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唐代是中國銅鏡發展的高峰階段,現以周口市博物館館藏唐代銅鏡為例,擷選其中幾面典型銅鏡,與大家共同欣賞。文章通過對銅鏡的類型、紋飾等方面的解讀,詮釋唐代銅鏡的特點,以饗讀者。
關鍵詞:銅鏡;唐代
1 唐雙獸雙鸞繞花枝銅鏡(圖1)
此鏡1984年入藏于扶溝縣博物館,2011年撥交至周口市博物館;直徑13.5厘米,厚0.9厘米,重671克;呈八瓣菱花形,伏獸紐,內切圓形,整枚鏡形似盛開的花瓣。鏡紐外有兩獸、兩鸞,它們相間繞紐環列,瑞獸仰首翹尾,呈撒腿奔馳狀,雙鸞回首翹尾,雙腳踏在花枝上。鸞獸間有四株花枝紋,邊緣八瓣處為鳥紋及蜂花紋。此鏡以一幅完整的圖畫展示出來,正面修飾,手法真實,筆法疏浚流暢,飽滿而富有生氣
2 唐瑞獸花鳥紋銅鏡(圖2)
此鏡原藏于周口市文物管理所,直徑18厘米,厚0.7厘米,重834克;呈八瓣菱花形,圓紐,內切圓形,鏡紐外有兩鳥兩獸,鳥兒呈展翅飛翔狀,禽則靜立不語;鳥禽之間隔有折枝花,外圈蓮花瓣內有花蝶紋飾。此鏡圖案清晰,紋飾內容豐富、清新、活潑,生機盎然,充分體現著唐代風雅的文化情懷。此鏡體態厚重,鏡面光滑,是一件很有厚重感的上乘佳作。
3 唐花鳥菱花鏡(圖3)
此鏡原藏于鹿邑縣博物館,直徑12厘米,厚0.9厘米,重543克;呈八瓣菱花形,圓紐,內切圓形,整枚鏡形似盛開的花瓣。鏡紐外有四禽鳥,兩鵲做展翅飛翔狀,拖著長長的尾巴,兩雁雙腳站立,羽翼未張。四禽鳥之間隔有形狀稍異的折枝花,邊緣裝飾流云圖案。銅質,銀灰色。此鏡從形制、紋飾上都具備盛唐時期銅鏡的特點。保存完好,歷千年依然光可鑒人,是一件難得佳作。
4 唐鳳鳥銜綬紋銅鏡(圖4)
此鏡原藏于鹿邑縣博物館,圓形,直徑13.5厘米,厚0.3厘米,重294克。紐兩側各一鳳鳥,它們首尾相對,都是雙翅張起,羽尾細長,羽翅勁挺,各銜一長綬帶,綬帶中間打成花結,兩端有連珠。其素窄緣凸,正面銹蝕。
5 唐鸞鳥牡丹葵式鏡(圖5)
此鏡原藏于周口市關帝廟民俗博物館,口徑21厘米,厚0.7厘米,重1480克;八出葵花形,柿蒂形紐,紐外有鸞鳥牡丹及花卉繞列,鸞鳥腳踏牡丹花瓣,拖著長尾,呈展翅欲飛狀。素緣。鏡面漆黑光亮,但有劃痕。
唐代十分盛行鸞鳥睹影而鳴的求偶特性,銅鏡上出現鸞鳥從其社會民俗功能上來看,其表達的主題是求偶、求知音,也是中華民族對婚姻的理解及其含蓄的表達方式。因此,此題材在唐代地域傳播上非常廣泛,流行時間也較為久遠。
6 唐寶相花鏡(圖6)
此鏡原藏于周口市關帝廟民俗博物館,直徑18.5厘米,厚0.5厘米,重579克;六出葵花形,圓形紐,花瓣形紐座。座外一圈連珠紋帶,主題紋飾為兩種不同紋飾的花卉紋,各三朵相間環繞,一組為六瓣蓮花,圓圈中間一黑點,外圍六黑點表示花蕊,圓圈外一圈連珠紋帶,一組為四瓣簡單的花卉,素緣。造型富麗華貴,故稱“寶相花”。此鏡紋飾盛唐時期盛行。
7 唐海獸葡萄鏡(圖7)
此鏡原藏于淮陽縣博物館,圓形,直徑14厘米,厚1.2厘米,重647克。伏獸紐,一周凸棱將鏡背分為兩區,內區葡萄枝葉纏繞,六瑞獸或伏或仰,姿態各異,旋繞于枝蔓叢中。外區葡萄串交錯排列,不同形態的瑞獸禽鳥環繞其中,云花紋緣。
海獸葡萄鏡主要流行于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其形體主要有圓形,也有部分呈菱花形、方形。鏡背是高浮雕紋飾,主體圖案由葡萄和海獸組成。這里所說的“海獸”其實并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海洋中的動物”,而是指“外來的獅子”。海獸,這里的“海”代表我國古代的一種地域觀念,因為這些動物不是本國所有,而是來自疆域之外,故在前面加“海”,很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海外之意。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很多的珍奇異寶,同時也將獅子等珍貴動物相繼引進中國內地?;始覐V設獸圈,供貴族們觀賞享樂。唐代銅鏡圖案上的獅子形象采用了浮雕的手法,突出獅子的形象特征。它們往往頭部夸張,造型非常靈動活潑。“葡萄”也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它們的枝條曲折綿長,寓意延年長壽;葡萄果實累累,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寓意多子多福,符合中國人多子多福的愿望。在人類的歷史上,只有當國家繁榮昌盛,萬民敬仰之的時期,才會有其他外族人來進貢珍奇異獸,所以這些野獸出現在唐代銅鏡上往往被看作是唐朝國力強盛、國富民強,也是祥瑞至極的好事。因此這些野獸的外形被工匠們加以改造后,雕刻在銅鏡之上。將吉祥瑞氣的海獸,巧妙地設置于枝蔓綿長而彎轉的的葡萄蔓之中,在營造和諧氛圍的同時,也寄托唐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海獸葡萄鏡蘊含著深厚內涵,以瑞獸寓意祥瑞的出現,以顆粒眾多的葡萄寓意多子多福,更以貫穿兩者之間長長的枝蔓,表達對長壽的向往。唐代的海獸葡萄鏡被人們珍視至今,受到后人的普遍喜愛與歡迎。
鏡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鏡子,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鑒”?!墩f文解字》中說:“鑒可取水于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銅鏡在中國古代屬于青銅器類,是在一定生產力條件下產生的生活實用器物。1975年,甘肅省齊家文化墓中出土的一枚素面銅鏡被認定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銅鏡。銅鏡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從齊家文化金石并用的時代一直延續到清代,4000多年,期間沒有斷線。它的形制、紋飾、銘文、鑄造工藝都與所處時代的生活習俗、思想觀念、藝術風格和藝術水平息息相關,在方寸空間里蘊含著豐富的時代信息。因此,銅鏡較其他的器物更能體現時代特征。我國銅鏡的發展一般分為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鮮明的特點。早期銅鏡,古拙簡樸,春秋戰國銅鏡精靈輕巧,秦漢、魏晉南北朝銅鏡豐滿奇異,唐代銅鏡富麗堂皇,宋元明清銅鏡秀色纖纖。明清時期,隨著現在玻璃工藝的誕生和發展,銅鏡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其中唐代是繼春秋戰國和漢代之后,中國銅鏡發展的又一個高峰,它不僅繼承了春秋戰國以及漢代的文化特點,而且隨著漢代社會的對外開放,還吸收了邊疆一些民族的藝術特征,對外來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兼收并蓄。
中國的隋唐社會,是封建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非常繁榮的社會,特別是唐朝前期出現了一百多年的社會安定的狀態。唐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使興旺發達的手工業各部門都紛至沓來,青銅鑄造業也接踵而至,其中的銅鏡制造業發展最為突出。中國南部的揚州和北部山西的并州,成為唐代的制鏡中心。唐代制鏡的官員向朝廷朝貢銅鏡,皇帝向臣下賞賜銅鏡,作為加強聯絡、密切群眾關系的一種重要手段。同時將銅鏡作為對外交流的高級禮品。統治者對銅鏡的重視與推進為制鏡工匠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唐代銅鏡也出現了發展繁榮的新氣象。唐代銅鏡突破了前朝銅鏡的束縛和嚴謹的傳統。將自由、豪放、新穎的時代精神納入銅鏡有限天地之內,造型多樣,種類繁多,繁花似錦,題材新穎,紋飾華美,從中可以領略到大唐社會的華美風韻,唐人的開放與典雅。唐代銅鏡在體量上出現了一些巨型鏡,《資治通鑒·唐紀·高宗皇帝》載:“匪舒又為上(高宗)造鏡殿成,上與仁軌觀之,仁軌驚趨下殿,上問其故,對曰‘天無二日,士無二王,適視四壁有數天子,不祥孰甚焉。’上遽令剔去。”由此可知,這種銅鏡體制巨大,環壁而立,故有“鏡殿”之稱。造型上突破了圓形、方形格式,出現了各種花式鏡、有柄鏡。從鏡背紋飾來看,盛唐時期銅鏡大量采用瑞獸、鳳凰、鴛鴦、花鳥、鸞鳳、團花、寶相花及人物故事等新紋飾。此外,唐鏡還吸取了中亞和西亞的因素。鏡背內外出現了忍冬、葡萄紋等,其中海獸葡萄鏡的出現,把中國的傳統紋飾,即從漢代以來的吉祥瑞獸和西方傳來的葡萄結合在一起,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被譽為“連接亞歐文明之鏡”。
唐代銅鏡是中國制鏡史上的一曲華麗的樂章、一枝耀眼的奇葩!讓后人嘆為觀止。周口市博物館銅鏡的畫面內容健康活潑,無拘無束,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呈現出健康濃烈的審美情趣,展現出濃烈、率真、自由奔放的盛唐氣象,是我們研究唐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對研究我國古代的金屬制造技術和古代的銅鏡等均有重要價值。
推薦閱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