生機與活力,大大提高了學生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