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在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前半葉,湖南一地涌現出許多開一代之先河的戲劇家、音樂家、舞蹈家,黎錦暉不僅在藝術創作層面對當時的“新音樂”有著重要推動作用,并在教育層面實踐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之理念,成為現代中國音樂舞蹈教育的先行者之一。將黎錦暉的成長背景與藝術實踐置于晚清及民國時期的地域文化之中,我們可以發現,其成長及其藝術創作理念與湖湘地區的學脈文風之積淀,晚清以來湖湘之地民主思想啟蒙,以及當時兼容并蓄的社會文化生活有著重要的關系。
〔關鍵詞〕湖湘文化;黎錦暉;藝術創作
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前半葉,湖南一地涌現出許多杰出的戲劇家、音樂家、舞蹈家,如田漢、歐陽予倩、黎錦暉、黎錦光、呂驥等,立足于中西之文化交匯,面向古今之時代變革,為中國表演藝術開一代之先河。其中,黎錦暉不僅在藝術創作層面對當時的“新音樂”有著重要推動作用,并在教育層面實踐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之理念,成為現代中國音樂舞蹈教育的先行者之一。
當前對黎錦暉的研究著重于從學科角度論述研究其貢獻,如《中國歌劇史》《中國近現當代舞蹈史》等等中對黎錦暉貢獻的論述;或是從個人成長背景對黎錦暉進行全景式的評述,如孫繼南教授的《黎錦暉評傳》等。將黎錦暉的成長背景與藝術實踐置于晚清及民國時期的地域文化之中,會發現其理念與湖湘地區的學脈文風之積淀,晚清以來湖湘之地民主思想啟蒙,以及當時兼容并蓄的社會文化生活血脈相連。
一、晚清湖湘地區教育的轉變與黎錦暉的藝術成長歷程
黎錦暉,字均荃,1891年生于湖南湘潭縣曉霞鎮石印鄉白竹村,在兄弟姐妹十一人中排行第二,其中有八位兄弟對中國的語言學、文學、教育學、藝術創作、地質學、工程學都有巨大貢獻,被稱為“黎氏八駿”。黎錦暉的族祖黎樾喬為清廷御史,祖父黎葆堂是前清舉人,曾作桂林知府,父親黎培鑾為晚清秀才,但憤于朝廷腐敗而隱居鄉間,曾與齊白石過從甚密。黎錦暉出生與成長的環境是清朝末年,彼時洋務運動雖然在政治上已走向末路,但其興辦的同文館等新式學堂,開辦的一系列近代企業,引進的西洋先進科學技術,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晚清中興之臣的曾國藩、左宗棠等湖湘人士,為暮氣沉沉的大清吹進一股清新的風氣。而后,維新實權人物陳寶箴曾出任湖南巡撫,推行新政,支持維新領導人之一,同為湖湘人士的譚嗣同在湖南辦時務學堂,刊行《湘報》,“延梁啟超主湘學,湘俗大變”。于是,這個富庶而文脈悠遠的湖湘大地,迎來了“三千年之未有變局”,也為晚清民國時期,各行業精英大師的涌現提供了既有傳統滋養,又有新生機勃發的時代生態。
湘潭雖地處內陸,但有清以來一直是湖南經貿中心,號稱“湖外壯縣”。石浩曾經總結清代湘潭富庶的六個表現:“其一是社會富庶,生活水平較高;其二是商業發展領先于省內其他州縣;其三是傳統交通、郵政比較發達;其四是手工業歷史悠久;其五是湖南早期金融中心;其六是湘潭文風熾盛、科第稱盛。”湘潭文風之盛,“書院恢宏,全縣舉人參加清朝歷屆會試,共中進士80余人,列湖南諸縣之前茅。”然而在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務運動興起之后,湘潭的教育從傳統的儒家教育開始向近代教育轉型??梢哉f這是奠定黎錦暉日后走向“國語運動”,走向以音樂開展國民教育的社會背景。
在傳統教育體系中,以湘潭、長沙等地為代表的城鎮中均有官學、私學以及大小不一的書院。黎錦暉從小便進入父親聘師專設的家塾(亦屬私學一類)誦習四書五經。盡管這類經典在晚清的時代背景下顯得“致用”較少,但卻給黎錦暉打下了良好的文學、漢語言根基與素養。尤其是經典誦讀中所養成的語感以及對音韻的敏感,為日后譜曲填詞打下了重要的“基本功”。
黎錦暉出生地湘潭自南宋年間便有私人書院,其求學之地長沙更有岳麓書院名揚天下。黎錦暉15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的昭潭高等小學堂的前身即是昭潭書院。一學期后又考入了一所完全的新式學堂——昭潭初級中學,并在中學里學習了樂歌課。而后,黎錦暉進入長沙高師求學,當時樂歌課師資匱乏,他還兼職為“單級師范教練所”擔任樂歌課教師。
民國時期樂歌課包括了舞蹈的內容。“民國時期較早出現的一部舞蹈教材是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 由王季梁 、孫掞編譯的 《舞蹈游戲》,這本譯自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 發表在民國二年(1913年)的書 , 在例言中明言本書所編之次序, 適合于學校教授, 循序漸進, 以便記憶, 兼可供教師學生之參考??梢姰敃r, 游戲舞蹈已進入學校教授課程, 社會已有教材需求。” 現在雖無確切資料顯示,黎錦暉在昭潭初級中學及長沙高師是否曾經學習過舞蹈,但他確實感受到了舞蹈的健體、美育功能對兒童成長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其“游戲性質”,可以寓教于樂,這為他日后在兒童歌舞劇中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劇中游戲、表演,奠定了重要基礎。
由此可見,黎錦暉的成長歷程與湖湘教育在晚清的轉型幾乎同步。一方面,他從傳統的教育中汲取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另一方面,在還未來得及形成思維定式時,便進入新式學堂,接受了維新運動甚至是革命的思潮。“血氣方剛的黎錦暉在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和學校進步師友的影響下,曾熱烈的向往著革命新時代的來臨,并曾自命為‘革命黨’,反映出一種可貴的愛國民主思想。” 這一成長背景為黎錦暉日后的教育思路,甚至對他投身音樂舞蹈教育,創作兒童歌舞劇以推動國語運動,都產生重要影響。
二、晚清民初湖湘地區流傳的民族民間樂舞與黎錦暉藝術創作
湖湘地區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黎錦暉出身書香世家,自幼不僅接觸屬于雅樂體系的祭孔儀式,還有昆曲、湘劇、花鼓戲等等戲曲。“我童年玩過古琴和吹彈拉打等樂器,也哼過昆曲、湘劇,練過漢劇、花鼓戲……十歲起,每年祀孔兩次,參加習樂習舞……看花鼓戲時,也曾參加過演出。” ①從上面這段話可以看出,黎錦暉從小就有著參與樂舞活動的豐富經驗,這為他日后從事樂歌教育及音樂創作提供了經驗。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湖湘地區不僅流傳著湘劇、花鼓戲等本土戲種以及本土民歌,還有在全國范圍內都有流傳的昆曲、漢劇,湖湘地區城鎮的樂舞生態更趨向于兼容并蓄的狀態,有本土特色,也有一定的文化交流。
推薦閱讀:文化藝術研究雜志什么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