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高校圖書館建筑文化是高校圖書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高校圖書館發(fā)展的歷程,形成并展現(xiàn)著圖書館的精神、特質及底蘊。對國外高校圖書館建筑文化內涵和意蘊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能夠為國內高校圖書館建筑規(guī)劃設計和圖書館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照。通過回顧國外高校圖書館建筑文化的歷史變遷,分析了國外高校圖書館建筑文化的選擇路向,解讀了國外高校圖書館建筑文化的意蘊及內涵,并對我國高校圖書館建筑文化外部意蘊和內部意蘊進行了深刻反思。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建筑文化;內涵表達
高校圖書館建筑文化是高校圖書館文化的重要組成和載體,承擔著圖書館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對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起到支撐、輻射和引領的重要作用。高校圖書館建筑不僅具有實用美觀等建筑文化特征和時代特征,其建筑設計和風格中也蘊含了深厚的意蘊。在國外,高校圖書館建筑文化凝聚和匯集了高校文化和圖書館文化,以其特有的建筑設計風格和空間布局彰顯著圖書館的精神、特質和底蘊。國外高校圖書館十分重視人文環(huán)境和精神的塑造及培養(yǎng),其在建筑設計中運用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和設計思路體現(xiàn)著圖書館的理念、文化和價值等內容。因此,對國外高校圖書館建筑文化內涵和意蘊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能夠為國內高校圖書館建筑規(guī)劃設計和圖書館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照。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圖書館建筑已經開展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產生了一系列豐富的研究成果[1],但有關圖書館建筑文化的研究還比較缺乏,對其文化意蘊的解讀也較少。有鑒于此,本文將對國外高校圖書館建筑文化進行專門研究,希望能有所裨益。
1 國外高校圖書館建筑文化的歷史變遷
集中體現(xiàn)圖書館建筑文化理念,書寫著不同歷史時期圖書館的制度、精神及價值。總的來說,國外高校圖書館歷經了哥特式——古典主義——新經典復興——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的建筑風格,本文將對這幾種建筑風格逐一進行梳理。
1.1 哥特式建筑風格時期
中世紀早期,高校圖書館尚未擁有獨立的建筑空間,書刊的收藏和借閱活動主要在私人住宅、教堂、修道院及其他公共場合中進行,如巴黎大學圖書館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圖書館等[2]。13世紀初,英國牛津大學以及博洛尼亞大學的整體搬遷,形成了早期高校圖書館建筑風格。在文藝復興思想沖擊下,中世紀后期高校圖書館建筑快速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學院化風格,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凸顯出其在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類圖書館建筑主要以哥特式風格為主,還沿用了修道院的設計和布局。該風格的主要特點在于: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圣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予以整個建筑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室內空闊空間,常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其中典型的代表如13世紀修建的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圖書館、15世紀修建的蘇格蘭圣安德魯斯大學圖書館及阿伯丁大學圖書館等[3]。
1.2 古典主義建筑風格時期
在隨后的16世紀到18世紀,哥特式建筑風格逐漸被國外高校圖書館所擯棄,轉而引入了巴洛克式建筑風格,這類建筑風格倡導開放、包容的理念,突出關鍵景點和層次鮮明的結構布局。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著名的建筑師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Christopher Wren)為劍橋大學設計的圖書館,成為首個古典主義風格的圖書館建筑,并被作為典型案例引入到了其他高校圖書館的建筑設計中。在其建筑理念的影響下,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等世界級建筑師紛紛仿效。與此同時,在受到重新定義教育使命和獨立思想的沖擊下,來自英格蘭的新美國人們正在開始重新規(guī)劃自己的新殖民地,他們將獨棟的建筑置于空曠的開闊地上,并設計出獨具特色的空間布局,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早期的耶魯大學圖書館、弗吉尼亞大學圖書館和布朗大學圖書館等[4]。
1.3 新經典復興建筑風格時期
從19世紀開始,在經濟轉型、社會變革和政局動亂的影響下,國外高校圖書館建筑風格逐漸表現(xiàn)出追求恢弘大氣和時尚多元的特征。在希臘復興主義的影響下,高校圖書館開始日益強調自身的歷史內涵,并追求高貴和永恒的精神,因此出現(xiàn)了大量融入了濃厚歷史感和年代感的新經典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這個時期的高校圖書館建筑主要以新希臘風格為主,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倫敦大學圖書館、芬蘭的赫爾辛基大學圖書館及后來在全球盛行的哥特式復興建筑,如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圖書館、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等;19世紀末,學院派的哥特風格建筑逐漸成為高校圖書館建筑的主流,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匹茲堡大學圖書館等都采用了這種建筑風格[5]。大氣磅礴的建筑代表了高校圖書館和高校不斷提升的社會地位和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1.4 現(xiàn)代主義建筑風格時期
二戰(zhàn)結束后,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及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高校圖書館建筑開始走向現(xiàn)代主義建筑風格。現(xiàn)代主義風格具有鮮明的特征:棱角分明、布局合理和使用平和,要求在建筑設計中體現(xiàn)現(xiàn)代感和創(chuàng)新進取的精神,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伊利諾伊理工大學圖書館和黑山學院圖書館等[6]。德國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和建筑教育家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設計的圖書館可謂是經典之作。它以永恒的姿態(tài)向人們宣示:圖書館建筑必須要從高校和圖書館的傳統(tǒng)中解放出來,不能刻意沿襲和模仿古建筑風格,而是要在此基礎上尋求突破和創(chuàng)新。
1.5 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風格時期
在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沖擊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高校圖書館開始擯棄了現(xiàn)代主義建筑風格,因為他們認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缺乏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形式也過于單調。因此,這一時期的高校圖書館建筑風格又開始回顧過去,對強調歷史感和年代感的后現(xiàn)代建筑表現(xiàn)出強烈興趣。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從歷史建筑設計中吸收有益的設計經驗和經典樣式,在現(xiàn)代建筑中融合并體現(xiàn)出來,高校圖書館建筑再一次將目光放在了開闊場地、秩序重構以及人體參數(shù)上面。該時期的代表性建筑有:著名建筑設計師羅伯特·凡特利(Robert Venturi)對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的改造及卡內基梅隆大學圖書館、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等,這些圖書館建筑都呈現(xiàn)出新時期高校圖書館建筑風格的重要轉向[7]。
推薦閱讀:圖書館電子化相關論文引用文獻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