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后殖民主義語境美國黑人文學嬗變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20世紀20年代,在蘭斯頓·休斯的領導下,美國紐約一個叫哈萊姆的黑人聚集區發起了轟轟烈烈的“新黑人文化運動”,也有人稱之為“黑人文藝復興”或“哈萊姆文藝復興”[2](P193-195)。“新黑人文化運動”掀起了黑人文學發展的序幕,從此開始了黑人文化復興的第一次高潮。

  美國是個多元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國度,在這個文化大熔爐里,鍛造了很多獨樹一幟的文化,“黑人文化”當數其中的典范。本文以歷史的時間發展為主要線索,回歸到當時的社會情境去探討黑人文化在后殖民主義語境下的嬗變歷程,回顧美國黑人文學經歷的三次高潮,把握其完整的發展脈絡。從黑人文學的發展嬗變中可以深刻領會到黑人民族擁有的堅韌意志,可以近距離感受他們對自由的那份狂熱的追求之情。

  一、 后殖民主義的內涵分析

  后殖民主義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是著眼于“殖民時期之后”,宗主國跟殖民地之間的文化話語權力關系,以及與文化帝國主義、種族主義、民族文化、文化身份等新問題有關的一種多元的文化理論。簡單而言,它指的是在結束了西方長期的殖民統治之后,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出現的文化殖民或帝國文化主義狀況,它是對當今世界存在的后殖民社會狀態的一種形象的反映。后殖民主義以顛覆西方文明一直固守的二元對立觀——“黑與白”、“文明與野蠻”、“先進與落后”為主要目的,提倡“文化多樣化”的思想。后殖民主義的突出特征是深刻批判西方人眼中所謂的東方主義及其在帝國主義支撐下盛行的霸權主義。后殖民主義的核心理論主要有法國學者法農提倡的“民族文化”理論,意大利葛蘭西推行的“文化領導權理論”和巴勒斯坦的愛德華·沃第爾·薩義德倡導的“東方主義”理論。這個多元化的理論揭露了社會上存在的以下三種病態現象:

  一是在現代世界的政治權威與社會權威爭奪的斗爭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表象間的不平等以及不均衡力量的相互對比關系;二是反映現代性的意識形態話語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為不同的(常常是弱勢的)國家、種族和民族設定一個霸權主義“規范”;三是披露現代性的“理性化”過程,是如何掩蓋和壓抑其內在的矛盾與沖突的[1](P104)。

  二、后殖民主義對美國黑人文學的影響

  (一)行走在邊緣狀態下,黑人文學努力沖破阻礙

  非洲裔美國黑人是以奴隸者的身份被白種人販賣到美國的。在美國他們沒有社會地位,也不能享受正常公民應有的權利,因而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可以推知:在連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都難以滿足的條件下,黑人們難以有足夠的精力去追求更高一級的生活目標,如被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等。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黑人文學都處于一種壓迫、緩慢發展的狀態,行走在文學的邊緣地段。盡管在奴役的狀態下,黑人奴隸們仍然努力尋求積極的生活態度,為愉悅心情、放松自我,他們在勞動中創造了歌曲,這也便是黑人文學的最初起源。19世紀之后,黑人文學的表現形式逐漸豐富起來,許多黑人文學家拿起筆桿為黑人們積極爭取權益,并且在黑人們社會地位的提高方面做出了很多積極的嘗試。

  該運動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復興黑人的民間文化(一些黑人青年知識分子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民族自信心逐步增強,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藝術創造才能);第二,強烈反對種族歧視(如教育、工作、政治權利上的隔離與排擠);第三,振興黑人文化并積極表現民族自我(以文學作為一個平臺展示自我、展示民族優良傳統文化)。除此之外,這還是一場在保持黑人尊嚴和黑人個性的前提下,加快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文化思想啟蒙運動。蘭斯頓·休斯在他的詩歌中提出了振奮人心的“黑人美”觀點,進一步激發了黑人對自我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艾蘭·洛克在他的作品《新黑人》中熱切贊揚了黑人文學藝術并且提倡要復興一種有意識的、獨樹一幟的民族精神。“新黑人文化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黑人的文學藝術水平,在此涌現出了一批年輕有為的作家小說家和詩人,對促進黑人文化的事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對美國現代黑人詩歌的創作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時,黑人文學作為一種特別的民族文化形式開始展現出它自己的魅力與力量。

  盡管該階段的黑人文化事業得到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當時美國南部一些激進的種族主義分子惡意發動煽動性的言論使得黑人受到了更嚴重的壓迫和奴役,黑人們仍然是被美國白人嚴重鄙視和排擠的,他們得不到應有的政治庇護。因此,在這種狀況下行走在邊緣的黑人文學的發展必定是舉步維艱的,并且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它的發展也必定是要奮力沖破層層阻礙的。

  (二) 在困境中抗爭,爭取平等與獨立

  20世紀30年代后期,“新黑人文化運動”在經濟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因極度缺乏資金的支持最終失去了活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美國國內社會上的種族矛盾依然突出,美國本土對黑人依然有相當嚴重的歧視,具體表現為:黑人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黑人沒有平等的就業權利,一般情況下,黑人只能從事工資低且條件艱苦的工作;黑人不能享受同等級的教育;1954年前,美國很多州都設置有種族隔離的相關法律:黑人不能和白人居住在同一居民區,對于黑人區和白人區政府有明顯的劃分;黑人也不能享受和白人同樣的社會設施,如不能和白人同坐一輛車,甚至連候車室、廁所等地方都實行了種族隔離。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繼“新黑人文化運動”后出現了以理查德·賴特等人的創作為代表的“城市現實主義”又稱為“抗議小說”。當時美國文壇上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新一代黑人文學家,如埃利森、鮑德溫等,這也迎來了黑人文學史上以“反抗”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高潮。他們極力要求反對向一切妥協的“湯姆大叔”那種溫順乖巧的形象,而是積極為樹立“新黑人形象”做出堅持不懈的努力。其中,賴特是一位備受黑人們尊重的著名黑人小說家,他的小說《土生子》被認為是黑人文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該小說講述了一個黑人青年失手殺死了白人雇主的女兒,最后被處以電刑而死亡的故事。深層的壓迫給黑人青年帶去了極度的不安和惶恐,他看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看不到光明也看不到任何希望,最終他發現唯有反抗才是最實在、最直接,也是唯一的出路,最終他出于無奈而失手殺了人。該作品抨擊了當時社會對青年扭曲人格、變態心理形成的巨大影響,無形的精神奴役比體力上的勞動對黑人的精神造成的不良影響更加嚴重,它扼殺了黑人青年的青春,是他們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主要原因,這從某個側面說明了惡劣環境對一個健全人格的傷害。這讓人們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掀起了一股反抗歧視、呼吁平等的熱潮。

  (三)探尋黑人文學的根源,創立獨特的文學藝術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大批黑人漸漸流入城市,在亞非一些國家爭取民權運動勝利的鼓舞下,開始了聲勢浩蕩的黑人民權運動,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反對不公平的對待,不論是暴力的還是非暴力的。各個州的黑人為爭取自身權益開始以實際行動聯合抵制不公平的政策,如針對搭乘公共汽車時的種族隔離制度所開展的運動,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靜坐示威”等運動。在反對乘車不公平待遇的行動中最典型的當屬蒙哥馬利市的羅薩·帕克斯女士。1955年12月1日,羅薩·帕克斯在下班后照常乘坐公共汽車回家,當駕駛員要求她給白人讓座的時候,她拒絕站起來并勇敢地說自己已經受夠了讓出座位,后來她因違反“公共汽車隔離條例”而被警察逮捕。盡管如此,羅薩·帕克斯在《斗爭中的姐妹——民權和黑人權利運動中的美籍非裔婦女》一書中提到自己當時乘車的經歷時指出:她深知自己極有可能被趕下車抑或是被警察粗暴地對待,但是她當時仍然選擇了勇敢地留下,為了給自己爭取應有的權益。

  一個民族想要團結一致,必須要有屬于自己的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縱觀黑人追求獨立自主人權的過程,其實那也是對獨立文化找尋的一個過程。黑人文學理論家霍伊特·富勒指出:“黑人想要團結一致,必須找回整個民族所推崇的文化之根。”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黑人文學的落腳點便從呼吁政治經濟權利轉到了探索人格獨立和族群文化的層面上,力求創立屬于黑人自己的文學藝術模式。被販賣到美洲大陸的黑人一直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回到自己的故鄉——非洲。他們對自由充滿了強烈的渴望,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翱翔,希望獲得精神和肉體上的完全解放。這種思想可以從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創作的《所羅門之歌》中看出。該作品用黑人擅長的民間歌謠來反復演繹古希臘的古老神話,神話中建筑師的兒子伊爾卡斯為了沖出克里特島試著用蠟把鳥的羽毛固定在臂膀上飛翔,后因過度沉醉在飛翔的喜悅中,蠟被太陽的溫度融化了而墜海而亡。而小說中所敘述的是所羅門為了逃離被奴役的生活,帶著自己的小兒子杰克飛回非洲,但在途中杰克卻不幸掉到地面,永遠地留在了美洲土地上的故事[3](P205-207)。飛翔和飛機都暗指了黑人對自由的一種強烈渴求,即使要付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也絕不放棄對自由的追求。

  (四)多元文化共生的抉擇,在融合中走向成熟

  20世紀70年代形成了以“融合”為特征的美國黑人文學的第三次高潮。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文化多元化、族群多樣化的特性沖擊著人們的思想,美國社會一直推崇的“統一的價值體系”也受到了劇烈的沖擊。美國白人開始慢慢改變以往對黑人刻板的看法,漸漸接受并且認可黑人。如在全國廣為流傳的黑人街舞,備受人們追捧的歌唱巨星邁克爾·杰克遜、有“飛人”稱號的籃球明星喬丹等。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黑人文學和美國多元化的文化氛圍也融洽地結合在一起,逐步走向成熟階段。黑人女詩人達夫用她的詩作——《托馬斯與比拉》見證了對黑人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一系列事件:如從南方到北方的大遷徙,兩次世界大戰,20世紀60年代展開的黑人民權運動等。她的詩作既能夠真實表現美國黑人的生活現狀又能夠將黑人的思想活動形象地傳達出來。此外,黑人著名作家艾麗絲·沃克在她的小說《紫色》中講述了一個女性黑人的故事,主人公西麗婭在身心經歷了重重磨難之后依然堅持保存自己的尊嚴,保持著自己的個性,不向現實妥協。該作品通過刻畫人心的黑暗面,旨在提醒黑人們作為同胞一定要相互理解、信任并且緊緊團結在一起。該時期還孕育了許多優秀的文學家,如女作家安吉羅、劇作家威爾遜等[4](P51-59)。

  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初的Hip-Hop現在已經作為一種流行趨勢席卷全球而來。Hip-Hop的前身是Rap和少部分的R&B,翻譯成中文為“嘻哈”。 早期的Hip-Hop主要含有四大元素,分別為DJ(打碟)、MC(饒舌/說唱)、Graffiti(涂鴉)以及B-Boying(街舞中的一種)。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和滲透,Hip-Hop又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Beatbox和一些其他形式的舞蹈,其中的Hip-Hop dance就是當今流行的一種街舞類型。Hip-Hop dance起源于以黑人和墨西哥人為主的舞者自編的即興舞蹈動作,曾經被稱為“窮人的娛樂”。除此之外,當今頗受年輕人歡迎的涂鴉也是Hip-Hop文化的一種延伸。

  三、結語

  從某種程度上說,非洲裔美國黑人的文學,是一種帶有反抗性色彩的文學。反對白人對他們的排擠、奴役,對面命運的不公平,這個民族的人民從來就不曾低頭和屈服,他們始終團結一致通過各種方式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相反,巨大的壓力激發了他們多種潛藏的才能,其中,文學作為表達他們思想的一種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被他們運用到了極致。無論是口口相傳保留下來的黑人傳統文學還是以書本的形式記錄下來的黑人文學作品,都突顯著黑人身上具有的堅韌不屈的品格以及對自由的強烈渴望。

  雖然黑人遠離故鄉,但是他們身上流淌著黑人的熱血,他們的民族意識在一次次文化復興運動大潮中被不斷激發、不斷喚醒。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下探尋自己的民族之根,他們用詩歌贊美黑人,用小說諷刺現狀,用散文表達黑人對自由追求的滿滿情懷。這是一個聰穎的民族,他們懂得用文字抨擊鄙視;這又是一個寬容的民族,他們以文明的方式對抗不文明和不平等的現實,以獲得心靈的安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荣县| 洛川县| 达孜县| 伊通| 石棉县| 中超| 得荣县| 奉节县| 衡水市| 鹤山市| 普陀区| 锦州市| 湘西| 当阳市| 乌拉特后旗| 石城县| 商都县| 安溪县| 弥勒县| 彩票| 镇巴县| 道真| 麦盖提县| 赤峰市| 平罗县| 宿迁市| 乐都县| 灵石县| 安塞县| 沁阳市| 岳西县| 莱芜市| 河北省| 三都| 丹东市| 南平市| 衡山县| 藁城市| 富源县| 马龙县| 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