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我們現今所使用的大部分數學符號都是到了16世紀后才被發明出來的。在此之前,數學是用文字書寫出來,這是個會限制住數學發展的刻苦程序。現今的符號使得數學對于人們而言更便于操作,但初學者卻常對此感到怯步。它被極度的壓縮:少量的符號包含著大量的訊息。如同音樂符號一般,現今的數學符號有明確的語法和難以以其他方法書寫的訊息編碼。文章發表在《科技信息》上,是數學教師職稱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興趣,心理輔導,能力
數學語言亦對初學者而言感到困難。如何使這些字有著比日常用語更精確的意思,亦困惱著初學者,如開放和域等字在數學里有著特別的意思。數學術語亦包括如同胚及可積性等專有名詞。但使用這些特別符號和專有術語是有其原因的:數學需要比日常用語更多的精確性。數學家將此對語言及邏輯精確性的要求稱為“嚴謹”。
數學,作為衡量一個人能力的重要學科,從小學到高中絕大多數同學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
數學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廣大農牧區學生學有所用,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一個堅實的數學基礎,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對西藏學生來說,在數學學習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客觀因素,如語言障礙、落后思想影響、師資隊伍建設、普九重數量不重質量等。
有些地區到小學三年級才開始教漢語文,這樣學生對一些問題的理解就存在很大問題。從小農意識出發,一些地區還存在著學習無用論思想,他們要的是眼前的利益。由于上述原因的影響,無形中加大了數學教學的難度。
一、實踐證明,造成數學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在小學,有的從一年級,有的從三年級開設漢語文。在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用普通話交流,在課下學生則大多用藏漢混合的話進行交流,受到語言的影響,學生看到文字多的題目就害怕,很難理解字面的意思,更別說運用數學知識去解題了。
2、被動學習。許多學生進入初中后,還像小學學生一樣具有很強的依賴性,跟隨老師的慣性運轉,還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性。
具體表現在不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沒有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好習慣。上課不是忙于聽講,而是忙著記筆記。
3、學不得法。教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要剖析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分析知識的重難點,突出思想方法。但是,我們的學生往往都是忙于記筆記,書上劃得密密麻麻,對于重點和老師的思路卻熟視無睹。課后,在編寫業時也不看課本內容,根據自己的記憶隨便亂套公式等,作業批閱后也不找問題出在何出。
有的學生,課上不認真聽講,課后自己看課本或晚上開夜車學習,把精力白白浪費掉。
4、不重視基礎。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經常輕視課本基礎內容,老是想找一些難的題目來做,依次顯示自己比別的同學強。殊不知,這樣做是緣木求魚,舍本逐末。
二、提高初中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方法與途徑。
( 一) 注重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接受數學教育。
1、數學是一門具有科學性、嚴密性的抽象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該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例如: 在講“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概念時,我們可以通過長度不同的幾段鐵絲,讓學生們自己來圍成三角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得到這個結論。
2、加強數學語言的錘煉,盡可能不要出現語言錯誤或講有歧義的話。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隨時觀察全班學生的學習情緒,更要特別注意觀察學生在聽講過程流露出的情緒。教師恰當地運用藝術性的數學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引導每位學生進入狀態,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 二) 努力學習心理學,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
1、端正學習態度的輔導。學習態度是學生對學習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內在的反應傾向,他影響著學生對學習的定向選擇。
對學習持肯定態度的學生,有較強的學習愿望,他總是積極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自覺地學習,從而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 對學習持否定態度的學生,則對學習沒有積極性,他不能自覺地認真學習,而總是消極地接受學習。
2、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學習行為方式。如學習中的注意力傾向、記憶的習慣方式、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心理定勢、作業和復習的行為習慣等。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 好的學習習慣符合學習心理規律,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不好的學習習慣則偏離學習的心理規律,會妨礙學習效果。
( 三) 緊抓課本教學,培養學生能力。
如何把握好傳授知識與增強能力的關系,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靈魂所在。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課本的功能,就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數學期刊論文投稿須知:《科技信息》(旬刊)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山東省科技廳主管的國內外發行的公開出版物。是省級刊物、山東省優秀期刊、全國第一、第二屆三等獎優秀科技期刊。
【參考文獻】
[1]《中學數學教材教法( 分論) 》。
[2]《當代教育心理學》作者是陳琦、劉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