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正確認識黨建發展管理新措施應用模式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要:黨刊人應端正思想作風、采訪作風和宣傳理念,鍛煉編輯記者隊伍。沒有正確的世界觀、端正的思想作風,或者沒有扎實的采訪作風,寫出的東西很難有好的文風,甚至連起碼的新聞真實性都難以保證。黨刊應從抓隊伍做起,嚴格要求編輯記者,必須深入基層,扎實采訪,蜻蜓點水式的采訪、堆砌材料式的編寫都不能見刊。論文發表:《黨建研究》,《黨建研究》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黨建研究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黨建研究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黨建研究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關鍵詞:黨的建設,群眾路線,黨建研究

  除辦好雜志外,黨刊應在新媒體群的運作方面進行探索,用新載體開拓理論宣傳的新途徑和有效性,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現代傳播格局,大大提高黨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黨的歷史就是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的歷史。若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實踐,我們將一事無成。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每個共產黨員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路線,直接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和事業的興衰成敗。”[10]黨刊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一直以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宗旨,是我們黨的重要思想陣地和宣傳媒介,從青海《黨的生活》雜志社的實踐看,黨刊在新聞宣傳工作中,只有樹立正確的群眾觀,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才能真正肩負起黨刊的神圣使命,增強黨刊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群眾路線的內涵

  (一)群眾路線的提出及發展過程

  在中共黨史上,群眾路線的提出和踐行,有一個長期發展不斷豐富的歷史過程,毛澤東(1893-1976)、鄧小平(1905-1997)、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領導人,都曾做過大量論述。

  最早是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第一次使用了“群眾路線”這一提法:“關于籌款工作,亦要經過群眾路線,不要由紅軍單獨去干。”[1]但這里“群眾路線”還僅僅只是一項具體的工作措施,是群眾路線的最早萌芽。

  此后,在毛澤東的倡導下,經過土地革命戰爭(1927年8月-1937年7月)和抗日戰爭(1937年7月-1945年8月)實踐,群眾路線的概念和理論不斷豐富和成熟起來。1943年,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2]第一次從哲學高度對黨的群眾路線作了理論概括,把黨的群眾路線與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有機統一起來,闡明了黨面臨各種問題,制定各項方針政策所應遵循的科學決策思路,標志著群眾路線概念的成熟。

  1945年6月,中共七大通過的黨章首次有了總綱部分,其中規定:“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必須與工人群眾、農民群眾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廣泛的聯系,并經常注意鞏固與擴大這種聯系。每一個黨員都必須理解黨的利益與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每一個黨員都必須用心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和了解他們的迫切需要,并幫助他們組織起來,為實現他們的需要而斗爭。每一個黨員都必須決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同時以革命精神不疲倦地去教育人民群眾,啟發與提高人民群眾的覺悟。中國共產黨必須經常警戒自己脫離人民群眾的危險性,必須經常注意防止和清洗自己內部的尾巴主義、命令主義、關門主義、官僚主義與軍閥主義等脫離群眾的錯誤傾向。”這是第一次在中共黨章中全面系統地闡述群眾路線的內涵,群眾路線不再局限于決策思路和工作方法,而是進一步上升為黨的根本宗旨。

  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澤東邀請從重慶到延安考察的民主人士黃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等到他家里做客。毛澤東問黃炎培,來延安考察幾天有什么感想?黃炎培坦率地提出了著名的“歷史周期率”:“我生60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繼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并且無法補救。也有因為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于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干部人才漸漸竭蹶,艱于應付的時候,有環境倒越加復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個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個周期率的支配。”對此,毛澤東答道:“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3]在這里,毛澤東又賦予群眾路線以新的內涵,群眾路線成為防止腐敗的根本方針。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變成了執政黨,伴隨這種地位的變化,在黨的各項工作中逐漸滋長了日益嚴重的官僚主義、脫離群眾、驕傲自滿、貪圖享樂的傾向。為此,1956年中共八大對黨章作了進一步的修訂,首次在黨章中明確寫入群眾路線,并作了更加全面細致的深入闡述:“中國共產黨的一切主張的實現,都要通過黨的組織和黨員在人民群眾中間的活動,都要通過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的自覺的努力。因此,必須不斷地發揚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傳統。黨的領導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黨能否把群眾的經驗和意見,經過分析和概括,系統地集中起來,變為黨的主張,又經過黨在群眾中的宣傳和組織工作,變為群眾自己的主張和行動,并且在群眾的行動中對黨的主張加以檢驗、補充和修正。黨的領導的責任,就是要善于在這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無限反復的過程中,使黨和群眾的認識不斷地提高,使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地前進。因此,中國共產黨和它的黨員必須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愛國人民建立廣泛的密切的聯系,并且經常注意擴大和鞏固這種聯系。每一個黨員都應當理解黨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都必須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遇事同群眾商量,傾聽群眾的意見,關心群眾的痛癢,盡力幫助群眾實現他們的要求。中國共產黨已經是執政的黨,因此特別應當注意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并且用極大的努力在每一個黨組織中,在每一個國家機關和經濟組織中,同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生活的官僚主義現象進行斗爭。”

  1957年以后,隨著一系列政治運動的相繼開展,特別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一度遭到嚴重扭曲和破壞。對此,鄧小平于1980年8月1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要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指出“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如不認真改革,就很難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就要嚴重地脫離廣大群眾。”“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4]在這里,鄧小平吸取以往群眾運動的歷史教訓,就新時期如何踐行群眾路線指明了根本方向。

  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群眾路線的理論作了新的總結,在中共八大黨章的基礎上作了更為明確、簡潔的概括,指出:“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后來,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黨章又加了一句“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從此群眾路線在黨章中有了一個基本成熟、完善和穩定的經典表述。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黨章對群眾路線的最新表述是:“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并指出“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黨風問題、黨同人民群眾聯系問題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問題。黨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堅持不懈地反對腐敗,加強黨風建設和廉政建設。”

  中共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特別高度重視貫徹黨的群眾路線,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會議認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于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習近平指出:“開展這項活動,最重要的問題是要教育引導全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人民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只要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5]

  (二)群眾路線的內涵

  綜合上述中共領導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相關論述和黨章的相關表述,筆者認為,似可以將“群眾路線”這一概念定義如下: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基于其代表中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性質及其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逐步發展形成的一整套關于黨的建設和黨的各項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是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制定各計工作計劃、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檢驗黨的工作成績以及鞏固和發展黨的組織,防止和清除腐敗等各項具體工作的根本指南,其核心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這一定義有以下幾個要點:

  (1)群眾路線是由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根本性質決定的。

  (2)群眾路線是由中共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的,

  (3)群眾路線是中共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共歷屆黨的領導人和廣大黨員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經驗智慧的結晶。

  (4)群眾路線不是某一項工作或某一階段的臨時權宜之計,而是關于黨的整個建設和所有各項工作的基本指導思想。

  (5)群眾路線是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和工作計劃的根本指導思想,只有走群眾路線,凡事傾聽群眾呼聲,虛心向群眾請教,才能做到實事求是,制定出合乎實際的、切實可行的、正確的方針政策和工作計劃。

  (6)群眾路線是黨貫徹執行各項方針政策和工作計劃的根本指導思想,只有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才能真正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圓滿完成各項工作計劃。

  (7)群眾路線是檢驗黨的工作成績的根本指導思想,黨的各項工作做得好與壞,成功與失敗,要看人民群眾是否滿意。

  (8)群眾路線是黨的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只有走群眾路線,才能做到鞏固和發展黨的組織,清除腐敗,純潔組織,保持黨的先進性。

  (三)新時期踐行群眾路線的必要性和意義

  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國家的整個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綜合國力大大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此是滿意的。但是,與此同時,各種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貪污腐敗現象也愈演愈烈,社會群體性事件不斷發生,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對此無不憂心忡忡。因此,及時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突出強調保持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傳統,是非常必要的。

  2012年11月8日,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復雜、嚴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是黨鞏固執政地位、實現執政使命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為此,報告要求“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二、青海《黨的生活》雜志踐行群眾路線的實踐

  青海《黨的生活》雜志是中共青海省委機關刊物,是一份主要面向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公開發行的綜合性月刊,是中共青海省委實施政治領導和思想領導,指導全省工作的重要思想輿論工具,是中央和省委聲音直接向基層傳達的重要載體。該刊于1983年創辦,每月8日出刊,發行量3萬余冊,雜志社設在西寧市中共青海省委大院。

  青海《黨的生活》在31年的辦刊實踐中,始終站在群眾立場看問題,著眼群眾需求做文章,找準黨的主張和群眾心聲的“共鳴點”,對堅持和踐行群眾路線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特別是2013年6月以來,青海《黨的生活》雜志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根據中共青海省委的具體部署,認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活動促辦刊,努力貫徹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1 以活動促辦刊,進一步鞏固和發揚黨刊的群眾觀

  2013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之際,正值青海《黨的生活》創刊30周年,為此該刊成功舉辦了“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研討會”暨青海《黨的生活》創刊30周年活動”,邀請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導師王長江,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原科研部主任、博士生導師許耀桐,《求是》雜志社副秘書長魏天順,《求是》雜志社《紅旗文稿》編務室主任閆玉清等專家學者,圍繞新形勢下如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創新群眾工作等作了深入研討,并隨之集結出版《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青海《黨的生活》“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研討會”論文選編。

  青海《黨的生活》雜志社的這次活動不搞慶典、不講排場、不圖形式、求真務實、節儉辦會,把活動的重點放在提高辦刊質量上,把心思用在推進全省黨員干部的理論武裝上,把工作切入點對準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研討上,成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個亮點。[6]

  通過這次活動,青海《黨的生活》進一步深化了有關黨刊的群眾觀的認識,堅定了在辦刊實踐中走群眾路線的信念。

  2 以群眾路線為指導,及時調整欄目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剛剛開展之際,青海《黨的生活》迅速反應,依托自身理論優勢,在全省所有媒體中率先開辟了“群眾路線大家談”專欄,截至2014年8月相繼刊發了56篇文章,其中包括部門領導、基層單位關于活動開展的理論及實踐思考,如青海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向明撰文《扎實有效地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青海省委黨校副校長張偉撰文《領導干部要做為民務實清廉的表率》、青海省委講師團團長郭云甫《深刻理解和把握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淵源》、中共達日縣委書記武偉《根植于民促發展》、中共城北區委宣傳部長《用“真情”“實招”捂熱群眾心窩》等,同時,雜志也對活動進行了系列深度報道,如《“八項規定”滿半載 新風吹出德勤廉》、《立行 立改 邊查 邊改——我省在解決突出問題上見實效》、《做好結合文章 彰顯時代特色》、《人到基層方見底 聯系群眾才知情》等,黨刊的影響力和權威性進一步顯現。

  3 全新改版升級,更加貼近基層群眾

  青海《黨的生活》為適應時代需求和讀者的期待,先后四次改版,在擴大刊物容量,豐富刊物形式,版式設計、內容編排、標題制作上下功夫,把更多的目光對準基層,把更多的版面留給群眾,讓黨刊深深地植根于基層、植根于群眾之中,新開設組織部長話黨建、縣域發展論壇、軍營之聲、最美基層干部、紅色檔案、青海記憶(私家花園系列、河湟名流系列)等欄目,從各個層面展現省情民情和戰略部署及發展成果,介紹歷史名人、英雄人物和先進楷模,可讀性強,以細節感動讀者,以真實打動受眾,以“家常味”溫暖民心,彰顯青海特色,弘揚新青海精神。

  4 轉變采編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

  青海《黨的生活》為貫徹落實好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三貼近”,踐行“走轉改”,要求記者編輯轉變作風,深入基層,走到群眾中去,掌握生動、鮮活的第一手資料,掌握大量豐富、真實的報道素材,用群眾的生動實踐,用群眾鮮明活潑的語言,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訴群眾關心的事。

  從2014年開始,青海《黨的生活》雜志社結合自身特點制定了編采人員聯系點制度,每個編輯至少與五個縣結為聯系點。在新聞選題策劃后,要求每一個編輯真正下基層、找“活魚”。為做好 “無奮斗、不青春”專題,黨刊記者兩次深入關角山,2000公里的路程,5天時間,馬不停蹄地轉戰新關角山隧道的4個斜井,幾次深入地下600米的隧道采訪在掌子面上施工的工人,與關角山項目部的技術員同吃同住,聆聽他們在攻克工程中的一個個驚險故事。

  5 貫徹群眾路線,切實改進文風

  青海《黨的生活》從2013年起就結合“走轉改”活動,在改進文風上下功夫,從報道內容的選擇到稿件的具體行文和版式設計上,都力求文風清新,反對“假大空”,力求體現“真細實”。自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后,刊社對文風的要求更進一步,更嚴一層,嚴格按照中央八項規定和青海省委省政府21條具體措施,不發長文,力誡空談,著力在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堅持在基層中挖掘鮮活實踐經驗,反映活色生香的社會生活。

  6創新媒體手段,更加貼近群眾

  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報道更需創新手段、傳播技術、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使新聞報道提速。[7]早在幾年前青海《黨的生活》就已在嘗試新媒體與紙媒的互動,探索黨刊數字化轉型新路。積極與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青海新聞網、博看網、維普資訊等展開多途徑、全方位的合作,實現黨刊內容在更多網絡媒體上的傳播。特別是在2014年,青海《黨的生活》成立了新媒體中心,加快了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步伐。現在,青海《黨的生活》已擴展到了刊、網、微博、微信、二維碼、電子刊物、讀者作者QQ群等多種載體,拓展了黨刊品牌傳播渠

  道,實現信息全方位到達。青海黨的生活網通過信息互通、工作互助、學習互動,打造“網線上的紅色堡壘”,努力構建黨建工作宣傳教育平臺、組織工作的信息平臺和推進黨員教育管理的智能化平臺,使之成為 “黨員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成為全省黨員和群眾凝聚力量和智慧的高地,青海黨建工作的一張“新名片”。

  7在發行方式上樹立群眾觀

  發行工作是黨刊的一項重要工作,決定著黨刊年度工作的成敗。2014年度大征訂開始前,青海《黨的生活》雜志社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改革發行方式,制定了科學有效,操作性較強的《2014年度青海<黨的生活>發行工作方案》,黨刊領導班子帶領全體工作人員一手抓業務,一手抓發行。青海《黨的生活》雜志社的編輯記者們克服困難、寒冬臘月、頂風冒雪深入到省直各機關單位、省屬各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等宣講黨刊征訂發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攤派發行,不增加基層的負擔,讓黨刊發行工作更規范更有效,發行量與2012年相比增長18.19%,實現歷史性突破,這也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

  三、關于黨刊踐行群眾路線的一些思考

  綜合上文所述,下面就黨刊如何踐行群眾路線做幾點粗略的總結。

  1 確立黨刊的群眾觀

  黨刊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刊的神圣職責和獨特優勢。黨刊只有在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中踐行群眾路線,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才能肩負起人民群眾賦予的神圣責任,切實增強黨刊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

  2 在文章選題上體現黨刊的群眾觀

  黨刊必須遵循新聞規律,加強調研,深入基層,找到黨的決策與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求的結合點,使群眾在了解信息的過程中,增強對黨的方針政策的理解,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

  3 在文章內容上體現黨刊的群眾觀

  黨刊既要搞好中央精神的“下達”,也要做好百姓民意的“上傳”,否則會在黨和群眾中間“添堵”。從內容上說,文章不能聯系實際,無異于在黨和群眾之間“豎墻”。要把政策性主題和百姓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把群眾的心聲、訴求傳遞給黨和政府。只有緊緊抓住群眾的心,才會使讀者關心。

  4 在文風上體現黨刊的群眾觀

  文風是黨風的體現,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事業成敗,改文風對于通達社情民意、引領社會輿論的新聞界,尤其重要。[9]黨刊編采人員應當通過“走、轉、改”不斷了解掌握群眾關心的題材,用普通百姓的視角觀察問題,用受眾容易接受的方式闡述事實和觀點,說真話、說新話、說老百姓的話,增強黨刊與實際、生活、群眾的貼近性。

  [參考文獻]

  [1]《周恩來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6頁

  [2]毛澤東. 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43年6月:899

  [3]黃炎培著《延安歸來》第二篇“延安五日記”

  [4] 鄧小平.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217

  [5] 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參見群眾路線網,2013年7月26日

  [6]魏天順:青海《黨的生活》,2013年10月

  [7]汪家駟:《在辦報實踐中貫徹落實好群眾觀》,《黨建》2013年9月

  [8]吉狄馬加.在青海黨的生活網暨微信平臺開通儀式上的講話,青海《黨的生活》,2014年7月

  [9]沈聰:《黨刊怎樣“改文風”》,《青年記者》,2013年10月

  [10]趙勝軒:《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建》,2013年7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盱眙县| 沧州市| 北宁市| 阜平县| 永城市| 崇文区| 峨边| 榕江县| 翁牛特旗| 铜山县| 巨鹿县| 连平县| 贵溪市| 旌德县| 黄山市| 永昌县| 永德县| 广昌县| 兖州市| 江油市| 大石桥市| 泽库县| 西华县| 叙永县| 宜川县| 江川县| 休宁县| 江西省| 莱阳市| 平和县| 措美县| 泗洪县| 留坝县| 宜川县| 军事| 邵东县| 永宁县| 泸州市| 大埔县| 靖江市| 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