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是身份政治認同的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的特性。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包括兩部分: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和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都存在著解構與重構、共識與斷裂、信任與質疑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增加了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復雜性。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既能有效地推動政治進步,又能破壞政治發展,使政治停擺。加強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身份建設,有效推進憲法基礎上的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加強經濟和文化建設,為公民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打下良好的基礎;加強網絡技術建設,防止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極端化。
關鍵詞:身份政治;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尊嚴
身份認同政治是現代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于內在尊嚴與外在承認的訴求認同政治。“對于現代人來說,身份不再一成不變,同時擁有多重身份與不斷變換不同身份已經成為常態。另外,隨著全球移民數量的激增,移民遷入國的人口比例和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利益格局頻頻洗牌,階層分化持續加劇。這些變化,最終使得身份認同的重心由傳統同質群體、主流群體和大規模群體(如民族、國家和族群等)向當代異質群體、邊緣群體和小規模群體(如移民、女性等)逐漸偏移。”[1]研究西方身份政治的核心聚焦點是對民主政治的沖擊和影響,“身份政治內在于民主精神,扎根于現代性本身”[2]。移民身份、女性身份、族群身份、種族身份、文化身份等從不同側面和維度對民主政治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對移民正在奪走我們的國家身份認同這一點的擔憂是真正將所有新民粹主義運動統一起來的核心問題。”[2]研究中國身份政治核心聚焦于維護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強調文化身份認同、政治身份認同、社會身份認同、民族政治身份認同。
個人與組織都具有多重身份認同政治特性,即個人身份政治、組織身份政治、民族身份政治、國家身份政治、文化身份政治、族群身份政治、移民身份政治、價值身份政治、意識形態身份政治等的疊加化。身份政治與身份政治認同互為表里、互相滲透、互相推進。身份政治是身份政治認同的前提和基礎,身份政治認同是身份政治的內在動力。身份認同政治具有“好的可能性”與“壞的可能性”,比如,既推動了民主政治又破壞了民主政治,既推動了政治信任又破壞了政治信任,既加強了政治紐帶又破壞了政治紐帶,既加強了政治向心力又破壞了政治向心力。身份政治本身就是意識形態化的,西方身份政治意識形態化主要包括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身份政治、民粹主義意識形態身份政治、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身份政治、種族主義意識形態身份政治。身份政治意識形態化不但沖擊了西方國內的民主政治,而且威脅和破壞了國際秩序。網絡既是身份政治認同的重要平臺和延伸,又促使身份政治認同發生變異。
網絡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是身份政治認同的組成部分。從一般意義上說,意識形態身份是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前提和基礎,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是意識形態身份的標志。從特殊意義上說,具有意識形態身份,并不必然導致意識形態身份認同,身份與認同既具有一致性,也具有斷裂性和分離性。意識形態身份有外在設置身份和自我設置身份。意識形態身份有真實者、偽裝者、偽善者。意識形態身份有真認同和偽認同兩種對立的形式。意識形態身份及其認同既包括政治意識形態身份及其認同,又包括非政治意識形態及其認同。網絡是現實意識形態身份及其認同的場所。網絡意識形態身份及其認同既是現實意識形態身份及其認同的復制、延伸,又是現實意識形態身份及其認同的裂變和變異。從目前學術界的研究狀況來看,研究身份政治聚焦于四個方面:一是主要集中于西方和美國,二是僅從身份政治本身展開研究,三是集中于身份政治的邊緣化研究,四是把意識形態身份視為身份政治的一個要素或者變量,而非把意識形態身份作為核心要素進行分析論證。本文嘗試從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視角探討身份政治認同的解構、重構、變異特性,并嘗試提出優化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多重選擇路徑。
一、網絡政治意識形態
身份認同的基本特征
習近平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3]。網絡意識形態分為政治主流意識形態和政治非主流意識形態。在西方,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是基于自由主義的多元主義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在中國,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一元意識形態。網絡政治非主流意識形態是非馬克思主義的多元政治意識形態。網絡政治主流與非主流意識形態都是現實政治意識形態的延伸,因網絡具有虛擬性而產生解構與重構的特性,從而形成變異性的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網絡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是基于網民內在尊嚴與網民承認意識形態的身份認同政治,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是身份政治認同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一)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
任何社會都存在著主流意識形態及其身份認同。在西方,自由主義民主是現實和網絡的基本政治身份認同,民主政治是其外化制度認同,自由與民主是其最高階的價值認同,政治制度和多黨政治是現實政治身份認同,多數人裁決是其程序認同。民主是建立在異質性基礎上的,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演變為多黨制的不同黨派身份認同,或者演變為兩黨制的不同黨派身份認同,或者演變為威權主義之下的一黨主導政治的身份認同。西方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復雜多變,保守與激進、左翼與右翼、極左翼與極右翼及其意識形態身份互相博弈,導致政治“蹺蹺板”游戲不斷上演。特朗普利用網絡推行其意識形態增加了世界的不確定性,讓“美國強大起來”的身份認同得到強化。
在中國,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包括政治主流意識形態和非政治主流意識形態,二者是現實主流意識形態的延伸。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對網絡非政治主流意識形態具有統攝性和控制性。網絡非政治主流意識形態包括經濟主流意識形態、文化主流意識形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但從政治相關性來說,都具有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的特征。主流意識形態包括內在性認同和外在性認同。內在性意識形態認同是對主流意識形態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認同,主要包括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發展階段認同,尤其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外在性意識形態認同是對主流意識形態注入、引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認同主流意識形態是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同一性認同。身份認同包括內在性認同和外在性認同。內在性身份認同包括馬克思主義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產主義者身份認同;外在性身份認同包括社會主義制度認同以及各種政治身份認同,如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身份、中國共產黨黨員身份、各民主黨派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等。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身份認同也是現實身份政治認同在網絡中的延伸。從網民的角度來說,發布和傳播主流意識形態,不能丟失或者忽略其政治身份,現實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要與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相統一、相一致。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身份及其身份認同更具有真實性,這既可以防止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身份的變異和偽化,也可以防止與普通網民非主流意識形態身份趨同化。
推薦閱讀:黨史文苑政治論文投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