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涉及到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與社會穩定,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近幾年,頻發的食品質量安全事故引起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的同時也對食品監督檢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食品質量監督檢驗體系,保證食品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放心食品迫在眉睫。
關鍵詞:食品質量,監督檢驗體系,機構,標準
一、食品質量監督檢驗現狀
質量檢驗是保證食品質量的基礎,貫穿了食品加工從原料驗收,過程控制和最終的出廠驗收,同時也是食品質量監管工作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承擔食品監督檢驗工作的質檢機構分屬于農業行政、質量技術監督、衛生行政、食品藥品監督、工商行政以及商檢等職能部門在農產品、生產、餐飲、流通和進出口等領域對各類食品包括一般成分、重金屬及微量元素、農獸藥殘留、真菌毒素、食品添加劑、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質等項目進行檢驗。我國將食品安全檢測作為國家科技發展的重點項目,并將其列為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現階段,除傳統的常規分析方法外,儀器分析方法逐漸成為食品衛生檢驗主要的手段,包括光譜法、色譜法、電化學法等技術,采用了原子吸收、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ICP、氣相色譜、液相色譜、離子色譜,質譜儀等等,這些手段在現代食品監督檢驗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的問題
我國幅員遼闊,由于飲食習慣的地域性差異,而且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供應鏈較長,使食品制造與加工的生產較為復雜,存在風險點多,監管職能部門以及食品監督檢驗環節也多。同時,食品涉及的種類多、范圍廣,其產品的呈現形態有固體、半固體、液體、凝膠等,差異性大,涉及的食品安全及相關標準不計其數,導致規范食品的標準體系也十分繁雜、龐大。這些因素給食品質量監督檢驗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1.食品檢驗機構重復設置,分工存在模糊
2009年6月1日實施的《食品安全法》規定了農業行政、質量技術監督、衛生行政、食品藥品監督、工商行政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再加上商檢這些部門分別在農產品、生產、餐飲、流通和進出口等領域設置食品檢驗機構各自承擔著食品質量監督檢驗的職能,這就造成了多部門分別設置有相似或相同承檢能力的檢驗機構。另外,由于資源不合理的配置及利用,造成了部分檢驗機構的人員和設備不堪重負,有的檢驗機構卻利用率低或閑置不用。不可否認,這些檢驗機構的設立,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們“從農田到餐桌”整個食品供應鏈的安全,但這些部門在食品檢驗分工仍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導致在此項工作中存在漏檢、重復檢驗等現象。
2.檢測體系標準不統一、不完善
我國建立的是以國家標準為主體,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相互補充的食品標準體系。由于食品標準的涉及部門眾多、領域廣泛,種類繁多,標準的制定工作滯后,重審及修訂不夠及時,不論是檢測方法標準或是產品標準、安全標準等都不能夠滿足目前食品種類及檢測工作的需要。另外,標準體系總體水平還不高,部分標準低于國際法典委員會(CAC)標準,檢驗技術,方法標準較落后。地方標準及企業標準制定水平參差不齊,對規范產品指標沒有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在指標限量值上存在寬嚴不一。同時,產品標準,衛生標準、添加使用衛生標準等標準之間以及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評審準則之間存在分類系統不一致,導致現有的食品標準不夠協調統一,標準之間層次不清,存在交叉、重復甚至矛盾和空白。部分產品可依據多個標準,適用指標上存在模糊的問題和部分產品無標準可依,出現諸如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評審準則對產品的檢驗項目要求而標準中沒有限量要求的現象。
3.食品質量檢驗機構基礎建設有待加強
《食品安全法》實施后,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都在建設和發展自己的檢驗機構,而且力求檢驗范圍盡可能覆蓋職責內的所有食品。由于覆蓋面廣,人員又相對緊張,限制了資源的利用率和深層次技術的提高,全而不精成為食品檢驗機構普遍存在現象。目前,儀器分析方法逐漸成為食品衛生檢驗主要的手段,但是這些儀器設備的價格非常昂貴,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要求非常高,儀器在運行過程中對環境的要求很高,基層食品檢驗機構設備落后、檢驗能力薄弱,依靠自身的財力、物力無法做到技術能力的提升。地區的經濟發展決定了當地檢驗機構的技術層次,各地區的檢驗機構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檢驗機構,維持日常運轉都有困難,設備更新、人員培訓都受到極大程度的限制。要想提高技術能力只有依靠專項資金投入,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多數檢驗機構為了謀求發展或彌補經費上的不足,只能開展食品有償委托檢測業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監督檢驗的公正性留下隱患。
4.食品質量檢驗的方法、手段較落后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食品質量檢驗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檢驗方法也越來越細化,而且不同的檢驗方法對檢測結果有著直接影響。因此,我們要根據食品特點來選擇正確檢驗方法,如此才能夠確保食品質量。我國目前在食品質量的檢驗技術水平及研發能力還不能滿足食品質量檢驗的需要,有時明知某種食品中添加了違法物質,但無法利用現有的手段檢測出到底添加了何種成分,使在質量監督執法中沒有充分有利的證據,束手無策。
三、改善食品質量檢驗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整合資源,建設統一食品安全質量監督檢驗休系
2013年3月份出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三定方案,將原來質量技術監督、衛生行政、工商行政部門的食品監管職能劃入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同時,整合原各部門所屬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實驗資源共享,形成統一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技術支撐體系。筆者認為,統一協調,整合各部門的食品檢驗機構,應根據食品產業分布情況,在各地方建立專業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機構,對本地區食品供應鏈中從生產到流通食品所需質量檢驗切入點進行檢測。設立專項食品安全及機構發展經費,檢驗機構只為地方食品質量安全從事監督檢驗工作,而將食品委托檢測服務推向社會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檢驗機構獨立開展食品監督計劃及質量抽檢,檢驗結果既作為職能部門行政執法的技術依據,也可以作用衡量地方食品安全水平的標尺。在監管層面上,要加大對涉及食品質量問題案件的打擊力度和懲罰力度,才能使質量監督檢驗工作的作用落到實處。
2.建立統一的食品分類系統,加強標準制、修訂工作
建立統一的食品分類系統,解決標準之間的交叉、重復及矛盾的問題。加強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提高標準的質量。同時,做好與其他標準及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評審準則的相互銜接。加強食品標準復審、修訂工作,對發布超過五年的標準實行強制復審或修訂。增強標準的獨立性,建議將標準分為基礎標準、產品標準、方法標準和安全與環境保護標準四類,各類標準只在自己范圍內做出技術規定,與其他類標準配合使用即可完成一套完整的標準規范。這樣保持各類標準的獨立性,明確各類標準間的界限,避免出現相同產品有兩個甚至多個產品標準,方法標準間存在矛盾,標準循環引用等問題的出現,有利于標準的協調統一。
3.提高食品質量檢驗的技術水平
各行各業相關的技術都在迅速的發展,也包括食品違法、違規生產技術,食品監督檢驗工作若想有所成效就必須要加強機構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大力發展檢測手段與技術,對技術要不斷創新,保證檢驗的技術水平與時代的發展同步,對國外先進的技術與設備要引進、借鑒,從而不斷提高我國食品質量檢驗的準確性。當有新的食品質量問題發生時,要深入對其研究,并及時改進檢驗手段,填補食品檢驗行業空白,保證食品質量檢驗更具權威性。同時,由于大多數檢驗方法所使用的儀器設備基本都安放專業的實驗室之中,而且對樣品分析、檢測的時間很長,無法對現場收集的樣品進行實時、快速的檢測。市場迫切需要一批操作簡單,檢測快速、準確的設備與技術,與在實驗室的經典檢驗方法配套使用,這樣才能夠滿足現階段市場快速發展的需求。
四、結語
食品安全關乎民生、社會的安定。這就使得我們食品安全檢驗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構建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督檢驗體系這個時期重要的任務。只有食品質量安全了,人們的健康才能有所保證,社會才能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林勇,李金林.淺談我國標準體系[J].江西食品工業,201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朱險峰,王勇.食品質量檢驗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