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沈陽市要緊跟國家政策發展,響應習近平同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精神,大力創新發展制造業。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與中國制造2025中的五大工程和十大領域密切相關。本文通過對沈陽市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調查研究,提出促進沈陽市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沈陽市;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措施
1 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由于能源日漸枯竭所產生的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產生的溫室效應,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全世界都面臨的一個問題。沈陽因為冬季氣溫低等因素,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及應用率都比較低,因此研究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對策首當其沖。擁有745萬多人口的新一線城市——沈陽,與深圳、杭州、上海、北京、重慶等城市的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相比,沈陽處于起步階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從而提供更安全、節能、環保、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和綜合解決交通問題方案。
2 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與《中國制造2025》的關系分析
結合《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構造“一二三四五五十”來說,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與五條方針中的創新方針和綠色發展,五大工程中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綠色制造工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沈陽市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勢在必行。
3 沈陽市新能源汽車發展研究
沈陽市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沈陽市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不多,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較低。
3.1 沈陽市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情況
目前沈陽市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企業主要有華晨寶馬、沈陽五洲龍、沈陽金杯車輛、沈陽華龍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沈陽宇龍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恒大集團在沈陽建設新能源汽車整車、電池、電機三大生產研發基地。沈陽久久星新能源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經營蓄電池觀光車、內燃觀光車、物流電動車輛生產、銷售、技術研發及技術轉讓等項目。零部件領域主要有華晨寶馬與寧德時代合作動力電池PACK生產線在鐵西工廠竣工投產。這些企業中只有華晨寶馬投入新能源的研發是在2013年,相對比較早,其他的多數是在2016年之后的,研發的比較晚,但產業規模持續擴張,形成了包括整車研發制造、關鍵零部件、新能源汽車示范運營等在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3.2 沈陽市新能源汽車生產應用情況
從2017年的年產2103臺到2018年的21647臺,產量在激增。產品包括乘用車和商用車,主要是由華晨寶馬和金杯車輛公司生產。2019年剛剛啟動新能源交易中心項目建設。但是在產銷量及應用方面與重慶、上海、廣州、北京等一線城市相比,還有一段距離,所以沈陽市要加速生產及應用新能源汽車。
3.3 沈陽市新能源汽車需求研究
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制造2025十大領域之一,從節能環保的角度燃油汽車陸續會被淘汰,而擁有475萬多人口的新一線城市沈陽,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量是巨大的。
3.4 新能源汽車在沈陽發展的不利因素
推廣力度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政策不健全、新能源汽車價格較傳統燃油汽車高、新能源汽車技術不成熟、新能源汽車市場流通服務體系不完善。
3.5 促進沈陽市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措施
3.5.1 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
加大力度宣傳新能源汽車的性能和特點,讓更多人了解并且認可新能源汽車。通過各種媒體廣告等方式宣傳新能源汽車。通過建立新能源汽車體驗場等辦法,讓市民了解并體驗新能源汽車的性能。新能源汽車企業、擁有新能源汽車專業的大中專院校、汽車協會等部門通力協作,做好宣傳工作。
3.5.2 政府扶持
①政府扶持鼓勵基礎設施的建設。一要擴展充電設施的覆蓋面。二要政府政策鼓勵各大樓盤的開發商、車輛銷售企業、物業服務、電力、互聯網、停車場服務、運輸公司等車輛運營企業建設充電設施或者幫助落實充電條件,充電服務。②地方政府能夠繼續補貼車企和購買者,提高購買力同時建立行業管理規范。③政府鼓勵各大中專院校開設新能源汽車專業,以服務于新能源人才需求。④加大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車使用。提高出行乘坐補貼,推行共享新能源汽車,加強共享新能源汽車使用規范,推行使用新能源系列優化政策,在國企、事業單位推行新能源公用車。政府鼓勵或者強制公交公司、出租車公司、物流公司、旅游公司、環衛、企事業單位的通勤、汽車租賃等公共服務領域應用新能源汽車。鼓勵擁有即將淘汰的黃標車的企業更換為新能源汽車,給予相關企業適當的獎勵。
3.5.3 生產研發方面
①企業加強新能源隊伍建設。可以通過人才引進,吸引高層次的人才,也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研發,或者與知名權威企業強強聯合。
②研發適合在沈陽市等低溫地區應用的新能源汽車。一是研發適應沈陽等有低溫氣候的地域特點的新能源汽車,解決低溫時蓄電池性能下降的問題。二是研發出適應各地公共服務領域應用的新能源汽車。三是要研發符合汽車長期發展的智能化新能源汽車,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奠定基礎。
推薦閱讀:能源動力類虛擬仿真綜合實踐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