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斷臂作為一種特殊的人物形象,廣泛存在于各種體裁的創作中,具有豐富的解讀意義。斷臂的人物形象設定不但揭示了不同人物間的沖突,調節故事的節奏,推動故事情節不斷向前推進,而且,主人公的斷臂行動蘊含著一種舍己的俠義情懷,凸顯了主題。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斷臂形象具有一種美學意義,即這種不健全、不完滿的殘缺成為不完滿生活的真實寫照,但卻傳達出一種積極的抗爭精神。
關鍵詞:斷臂;俠義精神;美學意義
引言:
斷臂是各類文學創作中頗受關注的人物塑造因子,兼具特殊性與普遍性,但文學評論界目前對“斷臂”這一形象關注度不夠,鮮有相關的研究成果。作者塑造“斷臂人物”這一群體絕非偶然,而是具有多種淵源,蘊含非常豐富的意義,因此有必要對這一文學形象進行專題研究。
一、文學作品中的斷臂形象
說到中國文學中的斷臂形象,最著名的當屬金庸先生筆下的楊過這一角色了。雖說武俠世界里的打打殺殺、腥風血雨是武俠小說的看點之一,其中的人物難免有死有傷,但對于小說中的主人公來說,斷臂這一事件的發生必然有其特殊含義。在《神雕俠侶》第二十六回中寫道:郭芙氣不過那一掌之辱,心中想到:“你害我妹妹的性命,已然卑鄙惡毒到極點,今天我便殺了你為我妹妹報仇。想來爹娘也不會見怪。”只見楊過癱倒在地,已經無力抵抗,只是抬著右臂護在胸前,眼神中卻沒有半分求情的神色,郭芙心里一橫,手上使勁,將劍砍了下去。[1]一方面該描寫可以激化楊過和郭芙以及郭家的矛盾。另一方面,小龍女在《神雕俠侶》中被玷污的情節先于楊過斷臂。正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無論是楊過的斷臂,還是小龍女的失身,這些都是非同小可的傷害,這種創傷足以深入靈魂,叫人痛徹心扉。因此需要給楊過安排一樣悲慘的劫難,兩人在一起的情節才會更加自然。所以,作者金庸讓郭芙來砍斷了楊過的一臂。從《神雕俠侶》一書的前身本來是《天殘地缺》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一波三折的感情描寫是金庸先生的創作初衷。天殘地缺這四個字可以理解為小龍女被玷污以及楊過斷臂這兩件慘事。只有遭遇大變之時,人的潛力才會發揮出來,楊過才會有之后的成就。此舉讓楊過的武功和人生境界由巧化拙,更上一層樓,為以后武功平五絕奠定基礎。因此可以將斷臂這一情節理解為一個伏筆。
另有一個比較有名的斷臂文學形象——武松。作者施耐庵從頭至尾地將武松刻畫成疾惡如仇并且武功高強的鐵血男兒。而武松的魅力正是來自他命運多舛的身世,其言行舉止既讓人神魂顛倒,又讓人為之拍案叫絕。武松在宋江被朝廷招安之后,奉朝廷之命隨宋江去討伐方臘時被斷臂。書中交待說武松于馬上同鄭彪戰在一起,沒想到對方的包天師在高處瞧見武松英勇非凡,算定鄭彪敵不過武松,便拔出佩劍,于高處扔下,當時武松正在一心一意與鄭彪廝殺,無暇顧及,不幸被從高處扔下的劍刺傷了左臂,整個左膀血流不止,一時竟然有些神情恍惚,魯智深急忙沖上陣前,將武松救了出來。武松醒來后發現左邊胳膊已經藕斷絲連,心想長痛不如短痛,于是決然地用右手拿戒刀砍斷了左臂,自此以后便成為了獨臂行者武松,讀來令人扼腕嘆息。[2]從整本小說來看,施耐庵在武松的身上傾注了很多期愿。但武松畢竟是平民百姓中普通的一員,而在當時的階級社會,平民百姓身處底層,被愚弄,被欺壓,多艱苦悲戚,壓抑慘殤。一個英勇威猛的武松,踐行著報仇雪恨的因果報應,承載著快意恩仇的眾生祈愿。毫無疑問,武松讓民眾痛快了心胸。但武松畢竟是塵世的武松,他不是《紅樓夢》中大荒山下的跛足道人,在他身上,有著塵俗之人的共同人性。所以,武松,注定是不完美的,正如他那凜凜的身軀,最終斷了一只胳膊。而外國文學作品中比較著名的要數《簡愛》中的男主人公羅切斯特了。在道義上,羅切斯特從沒真正拋棄過伯莎。使他失去手臂的這場火災證明他有善待下人的平等意識以及對女性的尊重,他因此獲得了好名聲,受到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如果說羅切斯特對妻子還有虧欠的話,在那場災難性的大火中已加倍奉還,前妻燒掉了嫁妝,燒掉了羅的家產,他本人也燒得斷臂瞎眼,頗有點像對不幸婚姻殉葬的意味,也燒掉了與前妻的愛恨情仇。[3]同時在其斷臂后,簡在內心的呼喊和感應下,從遠方回到了他的身邊。她并沒有因為他的境況惡化而變心,毅然決定嫁給他。[4]夏洛蒂通過這一手段塑造了一對千古難逢的知音。通過肉體的磨難達到心靈上的契合,生動形象地塑造了主人公的獨立形象。
二、影視作品中的斷臂形象
談到影視作品中的斷臂形象就不得不說一部經典老片——《獨臂刀》了。《獨臂刀》中對方剛這一悲劇英雄的刻畫正是其最成功的地方。獨臂、斷刀、殘譜,這三點不完美構成了方剛的復雜感情世界。影片其實并不復雜:方剛本是“金刀大俠”齊如峰的仆人方成的兒子,在方成為主人而死后,方剛成為了齊如峰的義子和徒弟。雖然他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但齊如峰依然遵守了對方成臨終前的諾言,對方剛極好,然而他的女兒齊佩卻對方剛很不友善,甚至聯合二位成長于權貴人家的同門三個人一起來欺凌方剛,最嚴重的一次沖突中她一刀把方剛的右胳膊砍斷——自此開始了他“獨臂”的傳奇。
方剛作為影片中的正面形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因為他不記斷臂之仇,并以德報怨。他回到師門迎戰長臂神魔其實并不全是為了維護他的師門聲譽,也不單單是為了救人,更不是想回歸江湖,而是有更重要的使命,那便是阻止江湖的腥風血雨。所以在他殺了長臂神魔后對他師傅說:“師傅啊,徒弟已經是一個殘疾人了,厭惡了江湖的打打殺殺。今天總算報了師恩,從此以后遠走高飛,去做一個種地的農民了!”[5]在他離開后,號稱“金刀大俠”的齊如峰也親自折斷了他的金刀——這實際上也是影片中對于武林的深刻反思,以及批判江湖崇尚爭斗思想的進一步表達。借用方剛這一獨臂形象來襯托表達影片的“正面”、“反面”,似乎淡化了傳統的社會道德原則,算是一種武俠片的創新。
推薦閱讀:廣州文藝文學期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