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習近平同志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新文明觀,并圍繞這一觀點做了許多重要論述,做出許多切實努力,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深度參與文明交流互鑒中,中華文化既要吸收其他文明有益成分,又要堅守自身優秀傳統和鮮明底色。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同的理想信念為著力點,通過強化中華文化教育奠定認知基礎、積極改善民生夯實中華文化認同利益基礎、加大文化研究與產業開發提升文化軟實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提升文化影響力等路徑強化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文明交流互鑒;中華文化;文化認同;文化自信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雙月刊)曾用刊名:哲里木畜牧學院學報,1991年創刊,由內蒙古民族大學主辦。
2014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演講,第一次提出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新文明觀。在此之后又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多個重要場合深刻闡述了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看法和主張,并通過“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搭建文明交流互鑒的平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過程表明,一種文化能夠通過與其他文化交流碰撞和沖突融合而保持其生命力,是實現自我更新和自我發展的重要條件。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立足新時代,如何在更廣泛的交流互鑒中吸收其他文明有益成分,又在交流中堅守自身優秀傳統和鮮明底色,鞏固和強化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文明交流互鑒與中華文化認同培育的關系審視
所謂文明交流互鑒,是指不同社會文明群體之間以平等、友好、客觀公正的態度將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給其他群體的交往活動過程,表現為不同文明主體之間的對話與交流、相互借鑒與相互融合。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1]因此需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一)文明交流互鑒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從人類開始進入文明時代以來,曾經歷過在接觸中相互了解、在沖突中相互傷害、在交流中尋求共識等發展階段。但從主線上看,在不同時期、不同文明之間大多存在著相互交流與傳播。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曾斷言:“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文明交流不僅在古代,精神文化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也存在超越國家和民族實現互相交流、互相借鑒、共同發展繁榮的可能性。
當然,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的過程中,因為文化背景、核心價值理念的不同,碰撞難免會發生。冷戰結束后,世界范圍內因民族與宗教問題引發的沖突多了起來,薩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得出“冷戰后世界沖突的基本根源在于文化方面的差異”的結論,引起學界廣泛關注,一些國家、地區間的矛盾沖突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但深入研究不難發現,“當今世界沖突中的文明與文化沖突只是表面現象,深層次的是利益的沖突”[2]。無論是伊核問題、中東的恐怖主義問題等,核心都是利益之爭。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盡管文明的源起、主旨、路向以及文化的核心價值、主體的思維趣向都有差異,但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不容易被另一種文明去改造、同化,甚至取而代之。并且隨著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增多,“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將會是文明發展的大趨勢。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不斷走向深入,各國之間既共同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的國際形勢和更加嚴峻的全球性挑戰。面對新的世界格局和時代背景,習近平同志提出要“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3],而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文化文明的力量是彼此互相尊重、建立信任、實現重要支撐。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4],通過交流互鑒,消除文化壁壘,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維護世界和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培育相通的價值理念、增進彼此的理解包容。
(二)中華文化歷來是參與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主體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獨步世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并以開放包容的性格特質,尊重文明多樣性,主張文明間對話交流、和平共處、和諧共生。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它以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深刻影響周邊國家、地區乃至世界;對內則形成了多元一體、尊重差異的文化格局。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體現在對待外域文化上,本著“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5]的理念,以開放的胸懷,博采眾長,揚棄吸收。以佛教為例,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便融入了本土,與我國的儒、道、玄等文化交匯融合,流傳和發展至今,足見其得到了充分的接納與包容。唐代是多元文明交流的黃金時期,多地的文化大量涌入首都長安,使之當之無愧成為中外文化匯聚的中心,音樂、舞蹈、運動、宗教等均獲得多元發展,形成良好的文明交融互通局面。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的欺凌壓迫,中國知識分子仍不忘開眼看世界,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如影響了當時很多仁人志士的《天演論》,通過傳播進化論與西方哲學思想,應合了與天爭勝、圖強保種的時代呼聲。這種對外來文化所保持的開放心態,展示出中華文化有容乃大、強調和合的包容性格。
中華文化在對待少數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上,展現的是自然融合、廣泛吸收的包容。司馬彪著《續漢書五行志》中曾提及,漢代北方民族的器用雜物、樂器歌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中華民族大融合時期,文化的包容性得到極好呈現。堪稱中華文化瑰寶的雕刻建筑藝術作品大多凝聚著多民族文化的色彩,如敦煌石窟、云岡石窟、克孜爾千佛洞等多是包括漢族、鮮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盛唐時期,胡漢文化融合發展,促進中華文化更加生機盎然,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