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社會輿論是目前中國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關注的重點領域,而社會情緒是社會輿論的內在驅動力。想要掌控社會輿論的主導性,就必須先疏解和引導社會情緒的正向表達和傳播。社會情緒對社會輿論的影響表現在輿論形成的各個階段,本文從輿論的生成過程切入,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輿論實踐為例,重點分析在輿論的不同階段社會情緒的不同特性對輿論的影響作用,進而從中得出一些關于社會情緒合理引導的啟示和建議。
關鍵詞:社會情緒;社會輿論;網絡新媒體;情緒特性
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當下基于先進的互聯網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的新媒體時代,社會輿論始終是社會民眾情緒表達的重要反映,是跟蹤社會民眾心理動向的晴雨表,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新媒體時代,網絡成為人們接受信息、表達觀點和立場的重要場域,網絡輿論作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引起人們高度的重視,網絡媒體借用網絡輿論的形式逐漸成為社會情緒表達和輿論監督的有效平臺。同時,受社會環境、網絡傳播特性等影響,公眾的社會情緒愈發呈現出多元化和復雜性的特點,尤其是處在“新冠”肺炎疫情等特殊時期,公眾情緒脆弱敏感,社會輿論緊繃,這對輿情的形成、擴散和疏導均產生了新的影響。
一、社會情緒和社會輿論的相關概念
(一)社會情緒的相關概念
情緒是人類情感的一部分。人類擁有快樂、悲傷、恐懼、憤怒等最基本的與生俱來的情緒,同時也擁有許多社會情緒,這些社會情緒是人類通過社會化成長過程中受文化、教育、社會背景環境的影響而獲得的。社會情緒是“一定社會環境下某一群體或某些群體或社會多數人所共享的情緒體驗”[1],是公眾對于公共事物的潛在意見,也是某種社會問題的征兆。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指出“我國社會情緒總體基調是正向為主,但存在著一些不容樂觀的不利于個人健康和社會和諧的反向情緒基調。困難群體中一些本該同情卻欣喜、本該憤恨卻欽佩、本該譴責卻贊美的‘社會情緒反向’值得警惕”[2] 。顯然,網絡傳播會加劇社會情緒的生成和擴散,基于網絡形成的文化和價值觀又會左右社會情緒的方向性和穩定性,進而對社會輿論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社會輿論的相關概念
“輿論”一詞在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在1922年出版的《輿論學》當中,李普曼認為輿論是人腦海中關于自身、他人、需求、意圖和人際關系的圖像,對人類群體或者以群體名義行事的個人產生著影響的圖像就是大寫的輿論,它是推動民主政治發展的原動力,是人面對“擬態環境”做出的一種反應[3]。國內學者在研究輿論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多種定義。喻國明曾在書中指出“輿論是社會或社會群體中對近期發生的、為人們普遍關心的某一爭議性社會問題的共同意見”[4]。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劉建明提出“輿論是顯示社會整體知覺和集合意識的、具有權威性的多數人的共同意見”[5]。陳力丹教授認為輿論是社會公眾關于實現社會和社會中的各種問題和現象所表達的態度和情緒的總和。綜合來看,雖然不同學者在定義“輿論”時各有側重,例如,喻國明更加強調輿論具體對象的針對性,劉建明側重于社會知覺性和權威性,而陳力丹則看到了社會情緒對于輿論的影響作用。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這些觀點都表達出了輿論的“眾多性”和“一致性”的特點,概括一下可以認為,輿論是公眾對于某一社會人物或事件通過多種渠道公開表達的帶有個人情感和思考的態度與言論的集合。
然而,在多元化、碎片化的新媒體時代,輿論是否一定具有一致性值得重新思考和商榷,因此便有了關于社會輿論場域劃分的理論。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在2003年基于中國社會實況提出了“兩個輿論場”理論,稱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兩個并不完全重疊的“‘輿論場’:主流媒體著力營造的‘媒體輿論場’和人民群眾議論紛紛的‘口頭輿論場’”[6]。進入網絡全面普及的新媒體時代,這兩個“輿論場”可以進一步概括為以政府和社會主流傳統媒體為中心的“官方輿論場”和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中心的“民間輿論場”。兩者之間既有沖突又有合作,在相互影響、博弈的過程中共同構成了復雜的社會輿論。
二、社會情緒對社會輿論產生影響的方式和路徑
由于互聯網新媒體的介入,給整個社會傳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因此,本文將從傳統媒體時期和新媒體時期兩個階段分別分析社會情緒對社會輿論產生影響的方式與途徑。
(一)傳統媒體時期社會情緒對社會輿論的影響
在傳統媒體時期,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媒體是公眾獲取社會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為“渠道霸權時期”。社會信息傳播路徑以線性的“二級傳播”模式為主,信息大多數都掌握在主流媒體和管理部門手中,信息傳播格局極其不對稱,大眾傳播媒體將“喉舌”職能發揮到最大化,公眾獲知的信息大多是政府和主流媒體希望公眾了解的信息。該時期社會情緒與社會輿論的影響關系如下。
當某一社會事件發生后,事件的當事人和目擊者通過“一對一”或者小范圍內的“一對多”的人際傳播將事件的相關信息告知他人,受者基于所接收到的事件信息和自身的價值觀念對該事件形成一定的價值判斷和情緒,而此時所產生的只是個人情緒或者小范圍內的群體情緒。當事件被大眾媒體報道后,公眾廣泛關注,便會在社會范圍內引起一定的情緒。但應該注意的是,此時的社會情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并不是公開化的,因為在傳統媒體時代,傳播媒介掌握在大眾媒體手中,所以受眾的情緒互動范圍極其有限,每個人只能和身邊的人交流關于某事的情緒和看法,受眾并不知道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抱有何種情緒以及如何看待此事。只有當大眾傳播媒體將通過自身大量采訪和調查收集到的社會情緒公開報道出來,公眾才會獲知圍繞該事件的社會情緒走向。隨后公眾在社會情緒的影響下利用傳統媒體的反饋渠道進行一系列的情緒表達,進而逐漸形成基于該事件的社會輿論。而社會輿論反過來又會影響社會情緒的進一步發酵和擴散。
推薦閱讀:探析2011年網絡輿情走勢和社會輿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