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課程設計論文發表了書籍設計課程改革措施,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技術給書籍設計帶來了新鮮的血液,新媒體下的書籍設計課程需要深化改革,論文探討了設置書籍設計課程的現狀與問題,并對書籍設計課程提出全新的要求,以推進新媒體時代書籍設計課程的深化改革。
關鍵詞:課程設計論文,新媒體時代,視覺傳達,書籍設計,課程改革
隨著數字技術的深化發展,在人們現實的生活中新媒體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尤其是對于傳統印刷媒體的更是前所未有的沖擊,電子書、手機出版、多媒體書籍等先進數字形式的書籍逐漸涌現。傳統設置書籍設計課程已經無法符合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市場的各種需要,并且設計教育也要受到市場的嚴格檢驗,因此,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對書籍設計課程的加以改革顯得十分重要。
1特征分析
1.1傳播特征
相比較傳統的媒體,新媒體具備交互、共生的特點,新媒體具有較快的傳播速度,給傳統領域的技術與理念帶來改革的機遇。新媒體時代的“新”充分的體現出技術、形式、理念方面的創新。它有效地轉變了傳統媒體“一對多”單向的傳播方式,促使大眾自主接受這種新型的傳播方式,并能降低發布信息的門檻,促使人人都能接受與發布信息。同時,傳播、受眾、媒介的碎片化都能成為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社會傳播明顯的特征。在此背景下,書籍設計的內容和側重點也出現很大的變化,以符合碎片化社會接受信息的群眾淺閱讀的學習習慣[1]。
1.2書籍特征
受到新媒體時代傳播形式和碎片化特征的嚴重影響,書籍設計呈現出融合技術和人文藝術的特征。書籍設計在傳統圖形、文字、色彩等世界設計的基礎上,注入全新的交互性、技術性、藝術性相融合等實施設計需求,日漸突顯出跨學科與跨媒體的實際特點。電子雜志屬于新媒體時代數據最典型的象征,其與傳統媒體高質量圖形、網絡媒體豐富、互動性較強的優點,集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于一身,促使內容更加生動。
2設置書籍設計課程的現狀與問題
2.1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設置書籍設計課程通常都聚集在封面與版式設計,以及通過提高書籍印刷工藝附加工藝等相關方面。學校開設課程的基本目標大多都是偏重鍛煉學生的創造思維,一般采取概念書的設計形式,培養學生轉換書籍藝術形式能夠成為表現思想的藝術作品。此種培訓方式不僅能彌補學生受到條件限制對材料的缺乏認識,并能啟發學生對于書籍主題思想的創新體現。書籍設計課程屬于極其重要的環節,主要以介紹書籍封面、開本、封底、扉頁、頁面板式等,直到書籍的印刷材料、設計工藝,同樣是當前書籍設計課程教學的重點所在,在此基礎中,理解書籍的文字、內容和設計版式屬于重點[2]。
2.2問題分析
在實際設置課程的過程中,雖然書籍設計概念在解脫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設計等都具有良好的成效,但是設計概念數據的相關經驗通常在具體書籍設計中很難直接受到應用,導致學校的教學與具體使用存在嚴重的脫節。當前書籍的設計主要聚集在傳統紙制媒介書籍層面,對新媒體時代的設計和技術牽涉甚少,實際上,大多數學校基本的書籍設計課程并非牽涉新媒體書籍的相關設計。雖然新媒體書籍在辦事設計與書籍的整體設計方面與傳統書籍相比較具體一定的聯系,但是兩者在應用軟件與設計方面過于偏重,尤其是在交互設計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以致于學生步入工作崗位之后,對新媒體書籍設計通常都難以適從。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對書籍設計課程的深化改課顯得十分急迫。
3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
3.1明確培養人才的新型模式
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降低了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和發布信息的門檻,使得書籍設計日益顯現出個性化的特征,創作題材比較廣闊。因此,教師必須打破傳統單一的教育模式,以開放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積極地鼓勵學生進行互動。在選擇書籍題材方面也突顯出個性的特點,可將數字內容產業的價值鏈分成采集與創新產品內容階段、集成與制作產品內容階段、輸送與分發產品內容、經營與分銷產品內容階段、終端呈現產品內容階段。以上的每個階段價值的實現都會由各種企業機構進行承擔。教師應該充分的了解每個階段的價值鏈,以此才能真正的設計與掌握書籍整體的完整流程,明確藝術、技術、商業傳播相結合的培養人才的模式[4]。
1)傳統書籍與新媒體書籍內容設計并重。在以往出版行業中,自成規模的三條產業線就是書、報、刊,產品的具體形態與效益存在明顯的差異,數字出版在極大限度上,融入書、報、刊的形態當中,并且成為傳統出版全新的增長點。同時,在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的基礎層面上建立新媒體,通常信息主要是以聲音、文字、圖像等多媒體的復合形式加以體現,極具較高的科技含量,不僅能跨時空、跨媒體的傳播信息,還具備傳統媒體無法比擬互動性等方面的特點,它在實際的書籍設計教學中,形成最不容忽視的一部分。雖然新媒體書籍對于傳統的書籍具體很大的沖擊,但是在很長的時間里,因技術方法、讀者習慣等原因,傳統書籍并非輕易就能被取代,則是與新媒體設計共同發展與進步。因此,在書籍設計的教學當中,教師必須對新媒體書籍設計教學加以重視,但也不能舍棄傳統的書籍設計方式,應確保兩者并重。
2)傳統書籍與新媒體書籍的設計方面存在的不同關聯。在新媒體時代下,編輯書籍的風格與熟悉印刷版的風格截然不同,傳統印刷版雜志所使用的是現行的表現方式。而新媒體電子雜志使用的則是非線性的表現方式。非線性表現方式主要通過超文本鏈接才得以實現。此種鏈接實現了閱讀次序的跳躍式轉變。在創新手段方面,傳統書籍主要使用的是版式設計各印刷工藝,突顯了書籍的藝術性與特色性;新媒體書籍則是以鏈接的形式實現人和書籍的交互,并且將動畫、聲音、書籍內容進行有效地整合,共同渲染氣氛,以此來滿足良好的藝術效果。實現聲音、動畫、視頻、交互方面的設計必定為電子雜志的設計供應大量的素材和較大的發揮空間。
3)重視在書籍設計上使用新技術。網絡平臺的便捷性將傳統書籍設計教育“憑空捏造”的狀況徹底轉變,對書籍設計方面的培訓不會限制在虛擬課程的設計方面,則是可以利用網絡追尋書籍設計招標的項目,或是將學生設計出的作品在網上公開加以交流,這樣就能提高學生對設計方面的興趣。在逐漸改善電子雜志表現形式以及內容深度的基礎上,形成集視頻短片、動畫、背景音樂等多種效果于一體的數字媒體。新媒體的邊界逐漸發生著變化,進而呈現出媒介相融合的局勢,新舊媒體相互滲透。當前,有種全新的技術被廣泛的使用至書籍設計流程中,新媒體書籍和印刷書籍不會存在顯著的范圍,已經實現三維動畫和印刷媒介緊密結合,以此來促使人們不再苦苦掙扎在新舊媒體孰優孰劣辯論之中。
4結束語
總之,任何一門學科、專業的發展都與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具有密切的聯系。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下,技術在已成為藝術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進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書籍的設計形式、傳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書籍設計的內涵和外延也存在著很大的轉變。教師在進行書籍設計教學中不可停滯不前,而是應該重視傳播方式的轉變與技術的發展,在確保技術技能教學和培訓的基礎前提下,加以重視技術的發展。藝術教師更應當加以提高自身的修養,使自己成為具有多元知識結構的教育者,促進課程的深化改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恩.新媒體時代視覺傳達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趨勢探討——以中央美院為例[J].鄂州大學學報,2015(1):85-86.
[2]張智銘.從“圖案設計”到“視覺傳達設計”[D].南京藝術學院,2010.
[3]張陽.新媒介時代下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思變與創新[J].設計,2015(24):140-141.
[4]明媚.數字媒體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課程中的運用——評《數字時代視覺傳達設計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6(11):91.
作者:林教剛 單位:山東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