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情與理是教育活動的兩個基本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以情感人是手段,以理服人是目的。“情”不等于放縱、護短和遷就,班主任在處理班級事務時,要堅持追求情與理的高度統一,情理互融,讓學生既能感受到愛,又能學到為人為學之理。情理結合,教育實踐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師必須在適時給予肯定和愛的同時,對學生嚴格要求,只有剛柔并濟,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魅力,進而達到教化之目的。
關鍵詞:情感,情感教育,職責
情感是人的重要主體心意機能之一,是主管精神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深處的體驗。情感一方面反映了人們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人們對客觀現實是否符合自己道德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態度體驗。作為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應注意完整地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就必須演好導演的角色,做好導演的工作,用真誠去叩啟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學生們在情感教育和情感體驗中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那么,教師應該如何認識情感教育,如何扮演好導演的角色呢?
一、情感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情感教育的意義不僅僅是利用情感在教學中的功能為學習服務,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健全的情感,完善學生的個性。通過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愛,學會尊重他人,學會體驗快樂,學會關心,體察世界上的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形成科學的價值觀。情感教育也可以促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而優化教育過程提高教育質量。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讓學生的精神、情感、意識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情感教育是教師工作的職責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融洽的師生關系能提高學生學習的強度和效率,使學生有一種幸福感和責任感,領會和接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期望。教師的情感投入,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實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 任何活動,要達到目標,就必須要有強烈的情感投入,教師的教育更是如此。“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是人與人情感上的最微妙、最細膩的相互接觸,教育的藝術、談話的藝術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健康而良好的情感,這種情感能夠造成有利于教育學生的最佳氛圍。
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師工作的職責,是現代主體教育人文關懷的客觀要求,更是提高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條件。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趨向融合的今天,注重情感因素是現代教育的一種基本要求和發展。
三、班主任工作中情感教育的操作
情感是人對現實的對象和現象是否適合認得需要和社會需求而產生的體驗,它在人們的認識活動中有著巨大的作用。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更好更完善地向受教育者傳輸做人的真諦,知識的精華。而班主任在情感教育中應做到:
1、寬容、快樂的愛之施與者
教師要做一顆樹,給人蔭蔽、靜寧和充實;要做辛勤的園丁,守護著嫩綠成型的青草地。愛是真正的滋補品,寬容、快樂的愛是真正的靈丹妙藥。教師只有付出對學生的愛,才能真正做到熱愛教育事業,并在責任心的驅使下豐富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也才能在實踐中自覺地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敏銳地觀察學生情緒情感上的變化,有分寸地、有針對性地影響學生,幫助他向著積極健康的一面發展。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愛來自教師對學生的真誠教誨和關心。著名教育家蘇霍坶林斯基說:“我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是什么? 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對孩子的愛’。”事實上,也正是這種對學生的深摯的愛才使得他獲得了教育上的成功。
別林斯基說過:“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既然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這就需要我們付出真情和實感,全身心投入。教化之道,情感為先,就是這個道理。
2、勤于知情、善于用情和精于導情
以情動人,進行情感教育,首先得知情。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感,是進行有效教育實踐的前提。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教師要深入世紀,察其言,觀其色,通過學生各種外在的表現,準確地捕捉思想信號,透過現象看本質,掌握學生的“動情點”,才能因勢利導,對癥下藥。教師要善于把握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此所謂,有所知,才能有所感。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一旦得到學生的信任,就能得到他們肯定的情感反應,以引起思想上的共鳴,他們就會自覺地接受你的教育,服從你的領導。
教師還要對學生的感情進行有效的疏導和激勵。不僅給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標,升華其一般情感,還要仔細地分析學生的消極情感,進行耐心的教育引導,使其自覺排泄,保持心理的明凈,從而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