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社會學論文發表了社會主語文化觀的形成和演進,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文化觀,為中國文化建設奠定了理論依據,通過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仿真和政策不斷創新和升華文化理論,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不斷實現著文化理論的創新和演進。
關鍵詞:社會學論文發表,社會主義,文化觀,創新
毛澤東社會主義文化觀是關于建設新中國文化發展機制的初步探索和經驗總結,為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發展的諸多理念、方針和政策奠定了理論依據和思想基礎.毛澤東社會主義文化觀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合理內核,以提高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為旨歸,以增強民族凝聚力為基本目標.新時期以來,以鄧小平等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國共產人,在遵循文化發展基本規律前提下,不斷調整中國文化發展戰略,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方針和政策,加深了對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不斷實現著文化理論的創新和演進.
一、毛澤東社會主義文化觀的初步形成
毛澤東同志對于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關系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和政治建設密切相關,相輔相成,必須采取正確的措施和政策在短時間內促進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才能有效地保證政治勝利的成果和經濟發展的穩定環境.在這一思想理念的主導下,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在政權不夠穩固、國家經濟不夠穩定的條件下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文化探索,初步形成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文化觀,既包括在理論層面的探討求證,如正確處理文化與政治、經濟三者關系,還包括實踐層面具體措施的落實,如妥善處理古今中西的方針等.
(一)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統領思想文化領域
毛澤東同志強調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統領中國的思想文化領域.否則,不但新生的人民政權所取得的各項成果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發展和實現文化發展的多樣性目標也就無從談起.為了統一思想、整合文化,確保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思想文化領域的主流地位,毛澤東主要采取了以下兩項措施.首先,對知識分子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思想改造運動,旨在通過抓文化隊伍建設,實現馬克思主義對思想文化陣地的占領,使廣大知識分子熟練掌握和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自發地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處理問題.其次,在思想文化領域內開展清除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意識和潮流的運動.在政府的主導下,1951 年至 1954 年先后開展的一系列大規模的學術批判,極大地促進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哲學、歷史學、教育學、語言學等學術領域和理論界逐步樹立了權威,馬克思主義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主流意識形態.
(二)文化現代化理論
隨著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文化發展也步入預設的軌道,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呼聲愈益高漲,與之相呼應,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文化現代化的概念.他說,"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 .毛澤東同志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格局中思考文化現代化的內涵,試圖對我們應該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文化,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怎樣保持文化和經濟、政治發展協調一致等問題做出科學的回答.以蘇為鑒,并深刻總結我國文化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毛澤東同志對上述問題做出了科學回答,即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重要途徑和表征;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止體現在物質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方面,精神文化的充分發展是社會全面進步的基礎和前提,二者發展并行不悖、互相促進.可以說,"科學文化的現代化"理念為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
(三)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方針
毛澤東提出了兩個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針.一是"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發展方針尊重和順應了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黨力求以科學、民主、自由精神為基礎開創新中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新篇章."雙百方針"提出后,大大激發了文化戰線上各界人士的積極性,使我國文學藝術和科學研究迸發出蓬勃生機.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方針.毛澤東主張用辯證地、批判與繼承的嚴肅態度對待古今中外文化遺產,他說,"對于中國的文化遺產,應當充分地加以利用,批判地利用 ",對于外國的文化"應該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向古人學習是為了現在的活人,向外國人學習是為了今天的中國人".
毛澤東社會主義文化觀著力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看待和處理文化建設中的諸多問題,然而晚年的失誤,使他終究未能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解決好這些課題,從而使社會主義文化探索歷經艱辛和曲折,然而,他的嘗試和探索為之后的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人建設和創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觀的創新和演進
新時期以來,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全球、放眼未來積極探索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道路,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觀在進一步強調文化的進步發展和政治、經濟的發展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的同時,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即更關注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文化建設的主體--"人"的發展理念,圍繞著"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怎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大課題,逐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為實現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四有"新人理念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綜觀全局,總結經驗,進一步強調現代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同等重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關鍵.鄧小平同志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點在于"人",他所說的"人","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也就是說,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素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而人的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和決定著國家的成就和進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興衰成敗.這種高素質人所具備的特征,1980 年鄧小平同志給予了明確表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新人理念,蘊含了豐富的促進人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思想,是社會主義文化價值取向的高度體現,既是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迫切要求,又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新局面的必由之路.
(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理念
在改革開放全面鋪開并縱深發展時期,以江澤民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與時俱進,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首當其沖的任務是提高和滿足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需要.但是,隨著社會的全面進步,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一項偉大而艱巨的工程,這既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迫切需求.江澤民總書記認為,當今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的趨勢愈益顯著,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地位日漸凸顯,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因為"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中國社會主義文化觀從理論到實踐的躍遷
中國社會主義文化觀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從實際出發,創新和培養了適合中國自身實際的文化發展理論和機制,并不斷地實現著文化理念的創新和演進.社會主義文化觀之所以能夠在不同歷史時段正確地指導著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關鍵在于堅持了正確的基本原則和方針.一是尊重文化發展的既有規律,加強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黨都力求尊重和順應文化發展的固有規律和內在要求,制定符合實際的文化政策,不斷提高文化建設工作的水平.二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始終不渝地用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文化理論教育干部和群眾.三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以科教促發展,以人才促進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充分發揮人才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核心競爭力.
注釋:
1.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379.
2.毛澤東文集(第 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3.毛澤東文集(第 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2-83.
4.鄧小平文選(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8.
5.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單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44.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850.
推薦閱讀:《社會學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的一級學術刊物,創刊于1986年1月,強調以規范的經驗研究為基礎,提煉學術思想該刊日益增強的學術導向作用使其成為中國社會學學術交流的首選專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