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之一。隨著“中國制造2025”全面推進,新能源汽車制造、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行業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并對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職業院校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作為該類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應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文章分析了“中國制造2025”本質內涵,闡述了高技能人才概念和面臨的挑戰,提出了校企協同育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路徑。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新能源汽車;高技能人才培養;校企協同育人
作者:高福友
1 “中國制造2025”內涵與本質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發展實施制造業強國的行動綱領。全球工業發展已經經歷了三個時代,現在正在進入第四個時代。第一代是以蒸汽機為標志,第二代以電力驅動為標志,第三代以運用電子和IT技術實現生產自動化為標志,現在正在進入以信息技術與智能制造技術融合為標志的第四代。“中國制造2025”就是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政府提出的適應我國制造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行動綱領。該綱領提出三步走的戰略,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即從2015 至2025年,邁入制造業強國行列;到2035年,制造業達到全球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在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制造業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前列。
“中國制造2025”將著重發展新能源汽車、高檔數控加工機床和機器人、信息技術、軌道交通裝備等十個重點領域。這些領域保證了我國制造業能夠均衡發展,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規劃了美好的前景。
“中國制造2025”以國際高端制造業水平為目標,努力塑造自主品牌,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這就需要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做支撐。人才是建設“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基礎,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這四個基本方針也都是圍繞著人才本身進行的。“中國制造2025”宏偉目標的實現,需要大批忠誠負責、技藝精湛高技能型人才。
2 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
2.1 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內涵
“高技能人才”這個詞是在2003年底召開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來的,并將其納入到國家“人才強國”的戰略中。國家在《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 2020)》文件中豐富了高技能人才定義:具有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勞動者。
在“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首先,高技能人才需要有優秀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其次,高技能人才需要掌握扎實理論知識,并且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很強自學能力,才能開展創新性創造性勞動。再次,高技能人才除了具備高超技藝、精湛技能外,他們還應具備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高技能人才”概念是動態的,它的涵義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產業的調整而不斷變化。
2.2 新能源汽車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是新能源汽車制造、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等工作崗位的技能技術型人才。新能源汽車在傳統燃油汽車基礎技術之上,增加了“三電”(電池、電機和電控系統)先進技術。因此,對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不僅要具備傳統汽車的知識技能,還應具備新能源汽車相關知識技能。“中國制造2025”最重要的特征是高端智能制造,將網絡化、智能化技術作為共性技術深刻地與制造技術融合,因此新能源汽車技能人才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來操控智能制造的自動化設備外,還需具有能夠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中國制造2025”另一個特征是智能制造的多學科融合、跨區域合作以及大數據技術應用,這些都對新能源汽車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創新精神和能力外,還要精通制造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與顧客溝通等能力。因此,新能源汽車高技能人才除了專業能力外,還需要有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主要有:交流溝通和應變能力;領導團隊整合資源能力;能擔當、具有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能力;善于樂于學習新事物能力等等。
3“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新能源汽車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
3.1 校企協同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教師是高職教育教學的設計者和實施者,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決定因素。在“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教師面臨新的挑戰。“雙師型”教師指同時具備“教師”和“技師”能力的職業教育工作者。“雙師型”教師應該具有實際操作、專業知識、科研創新以及基本教育等四個方面的能力。在“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高職教師不僅要重視技術等級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得,更重要是要有解決企業中復雜任務的能力。
目前,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教師大都從傳統汽車專業轉型的教師,缺乏新能源汽車“三電”核心技能知識,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掌握新能源汽車技術核心技能,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
校企協同育人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有效路徑。傳統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主要是專業教師簡單地到合作企業掛職鍛煉,或是聘請合作企業技術人員為兼職教師。校企協同培育“雙師型”教師,要求校企雙方尋求和建立共同需求點,真正實現了師資共享。一方面,教師到企業一線實踐鍛煉,熟悉掌握企業生產組織方式、設備運行、工藝流程、各崗位技術技能要求以及企業文化等,及時發現企業一線的實際問題并運用掌握的理論知識加以解決,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促進了教學與生產的結合。另一方面,高職教師和企業技術人才建立雙向流動機制,企業技術人員、能工巧匠進入學校擔任專兼職教師,極大緩解了新能源汽車專業實訓師資力量數量不足技能不強的問題。
3.2 校企協同構建課程體系以及教材內容
新能源汽車技術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通過課程以及教材來實現。高職課程建設的理念就是要能力本位、行動導向、工學結合,通過校企協同共同開發課程,根據崗位能力要求構建課程體系。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不斷發展,提高汽車專業教材的實效性、加快新能源汽車技術專門教材的開設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職業院校要依據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以及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要求為根本,對教材學習內容進行有效的安排,并在教材內容的排列上還要依據由簡單到專業化的規律,使內容不斷地深入,使教材能夠滿足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第一,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在進行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將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教學目的。課程體系以及課程內容的設置應當適應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發展要求,堅持從學生關心的焦點以及難點問題出發,促使合理動態課程體系的建立,對學生的困惑進行有效的解決,增強課程以及教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課程的設置要高度重視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專業技能的培養,鍛煉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校企協同共建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應與崗位需求相結合,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出發點,校企共建高技能人才課程體系。對課程內容以及課時安排進行合理的調整,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吸收,在教學中突出技能訓練,形成從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到發展技能的不同階段訓練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3.3 校企協同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
高技能人才訓練培養單靠學校的力量難以完成。由于新能源汽車專業實訓設備大都價值較高投入較大,目前實訓基地設備大都停留在2.0或3.0階段,因此,只有把企業最先進的設備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企業和學校兩個不同的教育資源,才能提高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首先,企業要為學生提供畢業頂崗實習、課程實訓等崗位,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生產中,解決實際問題。其次,實訓基地建設要打破一個實訓室服務一門課程的理念,讓學生在一個實訓室能完成多門課程的實訓。讓企業技術骨干深度參與課程標準、項目化課程等教學資源開發,將職業標準融入教學內容之中,構建全新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實訓能力體系。再次,大力推行“1+X”證書制度,根據新能源汽車技術技能人才崗位能力要求,開發專業技術技能考證,學生畢業前取得企業需要的職業技能證書。
推薦閱讀:電源技術期刊收稿新能源電動汽車論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