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具體說來,勞動者隨時有“下崗”另謀職業或改變工作崗位的可能,但每個人必須提高自己的“可就業性”,意味著人人都要爭取掌握兩項或兩項以上的專業和技能。本文就如何推進高校個性職業指導的途徑進行分析,幫助大學生樹立合理的職業目標,提前從思想、行為、能力上做好職業準備,以適應多元化的社會職業需求,提高其就業成功率。文章發表在《北京檔案》上,是社科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 高校,個性化,職業指導,職業生涯
現在,許多行業的雇主和工人們很欣賞“靈活勞動”這個新概念,甚至認為機動靈活的用工方式是“新世界經濟的現實”。一些企業正在向雙軌雇傭制方向發展。其核心軌道是全日制的正式雇員隊伍,輔助軌道是機動靈活的臨時工隊伍,每天約有150萬臨時工在企業里忙碌。隨著社會就業環境的變化,大學生已從精英群體轉變為大眾群體,而高校畢業生如何適應市場就業就成為一個廣為關注的熱點與難點問題。為了緩解現階段大學生的求職困境,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09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為 611 萬人,2010 年為 630 萬人,2011 年為 660 萬人,2012年則達到了 680 萬人。
①隨著高校的招生規模迅速擴大,大學畢業生人數呈逐年上漲趨勢,但社會就業崗位的增加數卻并不樂觀,從而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為了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幫助大學生找到適合個人發展的職業,眾多高校展開了職業指導。然而,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職業指導”都淪為“就業指導”,注重面向畢業生,強調就業率,忽視了學生的專業特點、年級特點、性格特點等,從而導致學生的職業意識薄弱,職業理想模糊,職業能力不足,就業質量普遍不高。為了提升高校的職業指導水平,筆者提倡推進高校個性化職業指導,強調以充分滿足大學生共性的、個體的職業需求為導向,展開全程性、發展性的職業指導,從而為大學生成功就業提供全面保障。
一、開設專業化職業指導課程。
個性化職業指導重視學生對自我職業意識與職業發展的認知與培養,所以高校應為學生提供專業的職業指導課程,以促進學生在職業指導教學中獲得深刻感悟,學會進行自我職業規劃,并在無形中提升專業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過,很多高校的職業指導課程多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無法引起學生的重視。同時,大多采取大班授課的方式,不同專業不同系別的學生教學的內容相同,缺乏實用性與針對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甚微。為了推進高校個性化職業指導,應開設專業化的職業指導課程,以滿足學生專業化的職業指導需求。
二、指導發展性職業生涯規劃。
開設個性化職業指導課程的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掌握較完善的職業理論與能力,為走上社會奠定充分的思想基礎。但是,由于高校實行學分制,課程學習本身帶有一定的功利性,而很多學生也往往重考試分數輕學習過程,嚴重削弱了理論教學的價值。 大一為職業生涯規劃引導期,該時期旨在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意識,使他們意識到職業生涯的重要性。應側重向學生灌輸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讓學生了解專業設置情況,明確未來的就業方向,并綜合考慮學生的個人專業、興趣愛好、性格特點、人生目標等,指導其制定一份既符合個人實際又適合社會需求的職業生涯規劃。同時,引導大學生合理安排和管理時間,有意識地加強專業技術學習、輔修或選修相關課程等,以縮短大學生活的適應期,為今后的順利就業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礎。
大二為職業生涯規劃調整期,該時期旨在夯實大學生的專業基礎,培養其綜合能力,解決他們的職業生涯定向問題。具體應結合職業發展趨勢與職業心理測評,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的優劣勢,以及職業興趣、職業能力,并指導學生修正調整職業生涯規劃與學習目標,積極參與學生會、社團等組織,努力取得英語、計算機等相關資格證書,以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踏實穩步地執行職業生涯規劃。對于一些不適應最初選擇專業的學生,應引導在這一時期好好調整和規劃,盡早重新選擇滿意專業,為今后更好的發展事業打下基礎。
大三為職業生涯規劃實踐期,該時期旨在培養大學生的職業工作能力與創新能力,以提高其未來的就業競爭能力。具體應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創業計劃大賽,或組織人力資源部門的主管與學生交流,幫助學生了解不同企業的文化,得以鍛煉與提升社會交往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全面檢驗和熟悉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在實踐中進一步修正職業生涯規劃,為順利走向社會作好準備。
大四為職業生涯規劃完善期,該時期以就業服務為重點,旨在提高學生的就業層次與就業率。具體應指導學生做好就業準備,并開始了解就業指導中心提供的用人單位資料信息,強化求職技巧、進行模擬面試等訓練,積極參加招聘活動,在實踐中校驗自己的積累和準備,初步完成從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
三、開展體驗式職業指導。
大學生在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時,往往帶有明顯的盲目性與感性,即使參考了指導老師的意見或職業測評的結果,建立了較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仍無法保證其能認真地執行或實踐。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職業實際需求脫節,為了降低用人成本,很多用人單位都不愿意錄用應屆畢業生。為了幫助大學生及早獲取職業經驗,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職業能力,高校學生管理者應推進個性化職業指導,強制開展體驗式職業指導,以助于學生更好地調整、修正、完善職業生涯,進而促進學生的職業化與社會化。
職業技能實習體驗。當前,只有讓學生提前接觸職業知識,走上職業崗位,才能不斷適應和滿足職業要求,并對職業與職場獲得直接、客觀、準確的認知,從而促使其主動調整心態和預期,擴充職業技能、增強職業信心,最終得以實現用人單位與大學生的雙贏。高校學生管理者應通過提供校園創業活動、搭建校企聯合實踐平臺、組織學生走上街頭或社區,運用所學到的專業知識開展各類便民服務,安排學生到用人單位進行短期實踐。通過多種形式來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實習體驗,幫助學生走進企業、了解企業、深入崗位、了解崗位,以促其更加堅定自己的職業信念,學會樂業、勤業和敬業,以從容面對各種外界變化與挑戰。
四、實現個體化的職業咨詢服務。
相同專業的學生往往具有相同職業方向與職業訴求,所以可以通過共性的、多元化的職業指導,滿足大多數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但是,一些表現出羞澀、自卑、內向、脆弱、焦慮等個性特征的特殊群體的學生,往往由于不善表達與交流,使其在規劃職業生涯或職業體驗時,即使心存困惑卻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從而缺乏積極的職業動機,并給未來的擇業與就業帶來較大的不良影響。為了推進個性化職業指導,就必須立足于全體學生,在滿足共性需求的基礎上,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現一對一式的個體化職業咨詢服務②。
大學階段是職業方向探索的重要時期,而做好高校個性化職業指導工作,不僅利于幫助大學生實現自身的職業愿望,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質量,更利于推進人力資源強國的建設目標。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各高校應突破盲目化、短期化、標準化、理論化的傳統職業指導,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轉而從“開設專業化職業指導課程、指導發展性職業生涯規劃、開展體驗式職業指導形式、實現個體化職業咨詢服務”等方面出發,推進個性化職業指導,突出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滿足。同時,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提升自我,準確選擇職業方向,并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不斷學習與創新,從而最大化的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
社科論文發表最好的網站提醒您:《北京檔案》是創于1984年的檔案專業月刊,它主要宣傳檔案工作的重要意義,研究、探討檔案學理論與技術。它的內容涉及檔案學、文秘學等方面,傳播檔案學、文書學知識,報道北京檔案工作動態,開展學術研究。它的閱讀群主要面向檔案、文秘和史學工作者。該刊有英文目次和提要。
注釋:
①徐德斌: 《高校職業指導模式個性化創新探索》,《長春大學學報》,2009 年第 2 期。
②郭捍華: 《高校職業生涯個性化指導實用模式探析》,《職業》,2010 年第 35 期。
③李子超: 《對高校職業指導實踐新模式的探索》,《考試周刊》,2012 年第 2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