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雜草生態防控策略核心期刊發表多少錢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求職就業時間:瀏覽:

  摘要:雜草這個概念是相對的。比如蒲公英,當它生長在野外時就不是雜草;但是生長在花盆里時,它就變成了雜草。文章發表在《社會學研究》上,是社科核心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雜草,生態防控,防控策略

  農田生態受自然和耕作的雙重影響,雜草的類群和發生動態各異,單一的除草措施往往不易獲得較好的防除效果;同時,各種防除雜草的方法也各有優缺點。綜合防除就是因地制宜地綜合運用各種措施的互補與協調作用,達到高效而穩定的防除目的。

  1生物多樣性

  多樣性是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之一,雜草群落的生物多樣性影響著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逐漸引起專家和學者的關注。Wan等[8]認為,土壤的N、P、K營養都能同時影響雜草種群的物種多樣性和種群均勻度;隨著N肥施用量的增加,雜草種群物種豐富度、物種多樣性以及種群均勻度顯著下降,而種群優勢度顯著上升。

  馮偉[24]等在太湖地區對稻油輪作田表層(0~15cm)雜草土壤種子庫進行調查,發現不同施肥措施下雜草群落中的物種數不同,單施化肥區雜草種類最少;無肥區和秸稈區的雜草種子庫物種豐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均顯著高于常規區和化肥區,但其Simpson群落優勢度指數顯著低于后者。潘俊峰等[27]的研究表明,長期有機無機肥配施處理將物種多樣性和均勻度指數維持在休閑與純化肥處理區之間。

  而Bakker[28]在研究中發現雜草物種多樣性與土壤能提供的肥力資源相關,認為通過雜草對土壤肥力的競爭可以有效抑制一些惡性雜草的發生。因此,研究不同養分管理模式下雜草種群的生物多樣性特征及其變化機制,可以為農田雜草的多樣性保護提供參考。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國內外以往的研究重點是不同養分管理模式下農田雜草的種群動態特征[12,1415,19,24,29],結果表明,農田雜草種群在不同養分管理模式下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土壤N、P、K是影響農田雜草的主要因素[8,14,19,2223]。這些研究主要從施肥與輪作、耕作等結合的角度來考察農田雜草的響應,很少涉及影響機制,由于研究環境條件的差異,國內外得出的研究結論也并不統一。

  事實上,作物、土壤、氣候、除草劑等都可能影響或者掩蓋養分管理對農田雜草的作用,因此,仍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1)競爭理論與雜草防控。物種競爭是塑造植物形態和生活史的主要動力之一,也是決定種群組成、結構與動態的重要因素[30]。

  如何在競爭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提出合理的雜草防控措施已成為雜草學家和生態學家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之一。

  (2)雜草的生態化學計量學。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植物的C、N、P計量關系與植物個體生長發育、種群增長、群落動態和生態系統過程的聯系,它已成為生態學研究的前沿領域之一,但目前很少應用于雜草學的相關研究。

  2農田雜草防控策略分析

  2.1農田雜草防控的重點對象是優勢雜草

  農田雜草群落演替已經成為我國雜草成災的主要原因[31],而農田雜草防控的重點對象是優勢雜草,雜草綜合管理亦主要針對田間優勢雜草[32]。農田優勢雜草不僅在生長、繁殖、成熟、傳播等生物學特性方面有著廣泛的適應性,還可能向周圍環境釋放化感物質以影響其他植物種子萌發,抑制或排斥其他植物的生長發育,從而使自身迅速蔓延生長。

  優勢雜草在雜草種群中占據絕對的競爭優勢,必然會抑制其他雜草的生長,特別是影響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例如,旱地優勢雜草之一的豚草(犃犿犫狉狅狊犻犪犪狉狋犲犿犻狊犻犻犳狅犾犻犪Linn.),其吸水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極強,消耗大量的養分,導致作物大幅度減產[33]。

  2.2農田優勢雜草種群和競爭臨界期的確定

  研究雜草與作物競爭關系的目的之一是確定農田優勢雜草種群和競爭臨界期,為有效防控雜草提供依據。雜草與作物的競爭臨界期即為作物對雜草競爭敏感的時期。當作物幼苗生長初期,雜草競爭作用微弱,是不易造成作物產量明顯損失的苗草共生期。隨著時間的推移,競爭作用逐漸增強,當雜草生長存留對作物產量的損失和無草狀態下作物產量增加量相等時即為雜草競爭臨界期。

  作物與雜草競爭臨界期的確定一般是在試驗時設計有草、無草、在作物不同生長時期除草后保持無草等處理,測定不同除草時間與作物損失率的關系,從而確定臨界期[3435]。雜草危害經濟閾值是指作物增收效益與防除費用相等時的草害狀況。

  只有當作物因雜草而產生的減產損失率高于雜草防治成本和雜草所提供的生態利益的總和時,除草才顯得必要[36]。競爭臨界期的不同導致了經濟閾值的差異,據此可劃分主要與次要雜草種群,確定不同雜草的最佳防治時間,為有效防治雜草提供理論根據,在雜草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2.3雜草的生態化學計量學特征

  植物的C、N、P生態化學計量關系與植物個體生長發育、種群增長、群落動態和生態系統過程聯系緊密。研究表明,非生物環境可利用的N和P通常是限制植物生長的決定性因子,植物種群生產力(C的積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關鍵養分N、P的可利用量所決定的[3738]。

  土壤N和P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著植物C∶N和C∶P的大小[39]。研究認為,N、P稀缺意味著C的相對過量,反之,N、P充裕意味著C的相對不足[40]。植物體的N∶P可用來表征植物受N、P養分的限制格局[4142]。土壤養分限制和植物群落物種組成更替的關系非常密切,在養分梯度上任何一點的養分限制大小,不僅依賴于物種的生物學特征,還依賴于為滿足植物最大的潛在生長率所需要養分的豐富程度[4344]。

  因此,同一區域上不同養分元素的限制作用,不但對植物種類的生態特征具有重要影響,也對群落的物種組成特征具有極強的選擇作用[4546]。目前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區域性尺度的森林。例如,溫帶和北方森林生產力受N限制,而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常綠林生產力普遍受到P的限制[38,41]。

  在同一區域的不同地點,由于生境差異、植被生活型不同、演替階段的差別以及人類干擾強度的不同,N、P養分的限制格局也可能不同[41,47],不同功能類型的植物也會采取不同的適應策略[48]。雜草的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剛剛起步,僅有林新堅[49]等的研究表明雜草植株的C/N、C/P、N/P與土壤C/N、C/P、N/P及生物量呈一定的顯著相關,施肥處理降低了雜草C/N與C/P,尤其是NPK+牛糞施肥處理。

  3結論

  雜草綜合管理的目的是總體上既控制雜草的發生量,又維持農田雜草多樣性,利用作物與雜草的競爭以及雜草種間競爭使其相互制約,不使某一種雜草占有絕對優勢[32]。因而,從這個角度來看,較豐富的農田雜草多樣性更符合維持農田生態系統平衡與穩定的目標。

  基于不同的農田養分管理模式下雜草群落的優勢雜草物種組成、密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樣性有著顯著性差異的認識,且綜合考慮農田雜草的重點防治對象、作物與雜草的競爭關系,筆者提出土壤營養調控假設,即:通過農田養分管理來改善土壤肥力狀況,調控農田雜草的種間和種內競爭關系,控制農田雜草群落結構與雜草生物量,同時兼顧作物產量與雜草生物多樣性,達到維持農田生態系統平衡的目標。

  總之,當前對于不同養分管理下雜草以及雜草種群的變化過程知之甚少,而這些往往又與雜草的防控和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密切相關。因此,通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應當在競爭理論和生態化學計量學方法的指導下,開展農田養分管理對農田雜草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研究,以期闡明農田養分管理對雜草種群變化過程的影響機制,為制定雜草綜合管理策略以及保護農田生態環境提供新的思路。

  核心期刊發表推薦:《社會學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的一級學術刊物,創刊于1986年1月,強調以規范的經驗研究為基礎,提煉學術思想該刊日益增強的學術導向作用使其成為中國社會學學術交流的首選專業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勒克县| 新安县| 华坪县| 土默特右旗| 元氏县| 通辽市| 丰原市| 将乐县| 惠州市| 曲沃县| 邹城市| 渑池县| 武隆县| 宜黄县| 九龙城区| 新田县| 宁强县| 泗阳县| 屏东县| 绥化市| 通海县| 广安市| 重庆市| 乌拉特后旗| 光山县| 徐水县| 筠连县| 嵩明县| 鄂尔多斯市| 金塔县| 青岛市| 太白县| 清新县| 苗栗县| 扬中市| 保山市| 闽清县| 眉山市| 新野县| 兴和县| 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