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發展步伐加快,人們面臨來自工作、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需要獲得精神上的舒解,尋找一個靜思的場所。禪文化,是基于禪宗思想發展起來的傳統文化。在這種文化熏陶下,人們能夠通過心性修持,得到一種感悟,達到心靈上的超越。本文從“禪文化”與住宅空間設計之間的關系出發,闡述了帶有禪意風格的空間設計對建立良好人居環境的影響,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重要意義。重點體現在禪宗美學思想對設計者的啟迪,以及設計者應如何用這些理念去設計。
【關鍵詞】簡素樸質;住宅空間設計;天人合一;禪文化
1.初涉禪文化
1.1禪文化的思想核心。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宗派,它把中國禪法融入了佛教修行,并逐步形成自己思想。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惠能
這是唐朝時六祖禪師惠能在其師兄神秀寫的一首禪詩基礎在上修改所作,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并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詩中不難發現惠能禪師已到了超脫自我,忘記凡塵的境界。他這種“開悟見性”,即:通過靜思忘記塵世煩惱的辦法,后來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智慧。佛教、儒教、道教三大流派都主張“境界”之說,禪宗思想集佛教、儒教、道教三大流派的哲學思想之大成,主張通過心性修持達到擺脫煩惱、追求生命自覺的目的。禪文化,就是在禪宗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化。在這種文化熏陶影響下,人們能體會一種境界,得到一種感悟,達到一種心靈上的超越。
1.2感知禪意風格的建筑。新的蘇州博物館由著名的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所設計,該館不少帶有禪意風格的設計,給人神清氣爽的新體驗。從整體上看,它渾然一體,新館與周圍具有濃郁生態氣息的古園林建筑群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和諧的美景,人置身其中,頓感到閑靜、舒適,讓你很快會忘記這是在喧沸的城市,人的心靈在此得到洗禮。新館精巧地利用了湖水的反射,整個建筑輪廓清晰,呈現出一片清寂之美,體現了禪的特征;新館屋面和墻體多采用幾何體構建,產生了特殊的視覺效果,留給人們想象的空間;墻體線條簡潔大方,色彩灰白相間,平和自然;竹、木、石等自然元素的采用,自然樸質,充滿了禪意的氛圍。
鏤空窗中竹影斑駁,增加了層次感;水邊、墻角下借鑒日本園林的枯山水禪意景觀也在此運用得淋漓盡致,用寫意的手法截取了自然中的片段,以小見大,給空間無限的延伸性,形成幽玄之境。百葉窗式長廊屋頂,線條優美,光線時隱時透,使人能感觸到自然,體會斗轉星移時空變化。在室內,貝聿銘同樣設計了幾何屋頂,結構形態新穎,富有變化,人們在觀賞中,能夠得到審美的滿足,心靈的愉悅。一展室內陳設的家具簡潔大方,一桌、一椅、一花架,明式家具線條流暢簡潔;墻上還不忘設計了一扇菱形窗,室外林園美景盡收眼底,充滿人文關懷。禪元素在蘇州博物館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
2禪意風情住宅空間的設計方法
2.1選擇返璞歸真的材料。禪意美學主張天然去雕飾的質樸之美,所以,選擇材料應力求忠于材料的本身,因為自然材質能帶給人貼近自然的心理感受,它呈現的質感是別的材料無法媲美的,使這些材料能體驗一種生命的延續,一種靈性。應多用石、木、竹、藤、麻等自然材質,少用現代質感較強的鋼材、塑料等材質,摒棄建筑材料的堆疊。
在色彩選擇上,應多選擇樸素、自然的色彩。在光線設計上,應多用自然采光;其他照明光使用,也應以柔和的光線為主,盡量不要裸露燈泡,燈罩應多用帶自然、古樸色彩的。
2.2設計簡素的空間結構。禪意結構空間設計推崇尚簡素,這種設計風格與“極簡主義”設計風格極為相似,不同的是它追求設計一種簡素樸質的結構空間,產生“空寂”之境,讓人“頓悟”,實現心靈的超越。
第一,“極簡”,用最少的東西展現結構空間,滿足最大限度的功能要求,消除“視覺噪音”,追求一種純粹的、無雜質的藝術效果。第二,不做任何多余的表面裝飾,直截了當,拒絕矯揉造作。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風格的建筑作品“光的教堂”,墻面不加任何裝飾,充分體現自然,彰顯禪學的本真。第三,用簡約、明晰的線條或圖形表達結構空間,強調整體統一。蘇州博物館的白色墻壁,由灰色線條分割成多個矩形和菱形;屋頂也由多個幾何體構成。整個建筑立面線條顯得簡潔、明了,幾何體的運用,豐富了結構空間。
2.3營造幽玄的空間氛圍
2.3.1虛實相間,幽玄含蓄。(1)以建筑物的墻體為實景,給人堅實、厚重之感;而以建筑物的門窗或建筑留空部分為虛景,虛實相間,避免了建筑物的單一沉悶,更賦予了想象的空間。(2)移門、玄關、屏風、博古架、帷幕等,常常起到過渡作用,它們隔而不斷,有一定的透氣性和透光性,人居其中感覺通透舒暢,它們產生的視覺上透與非透的虛實變化,更能引人思考。(3)色彩合理的配合使用,能產生虛與實視覺效果。(4)利用水的反射,現實空間中的實景在水中倒影形成的虛景,形成靜謐之境。
2.3.2以動襯靜,空寂清悠。(1)通過風營造。在室內流動的自然風,能給人零距離接觸自然的機會,使人心情舒暢。但風不屬于視覺范疇,在禪意空間設計中,可以借助它物,通過在室內懸掛浮動輕質材料,設置植物,或在庭院墻角邊設計一池清水等,將無形的風有形化,形成以動襯靜的效果。(2)通過水來營造。靜態的水,是一種平靜的美;動態的水,則是一種清凈的美。可以設計假山或立面等,讓水從頂上順著徐徐流下來,讓人感到清凈;也可以通過水流的聲音,如:水滴擊打石板的聲音,達到鬧中取靜,產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3)通過光來營造。通過光與影的移動,表現出空間的變化,讓人在無聲的光影移動中感受空間的體積感,體驗到幽玄。同樣以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風格的建筑作品“光之教堂”為例,他利用墻面混凝土墻壁上的預留的十字切口自然采光,教堂中的人們不光可以通過光感知空間,而且能在光影的移動中產生“斜輝脈脈”的空寂感受。
參考文獻:
[1]張綺曼,鄭曙煬.室內設計資料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馮友蘭;趙復三譯.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3]高令印.中國禪學通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推薦閱讀:寒地城市空間設計建設管理的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