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社會民主主義劇烈地向兩極分化,作為社會改良主義的社會民主主義在第二國際中占據了統治地位。在法國,米勒蘭認為社會主義的實現無須通過暴力革命,只要依靠普選制和全民投票就可以奪取政權;在英國,費邊社則反對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鼓吹階級合作和社會和平,主張用換緩進的方法和點滴的改良,來實現社會主義;在德國,伯恩斯坦則全面系統的提出了修正主義理論,其否定以生產資料為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代替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鼓吹“和平長入”社會主義成為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民主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區別
一、民主社會主義的產生
民主社會主義是由20世紀社會民主主義逐步演變而來的。在1848—1849年歐洲革命時期的法國,一個以賴得律·洛蘭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民主共和黨與另外一個以路易·勃朗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黨合并,建立了社會民主黨。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社會民主黨”命名的政黨。它主張在法國建立共和國,實行民主和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改革,其實質是一種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在這個時期,他們也自稱是社會主義者或社會民主黨人。為此,馬克思一方面揭露他們的階級實質和目的,指出:“民主主義的小資產者根本不愿為革命無產者的利益而變革整個社會,他們所要求的社會制度的改變,是想使現存社會盡可能讓他們感到滿意和舒服”,“他們希望用可以小恩小惠來收買工人,用暫時改善工人生活條件的方法來挫折工人的革命力量”[1]。另一方面馬克思又著重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指出:“社會民主主義”者的無產階級的革命任務是“要不間斷地進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產階級都消滅掉,直到無產階級奪得國家政權……問題不在于改變私有制,而在于消滅私有制,不在于掩蓋階級矛盾,而在于消滅階級,不在于改良現存社會,而在于建立新社會” [1]。馬克思當時雖然都用“社會民主主義”概念,但是含義是不同的:前者是指小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后者則是指無產階級的科學社會主義。可見,黨“社會民主主義”的概念一出現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國際工人運動的時候,就有其相互對立的不同含義,科學社會主義和社會改良主義并存,彼此在斗爭中沿著迥然不同的道路向前發展。
二、民主社會主義的發展
(一)二戰前民主社會主義的傳播與發展
19世紀60年代,德國獨立工人運動發展起來,并組織了工人政黨。1869年8月,在愛森納赫城由威廉李卜克內西在論述黨的政治立場時曾經指出:“民主社會主義深信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認為“沒有民主的社會主義是異想的社會主義,正如沒有社會主義的民主是虛假的民主一樣”[2]。當時,不僅講了民主與社會主義的關系,而且揭露了不實行社會主義的民主的虛偽性。
19世紀七八十年代,“社會民主主義”成為時髦的政治術語。當時各國所建立的工人政黨中,不問其指導思想和綱領如何,大多數取名為社會民主黨或社會民主工黨,其成員則自稱為社會民主主義者。鑒于此,馬克思恩格斯不再自稱為社會民主主義者,而成為共產主義者。后來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在國際工人運動中和工人政黨中,馬克思主義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到19世紀90年代,一批在歐美各國建立起來的社會民主主義黨逐漸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把社會民主主義理解為科學社會主義。正如列寧所說,當時的工人政黨“實際上也是拿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綱領和策略的基礎的”[3]。
(二)二戰后(至今)民主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1951年6月30日,世界各國社會民主黨人在德國法蘭克福,召開了國際社會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大會上,他們公開把自己的名稱定為“民主社會主義”,并闡述了自己的一套理論。這次大會標志著民主社會主義在世界的形成。
1959年11月13—15日,德國社會民主黨又在格的斯堡通過了《德國社會民主黨基本綱領》,即《格的斯堡綱領》,宣稱“社會主義是一項持久的任務,即爭取、捍衛自由和公正,而且它本身在自由和公正中經受檢驗。”同時指出民主社會主義是“在歐洲根植于基督教倫理學、人道主義和古典哲學”,奉行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民主黨轉而追求倫理社會主義,致力于建立社會福利國家,逐漸放棄了實現生產資料社會化的目標。同時,為了凸顯社會主義的“民主”,社會民主黨人將其思想體系的名稱由“社會主義”改為“民主社會主義”,以此區別于當時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無產階級專政。在以后的二十年中,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在西歐國家普遍上臺執政。民主社會主義進入了所謂的“黃金時代”。
20世紀70年刊發生的經濟危機,給福利制度國家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隨著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私有化和放任的市場為核心的新自由主義替代了民主社會主義,但其對全球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束手無策。此時,民主社會主義為了適應全球化時代帶來的挑戰,做出了理論、策略和政策方面的修正。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布萊爾在1994年當選英國工黨領袖后提出的“第三條道路”。它一經推出,便由于其實用主義而得到選民的響應,使民主主義政黨憑此取得了歐洲政壇的優勢地位。這樣,“第三條道路”便成為當今多數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的施政綱領。
在政治上,“第三條道路”突破了長期以來政黨和階級政治在西方政壇一統天下的局面,明確以“中左”身份標明自己的政治立場;在經濟上,“第三條道路”超越了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義關于“計劃與市場”、“公有與私有”問題上的爭論,主張建立一種新的混合經濟;在社會福利上,“第三條道路”要徹底改革福利國家,變“消極的福利制度為積極的福利制度”,力圖建立一個“社會投資國家”,以便有效地消除舊福利制度存在的負面作用。在這一時期,社會民主黨人在意識形態上進一步放棄了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目標追求,為了與蘇聯東歐的“現實社會主義劃清界限”,他們又把其思想體系的名稱重新改成了“社會民主主義”,一再表明它并不是一種“社會主義”,而是一種“民主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