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文章簡要論述中國傳統文化與英美傳統文化存在差異性的主要原因及表現形式,并基于社會學視角分析這種差異存在的價值及意義。希望通過以下分析及研究,能夠為科學理性的研究中國與英美傳統文化的差異性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關鍵詞:社會學視角;中國文化;英美文化;對比研究
社會學是一種系統化研究人類社會行為及人類社會群體的學科,與經濟、政治、人類、心理、歷史等學科具有緊密的聯系性。因此,基于社會學視角進行中國與英美傳統文化之間的對比研究,其結果更加具有科學性及完整性,更能為相關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理論性支持。
一、中國與英美傳統文化差異原因
1.1 經濟發展。經濟是影響文化形態的主要因素,中國的傳統經濟模式為典型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人們的生活追求安穩,能夠單純依靠土地生活,社會文化具有內向的特征。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源于長江、黃河流域,屬于典型的農業文明,因此社會文化具有農業文明的性格特征,較為重視倫理道德及社會禮儀,“以和為貴”、“仁者愛人”的理念深入人心;英美文化起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且美、英兩國的經濟發展較為快速,先于中國進入工業時期,英美的社會文化具有工業文明的性格特征,其中主要表現為較強的自我主義精神及斗爭精神,更為獨立自由的處事原則。
1.2 地理位置。地理環境是影響文化形成及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的國土遼闊且人口眾多,其中包含封閉的西北內陸及東部沿海地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及內陸面積眾多使得中國人的思維具有局限性問題。中國文化中更加善于總結,空間意識較為薄弱,這種地理環境的限制導致中國人更加穩健并喜歡安靜,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低。英國及美國的地理環境優勢較為明顯,其中英國為島國,四周環海,美國在地理位置上三面環海,因此英美兩國的海洋性地理環境時期經濟、商業發達,開放性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開放的文化,英美文化中更加自由開放,與中國文化形成鮮明的差異。
1.3 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為主,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核心價值觀念,且中國文化將道教和佛教作為主要宗教信仰,社會文化及宗教信仰主要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英國及美國文化崇尚自由及民主,人民具有更多權利和福利,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信仰。傳統文化的差別,是導致中國文化與英美文化存在不同文化理念和信仰差異的主要原因。
二、中國與英美傳統文化對比研究
2.1 思維模式差異。中國人與英美國家人們在思維模式中存在差異性,中國人更加習慣于站人生的宏觀角度思考問題,重視對于人生進行思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針對人類的精神與肉體之間的關系認知較為深刻;而英美文化之中思維模式更加偏理性化及科學化,主要的思維方式為抽象思維及理性思維,英美國家對于世界的認知主要由物質世界為主,較為重視對于問題的本源進行探究。
2.2 道德觀念差異。中國傳統文化中更加注重人的社會地位,英美傳統文化則主要強調人的權利。中國文化與英美文化中在道德觀念及倫理體系中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英美社會中重視契約精神,而中國社會中更加注重人情世故;英美文化中崇尚理性,而中國文化中以感性為主;英美社會文化中競爭意識較為強烈,中國文化更加傾向于中庸與和諧。
2.3 價值取向差異。中國作為一個倫理社會,其特點是政治倫理化,倫理政治化。以儒家學說為主流的中國文化建立了倫理價值觀念體系,如“三綱五常”等,其核心是“仁”和“義”。當然,中國文化也并不否認求利,但“見利思義”,要義在利先。這種價值觀念培養了中國一代又一代舍利求義、舍生取義的仁人志士,但也致使中國人的行為更多地是靠禮制來約束。而在個人本位主義盛行的英美社會,人們認為追求最大利益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與之相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主要靠各種經濟利益關系來維系,而不是靠道德修養,最終,法律成為了保障個人利益和社會游戲秩序的唯一手段。
2.4 法制觀念差異。法制觀念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中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主張借助禮儀、道德等約束人們的行為,并通過傳統文化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及自身修養,主張“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的觀念,在社會禮儀及封建制度的限制下,人格獨立性缺失;英美文化認為人的欲望不應被壓制,人們的生活應具有更多的自由及權利,主張通過法制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英美社會的法律制度發展較為完備,例如“三權分立”、“民主選舉”等。
三、中國與英美傳統文化差異價值
近年來,隨著國際經濟日趨全球化,各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也越來越頻繁,文化之間的碰撞也越發激烈,而在進行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合作雙方應該注重對對方國家傳統文化的了解,熟悉其行為禮儀和交流方式,盡量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不必要的交流障礙。此外,一個國家要想長遠發展,也應該注重加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揚長補短,不斷優化自身傳統文化,并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下去,加快人類文明社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步伐。就中國與英美傳統文化的差異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而言,其主要表現在文化互補和文化共存兩個方面。
3.1 文化互補。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使得中國文化逐漸傳承和積累了五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影響著中國人民,中國人民也在不斷發揚和創造著中國的優秀文化,保證了文化的傳承不息。與之相對,英美兩國作為西方資本主義倡導者的代表,不僅是在經濟發展還是文化交流領域,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都比較大,其傳統文化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倡導女士優先以及男士中的紳士風度,鼓勵國民在日常生活和娛樂中發現規律并引發思考。可見,不管是在文化內容和文化特征上,中國與英美傳統文化之間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也正是這種差異性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互補提供了可能性,而文化互補,恰恰是保持文化發展活力的主要源泉。中國文化正是在不斷吸收英美先進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自身的創新發展。現階段,中國文化的傳播發展需要與英美文化融合共存,堅持兼容并包、揚長避短的融合原則,提高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及競爭力,確保中國文化能夠長久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3.2 文化共存。經濟全球化及政治一體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共存發展已經必然趨勢。隨著我國的開放力度不斷加深,中國文化能夠與英美文化之間進行深入的交流及互動,這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鮮的血液。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的動力,要知道,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并非是對本民族文化的否定,而是在充分的文化自覺及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借鑒其他文化中先進的精神理念,促進本民族文化的豐富和多樣發展,最終實現本民族文化的時代性及國際性發展。
結 語
中國與英美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其主要是由于歷史背景、社會制度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應該以包容和平的心態看待中西文化之間的不同,在文化差異中尋找到文化互補及融合的切入點,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資源,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以更好地適應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趙礫青.中美新聞雜志廣告的文化價值觀對比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2] 蔣丹彤.中美合拍片中的中國文化呈現[D].北京交通大學,2016.
[3] 王淑雯,何晟.中美學者英語研究論文的語境文化特征對比研究——以石油天然氣實驗研究論文為例[J].外語界,2018(01):88-96.
推薦閱讀:當代社會發展的課題研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