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人力資源是一種特殊的經濟資源,無論它是否參與社會生產過程、是否創造價值,它都要消耗大量的其他資源。人力資源又是一種不同于其他自然資源如石油、煤等能夠儲存、保管,現在不用,將來開發出來仍然可以用;人力資源是一種不能儲存的活勞動,過了盛年期后將只能退出。因此,人力資源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
[關鍵詞] 就業 引導 扶持
就業難,是現代世界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何況我們這個超級人口大國正經受著社會轉型、經濟結構調整、國企改革、城鎮化快速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猛烈沖擊,就業更難。我國就業的總量性矛盾、結構性矛盾、區域性矛盾、就業弱勢群體、農村就業等問題十分突出。解決就業問題一是要正確分析和認識問題,二是要拓展就業渠道,三是發揮市場機制,四是合理的給予政策扶持與引導。
一、就業壓力與任務
人們常說:“安居樂業”。但是,假如一個社會面臨大量無業者、失業者、下崗者的時候,不惟無業者難樂,恐怕有業者也難以安樂了。目前我國就面臨著這樣的難題。古人云:無恒業者無恒產,無恒產者無恒志。是說,沒有穩定的職業就不會有穩定的家產;沒有穩定的家產者其心不專,其志不一。其中的部分人可能會衍變為社會的動亂因素。就業是人的最基本權力,它不僅是人謀生的手段,同時也是人融入社會大家庭的基本方式。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國國民經濟的戰略發展觀是:“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用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就業是民生之本”。那么,我國實際的就業壓力究竟有多大呢?
1、就業壓力激增,總量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在13億總人口中,年齡在15--64歲的勞動人口 2002年底約8.9億。2010年將達到9.7億,2020年將達到 9.97億。預計今后幾年,全國新生勞動力供給將達到 4650萬,城鎮現有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1400萬,農村積累剩余勞動力1.5億以上。(楊凌?。骸渡罨峙潴w制改革,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不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勞動力總供給都遠遠大于總需求。
2、在總量性矛盾沒有緩解的情況下,結構性矛盾和區域性問題又突現出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基本保持著比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依靠經濟擴張帶動就業。但就業增長彈性系數從20世紀80年代的平均 0.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0.1左右,保持現在的高經濟增長速度,每年新增就業崗位高估也只有 700萬個左右。因此,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規模和結構布局中的就業崗位極為有限。更為嚴峻的是,美國“911”事件以后,全球經濟進入衰退期,對我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將構成巨大影響,將引致經濟增長速度急劇下降,新增就業規模將大幅度縮小。
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又進入就業結構調整時期,多種調整因素交匯,急劇增加了就業壓力。過去幾年國有企業減員下來的上千萬下崗失業人員正尋求再就業,近兩年還有 500多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出再就業服務中心;人世以后,對農業的沖擊嚴重,僅考慮 3%的糧食進口,也將減少農業就業機會上千萬個,農村勞動力新增轉移在目前每年 1000多萬人基礎上還將繼續增加,每年至少 200萬人;國有經濟戰略調整和深化改革,企業將持續減員。為應對人世后激烈的競爭,優勢企業的減員將有所擴大和加劇,劣勢企業也將加快退出,關、破、兼并增加。今后每年還將有 250萬高校畢業生進入就業人群。根據國家統計局最近對全國17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初步摸底統計,僅需要退出市場的資源枯竭的礦山和國有大中型企業(不包括國有控股企業)的在職職工近 400萬人。
估計國有企業最終減員達到30%,總量 1500萬人;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更大范圍的企業進入結構調整時期,用人需求減少,排放勞動力增加;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和應用,對就業的短期消極影響,產生對普通勞動力的排斥;基層機關、事業單位改革,也將向勞動力市場釋放勞動力。僅僅考慮目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出中心的勞動力( 100萬人)、農村新增轉移勞動力(1200萬人)、國有企業新增減員( 300萬人)三大因素,在 5年內也將在新成長勞動力之外,至少每年增加勞動力供給1600萬人,大大超過新成長勞動力數量。根據統計,目前我國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總量已經達到1460萬人,約相當于城鎮經濟活動人口的 7%。在上述各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即使每年只增加失業人員 200萬人,也將使我國城鎮失業和不充分就業人口達到經濟活動人口的 8%以上。這在新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國將進人高失業和就業結構大調整時期。
與此同時,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產業結構原因,以及政策因素和重大的工程影響,一些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就業矛盾將特別突出。下崗職工絕大多數集中在中西部地區,更多的資源型城市、老工業基地以及資源枯竭的礦山分布在中西部,甚至在加強生態建設中實施的綜合治理工程,也主要對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的就業產生影響,更不用說三峽庫區企業搬遷中以關破為主的結構調整政策,對重慶和湖北兩地的就業影響。這些不利因素的集中,已經使中西部地區的一些地方,多年處于高失業率狀態,出現就業危機局面。
3、在總量性矛盾與結構性矛盾的交互作用下,就業人群中弱勢群體不斷增加。在經濟結構調整和深化企業改革中,出現企業減員增加和用人需求萎縮并行的趨勢,勞動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在每年的新增就業中,大中專和技校生所占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20%增加到現在的30%左右;農村勞動力以其低成本和低就業期望值的優勢,多年保持比較高的轉移速度,平均每年增加 1200萬人左右;市場用人需求,以低年齡段勞動者為主,35歲以下的需求一直在70%以上。
因此,低素質、高年齡以及高就業期望值的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上越來越沒有競爭能力,呈現出就業弱勢群體數量急劇增加的趨勢,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類別:一是35歲以上的人員。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2001年對 10城市抽樣調查結果,35歲以上下崗職工超過 72%。而對這個年齡段的單位用人需求僅占總用人需求的三成;二是長期下崗、失業者。據武漢、沈陽的調查,下崗職工下崗的延續時間平均接近 5年,其中,三分之一職工下崗 6年以上;下崗轉為失業的,平均失業周期 18個月。由于再就業率低的影響,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長期處于無工作狀態的將急劇增加;
三是無技能和低技能勞動者。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10城市的抽樣調查,下崗職工中初中文化和初級技工以下的分別占 40%。由于下崗失業人員本身的就業技能偏低,再就業是從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的趨勢,加上產業結構升級和科技進步加快的影響,無技能和低技能勞動者將成為一個就業困難的大群體;四是女性下崗職工群體。根據世界銀行委托勞動科學研究所在武漢、沈陽的調查,女性下崗職工再就業率比男性下崗職工低近20個百分點。
嚴酷的勞動力市場競爭,使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表現出越來越難的局面。下崗職工的再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從1998年的48.7%下降到2000年的35%,2001年第三季度,再就業率只有18.8%。失業人員的失業周期已經持續延長,這種局面還可能呈惡性循環趨勢。再就業率越低,積累的就業弱勢群體越大,再就業率更低,更多下崗失業人員對再就業失去信心,失去參加培訓、求職的積極性,出現弱勢群體就業更加困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