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云浮作為廣東經濟欠發達的粵西地區,如何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解決文化資源配置不合理和群眾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盡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重大課題和現實任務。
一、云浮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和現狀
云浮,又被稱為石城,位于廣東省的西部,西江南岸,西面與廣西交界。云浮市境古為百越地,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文化底蘊深厚,是禪宗六祖慧能的出生地。近年來,云浮市文化部門堅持走“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多元化建設和發展路子,創新發展思路、整合資源,夯實基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增強。云浮市委市政府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實施“以獎代補”等財政激勵機制,凝聚社會力量、統合社會資源等手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解決了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文化三下鄉、文化服務進基層等系列實際問題。2011年以來,我市實施競爭性“以獎代補”項目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全市大部分鎮(街)配有文化活動廣場,目前已建成村級文體廣場200個,已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61間,覆蓋率為98.4%;全市965個行政村(社區)建成文化室902間,覆蓋率為 93.5%;建成農家書屋983家,基本實現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建成多廳(3廳以上)數字影院4間、單廳數字影院1間,全面實現縣級現代數字影院全覆蓋;已完成“戶戶通”工程建設16997戶,實現全市戶戶通廣播電視目標。市、縣、鎮、村四級文化網絡不斷完善,現有國家級文化館5個(一級1個,二級3個,三級1個),國家級博物館3個(二級1個,三級2個),國家級公共圖書館5個(一級2個,二級2個,三級1個),省一級以上文化站13間。
(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不斷豐富。以廣場活動“十個一”、文化“三下鄉”、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三館一站”免費開放、流動圖書館進社區、進農村、流動演出網建設、農村電影放映、文化播種等工程為主要內容,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發展,城鄉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近三年來,全市開展大型廣場文藝活動642場次,觀眾283.5萬人次,其中,每年正月十五舉辦的鬧元宵大型廣場舞會被文化部評為特色廣場文化活動;共送圖書下鄉21萬冊;送戲上山下鄉1522場,受惠群眾824.8萬人次;全市共7852條20戶以上的自然村實現了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受惠群眾170多萬人;農村電影放映21433場,服務群眾550多萬人次;舉辦各類書畫展107場次,受惠群眾85萬人次;全市“三館一站”實行全免費開放,受惠群眾500多萬人次;由“送文化”向“種文化”轉變,在農村、學校、企業、機關、軍營等建立公共文化培訓基地,累計為80673人次提供免費的文藝學習培訓;市、縣兩級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中心順利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城鄉鎮、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點84個,輻射服務近16萬農村人口。
(三)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不斷創新。市政府著力打造禪宗六祖文化、石藝文化、南江文化三大特色文化品牌。多形式多渠道開展對“三大文化”的宣傳,大力推介云浮“三大文化”,通過傳媒的力量讓群眾進一步感受云浮“三大文化”的魅力。2010年“六祖惠能”成功入選“嶺南文化十大名片”;投入600萬元創作了《六祖惠能》音樂劇,該劇被列為全省三大重點扶持舞臺劇目之一,榮獲省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成為建設文化強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一部優秀作品。舉行了《禪之韻》、《石之魂》、《南江情》——云浮“三大文化”文學叢書首發儀式。以三大文化為題材的創作歌曲《六祖壇經》、《兩個南瓜》獲省群眾音樂舞蹈花會金獎。成功拍攝了以六祖惠能為題材的30集大型連續劇《月明三更》并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云城區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石雕)之鄉”稱號,“云浮石藝”被設立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云浮)石文化節,將石文化節升格到國家級藝術盛會,搭建石藝創意產品國際交易平臺,促進了文化產業發展,助推了石材產業轉型升級,爭取到省在我市設立廣東石文化創意產業園,成立了云浮市觀賞石協會。南江文化的代表作《禾樓舞》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中國蘭寨”為代表的南江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初見成效。羅定市、新興縣被評為“全國先進文化縣”,云安縣被授予“廣東省嗩吶文化之鄉”稱號,郁南縣連灘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郁南縣連灘鎮、都城鎮,新興縣天堂鎮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二、云浮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瓶頸
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是應當看到,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相適應,與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總量不足,標準不高,部分鎮、村兩級和社區還不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覆蓋仍未完成,且面臨不少歷史遺留問題;文化活動檔次、規模和水平有待提高,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服務能力不夠強,未能及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產業底子薄、數量少、規模小,文化市場的開放力度有待加大;文化與旅游業結合不夠緊密,直接推動經濟發展作用不夠明顯;文化隊伍中高端人才匱乏等等。
三、欠發達地區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探討
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結合云浮實際,筆者認為,欠發達地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構成要素應包括以下內容: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機制、覆蓋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規模合理的人才隊伍、完善的體制機制保障。圍繞上述標準和要素,重點應抓好以下工作:
(一)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公共文化建設驅動力。一是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切實履行政府在文化領域的公共服務職能,加大財政對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二是以基層為重點,加大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傾斜和扶持,著力解決城鄉文化建設的“剪刀差”問題,確保在我市在2015年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三是拓寬公共文化投入渠道,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積極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制定鼓勵文化投資的政策及其相關細則,大力引導社會資本通過興辦實體,提供設施,直接投資、公私合營、捐贈冠名、贊助承辦等方式進入文化領域,努力形成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機制。實行重大文化項目招標制,定期舉辦“云浮市重大公益文化項目推介會”,建立云浮市重大文化項目和文化產業項目信息公開平臺,及時推介各地重大文化項目,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文化項目。
(二)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和供給能力,強化公共文化建設的服務力。一是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堅持以大眾文化產品為主要生產和服務內容、通俗大眾文化與高雅精品文化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創作、生產和提供各類適合基層群眾生活特點、深受群眾喜愛的公共大眾文化產品,同時通過編印公共文化服務地圖和指南等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能夠方便地掌握公共文化建設情況,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成果,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監督,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改進公共文化服務手段。逐步提高公益性文化單位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現有公共文化設施的主陣地作用。要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的基礎上,逐步把免費開放范圍擴大到鎮村一級公共文化設施等。同時,在原有報刊圖書、廣播影視、戲劇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基礎上,積極運用現代化手段,發展數字報刊、移動數字電視、網絡電臺、QQ、微信、微博等新興傳播載體,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和供給能力。三是關注公共文化服務對象群體。針對公共文化服務對象的具體情況,分類別、多層次提供文化產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外來務工人員等各種特殊群體和困難群體延伸,廣泛利用全市各級文化陣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各類文化服務,使廣大群眾各取所需,各享所愛。
(三)進一步抓好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強化公共文化建設的保障力。一是加強業務培訓。根據形勢發展和任務需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和管理培訓,采取“請上來、走下去”方式,不斷提高各級各類文化人才水平,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二是吸納各類人才。積極吸收各類優秀文化人才充實專職文化隊伍,開辟綠色通道引進文化專才建立文化人才高地,大力發展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鼓勵民間成立各種形式的業余文藝團隊,發現和培養一批熱愛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文化志愿者,構建市、縣、鎮、村四級文化志愿服務網絡體系。
(四)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強化公共文化建設的活力。一是完善評估考核機制。制定云浮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評估考評細則,量化各級財政投入、設施規模、目標任務、服務質量指標,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評估考評,并將評估考評結果納入各級領導干部的年度考評指標,納入各級黨委、政府政績評價體系,將之作為衡量地區發展水平、發展質量和領導干部實績的重要標準。二是完善工作協調機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工作協調機制,進一步強化領導,加強管理,推動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三是完善表彰獎勵機制。設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組織獎和項目獎,定期對工作突出的單位以及先進文化工作者給予表彰獎勵,特別要充分發揮基層黨委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廣大文化工作者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其中,促進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