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目的 探討在對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期間風險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相應的措施。方法 本次研究以我院30例心血管內科患者為主,收治時間為2019年3月~2019年8月,在對所選患者治療期間,分析護理工作中不安全事件發生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結果 導致心血管內科疾病患者出現不安全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別為醫院環境、患者自身和護理人員因素。結論 在對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期間,醫務人員應對以往護理工作進行總結,根據患者病情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關鍵詞】不安全因素;心血管內科疾病;護理人員;預防
心血管內科疾病在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并且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心肌病、心絞痛等病癥類型,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更多傷害。為了讓患者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療,除了要根據患者病情實際發展情況,制定合理的臨床治療方案外,還應給予患者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加強對患者病情的監測力度,確保患者的住院安全。不過,受到患者自身、護理人員以及醫院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患者護理期間,往往會存在著較多的安全隱患,如果沒有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很容易引發多種風險事件,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基于此,護理人員應擁有正確辨識風險、處理風險事件的能力,當風險事件發生時,能夠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處理,做到臨危不亂,盡可能的將風險事件所波及到的范圍縮減至最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以我院30例心血管內科患者為主,收治時間為2019年3月~2019年8月,其中,所選患者中共16名男性,其余14名患者均為女性,年齡在31~67歲之間,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病程、年齡等基本信息,組間差值不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在對所選患者護理期間,統計不安全事件出現的次數,對此類事件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科室內醫務人員共同商議應對策略,對原有的護理方案內容進行調整,采取不安全事件的防范措施,將其貫穿于患者的整個護理環節當中,觀察最終的作用效果。
1.3 統計學處理
在對實驗數據進行整理時,主要以SPSS20.0統計學軟件為主,計量和計數單位分別用(x±s)、%來表示,在t、卡方值檢驗方式下,當組件數值符合P<0.05時,則表示為具有可比性[1]。
2 結 果
在所選30名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期間,護理人員、患者自身和醫院環境因素下所產生的不安全事件對應人數分別為5例、4例、2例,對應概率為16.66%、13.33%、6.66%。
3 討 論
由上述可知,導致心血管內科患者在護理期間不安全事件出現的原因,主要與護理人員、患者自身和醫院環境三方面因素有關。首先,在患者住院期間,由于對醫院環境比較陌生,對室內醫用物品的擺放位置不太清楚,容易出現混淆,尤其是對于部分老年患者,肢體活動能力較差,在走動時,容易出現滑倒事故,不僅為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更多的傷害,還會產生護患糾紛,辱罵醫務人員,對醫院的名譽造成了損害。此外,在患者休息時,多數病床上沒有防護欄,防止患者墜床。
其次,伴隨著心血管內科患者數量的不斷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對醫院護理人員施加了不少的工作壓力,長期處于緊張的工作狀態下,難免會對護理工作質量造成影響,由于護理人員工作上的疏忽,便會引發多種風險事件。此外,對于部分剛入職的員工,由于缺乏護理經驗,相關操作還未能完成掌握,在具體護理環節中,行為上存在不規范、不合理之處,如果不能夠及時發現并改正,也會增加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隱患風險。考慮到心血管疾病較為復雜,實際護理工作難度較大,這就需要護理人員應保持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原則,切實保障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2]。
最后,在對心血管內科患者臨床治療期間,通常以手術的方式為主。雖然,這種治療方式能夠取得較好的成效,可加快患者身體康復的速度。不過,手術后期的護理工作也成為了護理人員工作的重點,在此期間,護理人員需要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嚴格按照醫院無菌操作的要求,使用正確的操作方式對各種醫療器械進行操控,做好患者感染的預防工作。在此基礎上,護理人員工作量不斷增多,加上人員上的缺乏,工作質量得不到保障,降低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3]。
針對上述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醫院應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例如:鋪設防滑地板在病床上安裝防護欄裝置等。此外,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應提前向患者介紹醫院環境,告知患者需要注意的基本事項,叮囑患者家屬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患者,盡可能的將不安全事件的發生頻率降到最低。另外,應定期組織科內人員展開培訓,重點講述各項護理操作的要點,不斷提高護理人員自身工作水平,減少人為失誤,為醫院樹立良好的形象。科室內應定期開展研討會,將護理人員在工作期間遇到的問題進行匯總,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護理人員之間互相交流、共同分享各自的護理心得。
考慮到部分患者文化水平較低,加上對自身疾病知識缺乏了解,沒有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自控力不強,從而引發多種并發癥狀,加大了疾病治療工作的難度。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向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向其講述疾病發生的原因、治療過程以及治療環節中可能會發生的不良反應,告知患者正確服用藥物的重要性,使其能夠主動配合醫務人員開展各項治療工作[4]。
參考文獻
[1] 張洪升.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9,36(04):378.
[2] 馬利文,雷 夢,吳 丹.淺談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24):3513-3514.
[3] 王建敏,韓巖冰.優質護理模式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60):337.
[4] 盧雙枝,許 露.心理護理干預對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