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新政權、新制度的興衰成敗和生死存亡。為此,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革命、創立和建設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社會制度根本性變革的重大社會實踐中,把意識形態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力宣傳和普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著力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掌握廣大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與各種錯誤思想進行堅決斗爭,逐步確立并堅決捍衛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制定了文化發展的基本方針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意識形態標準,積累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經驗。
推薦閱讀:《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季刊)創刊于1998年,由貴州省社會主義學院主辦。本刊是以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宣傳和研究黨的統一戰線理論、方針、政策和交流統戰工作實踐經驗。
一、 在制度變革中創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新政權創建之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政權建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革命、創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全面開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普及,致力做好毛澤東思想的大眾化宣傳,使之逐步成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上升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意識形態。
改造和教育知識分子,做好馬克思主義掌握知識分子的工作。用馬克思主義教育和改造知識分子,使他們樹立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并通過他們進一步擴大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全社會的傳播,是新中國成立后意識形態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毛澤東指出:“我們要在黨內外五百萬知識分子和各級干部中,宣傳并使他們獲得辯證唯物論,反對唯心論,我們將會組成一支強大的理論隊伍,而這是我們極為需要的,這又是一件大好事。”(《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5396頁)當時,很多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還沒有實現世界觀轉變,這既不利于國家的文化建設,也不利于知識分子自身的健康成長。
為此,中國共產黨把知識分子的思想教育和世界觀改造納入意識形態建設的總體框架之中。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毛澤東根據幾年來的實踐經驗、新型社會制度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需要,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性、基本方向和基本方法作了系統論述:“為了充分適應新社會的需要,為了同工人農民團結一致,知識分子必須繼續改造自己,逐步地拋棄資產階級的世界觀而樹立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的世界觀。世界觀的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轉變……我們希望我國的知識分子繼續前進,在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地樹立共產主義的世界觀,逐步地學好馬克思列寧主義……由于我國的社會制度已經起了變化,資產階級思想的經濟基礎已經基本上消滅了,這就使大量知識分子的世界觀不但有了改變的必要,而且有了改變的可能。
但是世界觀的徹底改變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我們應當耐心地做工作,不能急躁。事實上必定會有一些人在思想上始終不愿意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愿意接受共產主義,對于這一部分人不要苛求;只要他們服從國家的要求,從事正常的勞動,我們就應當給他們以適當工作的機會。”(《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5226頁)正是在黨的高度重視下,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他們的思想有了顯著進步,大部分人都堅決擁護并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主體。
宣傳和普及基本理論,做好馬克思主義掌握人民群眾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后,黨就把學習和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加以強調,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習。毛澤東指出:“有很多人對哲學沒有興趣,沒有學習哲學的習慣,但是如果不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就不能把握方法論,就會在工作中扯皮,而有了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就省了許多事,也少犯許多錯誤。”(《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6頁)他建議哲學家李達多寫一些通俗的哲學文章,多用一些哲學的基本概念,使一般的干部都能夠看懂,“使成百萬的不懂哲學的黨內外干部懂得一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毛澤東書信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87頁)。
針對黨內對馬克思主義把握不充分的情況,毛澤東在不同場合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解說。1950年6月,在修改土地改革報告時,他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內涵作了簡明闡述:“所謂生產力,是指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亦稱生產手段)兩部分。……所謂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對生產資料的所有關系,即財產所有權關系。”(《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3頁)1955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他講道:“馬克思主義有幾門學問: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階級斗爭學說,但基礎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6頁)這些解說看似淺顯,但在當時情況下非常必要。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高度重視毛澤東思想的系統化整理和大眾化宣傳,毛澤東親自主持《毛澤東選集》的編輯出版工作并推動毛澤東思想的宣傳普及,他高度評價李達撰寫的《矛盾論》《實踐論》解說,認為“這個《解說》極好,對于用通俗的言語宣傳唯物論有很大的作用”,并指出“關于辯證唯物論的通俗宣傳,過去做太少,而這是廣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學生的迫切需要”。(《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4頁)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項基本理論建設,極大地推進了用毛澤東思想武裝全黨、教育群眾的工作。
形成和鞏固全黨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建立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黨就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強調無產階級的文化領導權,這種文化領導權首先體現為無產階級思想在文化中的主導地位,在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中,“當作國民文化的方針來說,居于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的思想”(《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4頁)。文化建設就是要在提高社會大眾文化素質的同時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使之逐步統一到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思想上。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幾年努力,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得到了中國廣大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的支持和贊同,不僅是黨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理論基礎,而且成為人民探索和建設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逐步成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國家意志。1954年9月15日,毛澤東宣布:“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頁)這個論斷寫進了我國第一部憲法中,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認了馬列主義在國家各項事業中的指導思想地位。與此同時,毛澤東思想的地位也得到了不斷鞏固,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得以確立。之后,黨不斷創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