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中國當代古箏音樂文藝思潮發展迅速,形式多樣,一批批優秀的古箏演奏家、作曲家深受馬克思文藝理論精髓的影響,創作了很多具有時代特征、反映人們物質生活的新作品,在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之時,古箏藝術已然成為社會的上層建筑。本文將以馬克思文藝理論為基礎,對中國當代古箏藝術音樂思潮進行論述。
關鍵詞:古箏藝術 音樂思潮 馬克思文藝理論
《中國文化》(半年刊)創刊于1995年,由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辦。是目前的一家北京、香港、臺灣同時出版的大型學術刊物。
古箏音樂藝術思潮不斷變化發展,不同的古箏音樂反映著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文藝審美導向和音樂思潮趨勢。對于中國當代古箏藝術的音樂思潮研究,要從古箏音樂思潮的理論概念、馬克思文藝理論對古箏藝術音樂思潮的指導作用,以及古箏藝術音樂思潮所產生的重大文藝價值和文藝導向等多個方面進行論述,從而力求全面精準的闡釋中國當代古箏藝術音樂思潮的脈絡結構。
一、古箏音樂思潮概述
(一)古箏藝術音樂思潮概念
在古箏藝術階段性發展過程中,對古箏箏曲創作、古箏形制創新、古箏藝術導向等方面具有引領和重要影響作用的思想潮流,被稱作是“古箏藝術音樂思潮”。“古箏藝術音樂思潮”隸屬于文藝思潮的大范疇中,是文藝思潮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藝術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占有著重要地位。
(二)古箏藝術音樂思潮構成要素
古箏藝術音樂思潮反映著社會的意識形態,是實踐意識和理論意識結合的產物,從古箏音樂思潮的發展來看,其構成主要有四個部分組成:歷史背景、風土人情,地域風貌、群眾審美導向(思想運動)、箏曲創作。
1.歷史背景
從歷史資料來看,古箏早期流傳盛行于民間,是平民消遣娛樂打發時間的主要樂器,《戰國策·齊策》中曾寫道:“臨淄甚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箏。”,由此可見,古箏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廣泛的流行于民間。到了唐代,宮廷禮樂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古箏豐富的旋律和極具表現力的演奏被廣泛應用于唐代宮廷禮樂中。在宋朝,古箏思潮也流行較廣,文獻中隨處可見“本朝十三弦箏,然非雅部樂也。”這樣描述古箏的詞句。清代時期隨著閉關鎖國政策的逐步瓦解,西方外來音樂思潮的傳入,箏樂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不僅僅只局限于傳統五聲調式,清代的14弦箏開始使用七聲音階的定弦方式,箏曲演奏也從宮廷合奏曲中脫胎出來,形成旋律更加豐富多樣的獨奏曲目。
2.風土人情,地域風貌
古箏音樂藝術思潮在2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被流傳到全國各地,受到不同地區風土人情、地域風貌的影響,古箏音樂藝術思潮融入到了各地的地方音樂當中,古箏音樂思潮凝聚了各地古箏音樂家們的智慧,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演奏流派。大致可分成南北兩大派。南方箏派則以潮州箏派、客家箏派、浙江箏派為主;北方箏派則以陜西箏派、河南箏派、山東箏派為主。
3.群眾審美思想導向
群眾審美導向是古箏音樂思潮的催化劑,古箏音樂思潮必須得到群眾的肯定、社會的認可,從而才能在社會上得以傳播并轉化為人們所喜愛的音樂形式,這就是古箏音樂思潮中群眾審美導向所產生的社會共鳴性。正如梁啟超所說:“凡時代思潮,無不由‘繼續的群眾運動’而成”。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群眾對外來音樂思潮的內化所體現出來的形式就是接受。但是這種內在的接受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本體的原有知識儲備,各個箏派都融入了當地的音樂特有元素,在當地地方音樂背景下,形成的更具特色的古箏藝術思潮。如果主體缺乏這種自覺力或是沒有其本身的知識背景,那么很難能實現有價值的內化。除了形式的內化,音樂思潮也需要情感方面的內化,形式的內化是為了從理論來調動廣大群眾的情感,從而產生極大的共鳴性,成為具有社會價值的古箏藝術音樂思潮。綜上所述,群眾的審美導向對古箏藝術音樂思潮有極大的影響,不光是形成的理論,更多是融入了群眾審美意識和主觀情感的,古箏藝術音樂思潮是理論與情感導向相互交融的一體思想潮流。
4.箏曲創作
古箏藝術音樂思潮與其他思潮最大的區別在于,古箏藝術思潮所表達的觀點是通過箏曲作品和表演體現的,不像其它觀點那樣可以直接用文字語言進行闡釋。古箏藝術把中規中矩的理論觀點轉化為表現力極強的表演形式,通過演奏作品,感化欣賞者并傳達一定的內涵。普列漢諾夫所說:“ 一件藝術品,不論使用的手段是形象或聲音,總是對我們的直觀發生作用,而不是對我們的邏輯能力發生作用”。箏曲作品具有極強的直觀性,這種直觀性作用于欣賞者的各種情感,與人們的社會意識相結合,即古箏音樂欣賞的審美意識中,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相互交融在一起。
例如浙江箏派創作箏曲《林沖夜奔》,該箏曲本是小說《水滸傳》中的精彩篇章,古箏杰出的藝術家陸修棠、王巽之先生以昆曲《寶劍記·夜奔》一折為創作動機題材,同時運用【新水令】的曲牌旋律特點,進行多方位多視角多層次的改編發展而來的。該箏曲作品一經問世,就深受人們喜愛,曾以多種藝術表演形式進行演繹。《林沖夜奔》這首作品描述的是八萬禁軍教頭林沖受到奸人所害,在經過痛苦的心理壓抑掙扎、思想矛盾斗爭、憤懣抱怨、困惑無助等戲劇性情感沖突變化后,毅然決然連夜奔向梁山的情景。
又如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這首箏曲改編自同名琵琶協奏曲,具有濃郁的蒙古族歌舞旋律,歡快而明朗,有極大的感染力。樂曲根據發生在內蒙古草原的放牧小姑娘龍梅、玉榮姐妹為保護國家的羊群與暴風雪英勇斗爭的真實事例為題材創作改編而成,展現了小姐妹倆在國家集體財產受到威脅時,不顧個人生命安全勇于與暴風雪進行搏斗,不畏艱難險阻勇于克服困難的高尚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