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都蓬勃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伴隨著這些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影響社會公共安全的公共危機事件,例如自然災害、生態環境惡化事件、恐怖襲擊、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等等。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諸多力量共同作用,一旦不和諧的因素出現,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建設會給社會的和諧穩定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基于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重要性,筆者進行此研究。政府在面對公共危機管理時所體現的能力建設,事關突發事件處理的成敗和能否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人身財產安全,體現政府形象與能力,有利于促進國家和諧穩定與長治久安。
關鍵詞:公共危機管理;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危機管理處理對策
一、公共危機的概念
危機這個概念并不少見,日常生活中就常常能聽到。早在上個世紀,美國學者羅森塔爾就曾提出過危機的含義,并得到了學界的多數認可。他指出危機是指“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的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這個概念從根本上指出危機是一種突發事件,并且其對社會系統的正常運行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在時間的緊迫下,其發生與解決都具有重大的急迫性,往往出乎意料。而公共危機的定義則更加具體一些。與危機相比,公共危機更加強調其影響的范圍更大,針對的是整個社會。一旦公共危機爆發,將會給社會中的人們帶來巨大的沖擊。
二、我國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政府危機管理意識淡薄
我們知道,天災和人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他們是不能夠以人的意志和態度為轉移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發生這些類似公共危機的事件。當這些事件發生時,我們不能過度慌張,一定要保持鎮靜,政府更是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及時解決問題,保衛人們生活的幸福穩定。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事發地增護欄一案為例子,公眾對“事件發生原因、政府風險預案、現場應急措施、交通管制限流、安全管理手段”等多方面提出質疑,事件發生在2014 年 12 月 31 日深夜發生的上海外灘踩踏事件,49人受傷,作為一起突發事件,政府事先未能給予積極干預,經過多次發酵后,直到 20 日的頭條新聞“上海外灘踩踏事件調查報告明天發布”,才得以告終,可見地方政府應對危機管理意識之淡漠。
(二)缺乏相應的公共危機應對機制
公共危機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搶占時間,因為在危機發生之時,往往難以預料,而且一旦危機發生,帶來的后果就將是難以估量的,盡快的熄滅苗頭,需要在第一時間了解危機信息,及時做好應對,并且向公眾準確報道相關信息,以防引起恐慌情緒。在公共危機信息管理中,識別與追蹤、決策與處理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各種技術力量做鋪墊,達到信息共享。因此,對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信息系統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尤為重要。
政府做事必須有相應的法律依據,單憑號召力以及臨時性對策,是行不通的,只會造成更加意想不到的后果,長期下來,輿論也會持續下去。當一件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所涉及的一系列部門(公安、醫院、消防、旅游局等等)該如何做,上級部門如何傳達指示性政策,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好,給各級政府提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三)公共危機信息系統聯動水平差、公共危機信息資源共享程度低
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水平相較于其他國家有所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管理系統存在問題。解決公共危機最重要的就是及時發現,并實時監測危機發生的變化,與時間賽跑,這就要求我們擁有強大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系統,能及時共享信息,了解事情動態。然而,我國目前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系統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部門之間的壁壘嚴重,資源共享不及時,政府各個部門以及政府部門與其他社會組織之間溝通不暢,信息流動速度慢,導致應對突發事件不及時。
(四)未能進行較完善的總結與反思
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概率高,事件時有發生,有很多前車之鑒。世界各國每年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公共危機事件,在本文的開篇就已經提到。但地方政府并不能做到及時地從已經發生的事件中吸取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進行防范于未然。總結成功的做法和不可取之處,反思為何會出現類似的事件,是自己的工作不到位,處理不及時,還是社會機制出現問題,還是社會運行規律的正常現象,等等。只有切實做好完善的總結與反思,才會為解決下次事件做好準備。
三、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應對政策
(一)加強危機管理意識建設,制定科學合理的危機管理體制
首先,應完善應急體制建設,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我們知道每個公共危機事件都具有突發性、緊急性的特點,而這也就要求政府各部門在處理的過程中,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現有的各項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整合,以便用來妥善處理相應事件。在機構設置中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應加強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一個行之有效的工作體系,以此來減少政府部門協調的相關環節和減少時間成本以及減少其他不必要的浪費,以適應快速反應的需要。
其次,應完善應急處理機制體系,完善相關處理事件應急預案。相關部門要加快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機應急機制建設使之能夠在事件發生時做出快速反應;形成統一指揮、綜合協調的工作格局,行之有效的為事件的處理做到統一調度合理規劃與應對。
(二)拓寬危機信息采集渠道,完善危機信息預警系統建設
當公共危機即將爆發時,如果我們能感應到相關的危機信息,一定要做好信息預警,從而為及時有效的解決危機爭取時間,給政府以反應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拓寬危機信息采集渠道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危機尚未爆發之時,我們就應該樹立預警意識和防范意識。合理調動社會資源,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及時有效地收集到各類信息,做好分類與分析,建立專門的信息預警系統,減少危機的發生。
推薦閱讀:《中國公共安全》雜志國際級論文投稿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