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舊館的空間設計和功能定位已不能適應圖書館的轉型發展。本文分析了舊館空間存在的問題,并以大渡口區圖書館舊館空間再造為案例, 提出圖書館空間再造與服務提升中的幾點啟示。
關鍵詞:圖書館;空間再造;服務提升
隨著社會發展和用戶差異化、個性化需求的發展,傳統圖書館的空間設計、功能布局、服務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社會需要和用戶需求是促進圖書館創新發展的引擎和驅動力。圖書館的發展歷史中,經歷了兩次轉型,第一、二代圖書館主要以借閱為核心,而目前正在轉型的第三代圖書館則更加注重人的活動需求,以用戶為中心來設計。公共圖書館從傳統意義上“藏書、借閱”逐漸轉向“學習、生活、社交”等知識傳播服務,從真實物理空間轉變成被建構的“第三空間”。圖書館的功能不僅局限于為人們提供閱讀學習、獲取知識,同時還承載著社會交往、情感體驗、文化休閑等重要功能。近年來,“空間再造與創新”成為圖書館界研究的新熱點和服務的新內容。比如,赫爾辛基Oodi中央圖書館打破陳舊的布爾喬亞式觀念(圖書館必須存儲大量的書),主體結構布局中只有1/3是“藏書空間”,其他都是休閑、社交、體驗空間,滿足市民休閑娛樂與社交需要。
為了適應這一發展轉型,國內很多圖書館在籌劃和建設新館,但仍有很多圖書館面臨著舊館改造繼續使用的問題,如何在原有的空間基礎上改造,調整空間布局結構,重構空間功能,促進服務創新和深化,是當前圖書館舊館空間改造面臨的普遍問題。
一、舊館空間存在的問題
建設年代較早而目前仍在使用的圖書館,一般采用的是傳統和保守的空間設計和功能布局,主要實現圖書管理、典藏、閱讀等基本功能。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空間的開放性和拓展性不足。圖書館空間被分割為若干固定的小空間,空間功能固定且服務內容單一,空間變化的靈活性、協作性以及延展性差。2.閱讀空間不足。傳統圖書館布局以藏書為主體,館舍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館藏儲存文獻資料,閱讀空間被壓縮,讀者閱覽座席明顯不足。3.交流與信息共享空間不足。舊館的功能定位主要還是圖書借還,公共交往空間不足,不能有效發揮圖書館社會交往、情感體驗、文化休閑等重要功能。4.空間智慧化不足。圖書館的網絡布局老化,空間環境中嵌入智能化設施、設備較少,阻礙了圖書館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這些因素影響了圖書館空間和資源的價值體現,制約了圖書館進一步改革創新服務方式和轉型發展。
二、圖書館空間再造的意義
通過對圖書館的空間進行再造,為圖書館增添新活力、賦予新能量。一是空間再造改變原來圖書館以借閱為中心的傳統模式,人們在圖書館不僅能實現與書籍的美好相遇,還能在這里感知和體驗多元文化、與他人交流思想和共享知識,促進圖書館、人、社會、知識和文明之間有效的聯結,在新時代背景塑造出圖書館的特殊價值。二是面對社會信息化帶來的挑戰,空間再造推動了現代化知識工具和技術方法在圖書館的普及應用。圖書館不僅為用戶提供信息資源,還幫助他們掌握充分利用信息的技能,為各類創新性活動提供新的交流學習、協同共享空間。三是促進圖書館服務質量的提升。空間再造改變了圖書館原來的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讀者服務內容、方式和效率得到創新和改進,更好的滿足用戶的多樣化、多層次和全方位需求。
三、大渡口區圖書館空間再造實踐
大渡口區圖書館占地4123㎡,建筑面積10300㎡。但隨著時代發展,圖書館建館已有10年,按照當年的空間功能布局和設施設備,空間的開放性、多功能性、智能化方面都存在明顯不足,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大渡口區圖書館2018年12月啟動對舊館空間升級改造建設,秉承用戶本位原則,重點對讀者服務區域進行改造,優化了空間結構和功能,推動了圖書館服務的轉變和升級。
1. 調整空間布局,空間價值最大化
大渡口區圖書館空間再造時,將空間由封閉式小空間調整為大開間開敞式結構,營造更多功能化空間。劃分出閱讀空間、學習空間、休閑空間、交流空間、體驗空間、創意空間等服務區域,各空間相對獨立又可以有序連通和靈活調整,以適應不同類型群體的學習、互動需求和開展各種活動的需要。取消原來小空間之間的隔斷墻體,將之前的過道、走廊都納入室內空間供讀者使用。空間盡量向墻面延伸,設置固裝書墻,做到空間的最大化利用。比如,報刊閱覽室的兩面期刊墻是空間再造中利用墻體的一個典型性、創新性設計,每面期刊墻由大小35cm*40cm共78個獨立抽屜式小柜子組成,兼具現刊展示、過刊存儲收納、空間色彩裝飾三大功能于一體,巧妙的設計不僅增加了空間,還給讀者提供更寬敞開闊和舒適的閱讀環境。改造老舊的觀景閣,再現空間價值,通過重新鋪地板、內景裝飾、擺放休閑沙發等方式,打造成一個可以觀賞大渡口公園美景的閱讀空間,使讀者心靈和眼睛得到休憩的陽光書房。通過空間升級改造,增加可供讀者使用的空間20%以上,讀者閱覽座席由300個增至800余個。
2.優化實體閱讀空間,豐富文化意境
調整后的空間布局更加科學合理,實體閱讀空間集藏、借、閱一體,實行全開放服務。從用戶需求和人性化角度出發,在一樓設置了24小時城市書房、報刊閱覽區、老年讀者閱覽區、視障閱覽區。新建面積300平方米的24小時城市書房,雙門禁通道既與主館相連通又可獨立于主館開展24小時自助服務。此外,兒童圖書借閱區、低幼親子繪本閱讀區、青少年圖書借閱區、綜合圖書借閱區、工具書閱覽區、地方文獻閱覽區等文獻服務區滿足不同讀者閱讀需求。閱覽區域采用“廳堂式”“階梯式”“走廊式”“陽臺式”等“泛閱讀空間”設計,讀者能在各色的閱讀環境中擁有不同的閱讀體驗。一樓大廳的兩面固裝書墻極具視覺沖擊力,擺滿中國傳統文化書籍和國內外經典名著,既方便讀者閱讀,又為圖書館增加一股書香,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館內休閑區、廊橋、觀景平臺等區域,都擺放有書桌、沙發和書刊供讀者閱讀、小憩,構建出讀者隨處可坐,隨處可閱的“人在書中,書在手中”的閱讀環境。
推薦閱讀:廣西圖書館系列職稱需要幾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