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新建安吉博物館的選址,位于安吉縣城中心的主題公園——昌碩公園北端。地塊東臨天目中路,北靠規劃中的文化廣場,西接第鋪港,東南角為吳昌碩紀念館。規劃將在基地西北角架設人行橋跨過遞鋪港。
一、整合環境秩序
博物館基地位于昌碩公園北端,東南角為吳昌碩紀念館。基地比西側的遞鋪港河堤低約2米,觀眾需從河堤下坡2米后到達老館入口,因此入口空間相對閉塞且未利用到水體景觀。老館北側的城市道路較窄,公園圍墻更強化了道路的狹窄和封閉,導致公園和城市沒有視覺上的滲透,弱化了公園對城市生活的貢獻。基地東南角的吳昌碩紀念館處于公園較為中心的位置,周圍水體、植被較為豐富,環境優美。但由于紀念館和博物館的內部功能和開窗形式的限制,兩館成了封閉空間中的封閉實體。如何梳理整合基地不利的環境秩序,將博物館入口與城市無縫銜接;如何將公園、遞鋪港的景觀引入到博物館和城市生活中;如何使博物館具備一個開放的“城市客廳”形象成為方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圖1)。本方案提出如下解決方法:
1)博物館觀眾主入口設在基地西北角,這里緊臨遞鋪港、文化廣場,有利于形成具有文化氛圍的入口廣場空間。入口廣場將比城市河堤高2米,河堤比城市道路高2米,因此,入口廣場比城市道路高4米,令該入口廣場擁有寬廣的視野和景觀。
2)博物館后退北側城市支路15米,在北側形成較寬闊的步行廣場,消除道路壓抑逼仄的感覺;東側二層布置諸樂三研究院,底層架空,將公園景觀引入城市空間。
3)將博物館、諸樂三研究院和吳昌碩紀念館整合成一整體,形成“L”形建筑,向公園、遞鋪港敞開,最大限度的將環境資源引入建筑。同時建筑沿公園、城市形成多個灰空間、室外展廊、挑臺、大廳等通透空間,強化建筑的開放性形象。
二、理順內部流線
博物館主入口廣場設在西北角,步行觀眾可沿北側疊水景觀廣場向西拾級而上,到達入口廣場,轉而進入博物館二層大廳。廣場下的空間自然形成車庫,駕車觀眾停車后沿專用樓梯間到達入口廣場。
展覽空間按樓層分為二層的臨時陳列及專題陳列、地域文化陳列和三層的基本陳列三部分。觀眾由西側進入入口門廳后,向南經過狹長的進廳,來到面積近500平方米的大廳,大廳西、南面為整面玻璃幕墻,將遞鋪港及昌碩公園的景色納入建筑中。大廳往東為長條形序廳,連接了臨時展廳及專題展廳。序廳以南為開放式設計的地域文化展廳,該展廳與大廳均為大空間,能相互滲透,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可作為慶典活動以及放置大型展品的場所。序廳兩端為垂直交通,將觀眾送至三樓參觀基本展廳。
方案不僅考慮了博物館作為獨立體的參觀流線,還考慮到將諸樂三研究院和吳昌碩紀念館作為一個整體的參觀流線(圖2):觀眾進入大廳參觀完二層展廳后,由西側樓梯上到三層,參觀結束后由東側樓梯回到二層,向南進入諸樂三研究院,由南端樓梯進入吳昌碩紀念館,出來后通過公園景觀步道回到博物館一層。一層是提供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等多方面體驗的文化體驗中心,強調博物館旅游的體驗性和參與性。這樣的流線設計使博物館與其余兩館可分可合,具備一定的靈活性。
博物館貨物流線:藏品由位于一層的入口到達藏品庫區,一層安排待整理庫房,二層為珍品庫房,三層為基本庫房,藏品通過二層及三層進入展覽區域,保證展品的直達性、安全性。
辦公流線:業務科研和行政辦公的員工與貴賓由博物館南側進入,形成區內獨立的交通體系,避免與對外參觀流線的交叉干擾。
三、推敲尺度形態
方案充分考慮了建筑和城市道路、昌碩公園、吳昌碩紀念館、遞鋪港的關系,將博物館展覽空間沿北面布置,諸樂三研究院沿東面布置,使建筑面向寬闊的河道、北面文化廣場及東面城市干道的界面展現出博物館特有的形象。
西、南側則向公園和遞鋪港打開,讓兩者優美的環境互相滲透,為博物館借景。方案盡量將面向公園的建筑體量削弱,通過內庭、外院、室外展廳、展廊的布置,將大空間化整為零,與公園、吳昌碩紀念館的尺度相協調。地域文化展廳分成三個體量向東北向錯開,不僅將大的空間破成小空間,在狹小的用地內避開了吳昌碩紀念館,也形成了豐富的內部空間。底層臨水架空的處理將水體引入建筑內部的同時,也減弱了地域文化展廳的體量感,突出了江南水鄉建筑空靈、通透的特質(圖3)。
四、塑造地域特色
歷史上湖州、安吉一帶曾出現過眾多藝術大師,如顏真卿、趙孟頫、吳昌碩、諸樂三等,文化底蘊深厚。筆者曾在湖州博物館參觀過“歸去來兮——趙孟頫珍品回家展”展覽,現場人頭攢動,觀眾或點評、或臨摹,氣氛十分熱烈,讓人深切的體會到當地濃厚的文化傳統。
因此,方案力圖充分挖掘安吉縣的文化底蘊,將中國畫的精神融入建筑。中國畫以墨、紙、水三種元素創造了黑、白和灰,以極少創造了極多的文化內涵(圖4)。方案在外墻材料的運用上,選用黑、白、灰三種不同明度和色彩的材料,意在表現中國畫寫意的精髓。展覽空間外部材料選用產自浙江南部的青石板,此石材古代被用作硯石,表面細膩光滑,色澤顯深沉的暗綠,雨后青石浸潤后色澤變深變亮,帶來不同的觀感。諸樂三研究院外墻選用白色涂料,以留白長卷的姿態暗示諸樂三的畫家身份,并給城市帶來清爽透徹的感受(圖5)。其余的墻體選用灰色花崗巖。方案還將安吉人民熟知的趙孟頫、吳昌碩等藝術大師的作品通過絲網印刷、雕刻等手段融入到建筑和環境空間中,以更具象的手法展示當地的文化傳統。
“古硯微凹聚墨多”,展覽空間的造型,構思來自吳昌碩的一款硯臺(圖6)。其造型簡潔,屋頂的造型由四周向中央坡下,形成類似“硯池”的空間,坡底局部設計采光天窗,并做內排水處理,墻面局部設計成不規則狀凹槽,深色的陰影恰似沿著硯壁流下的墨痕(圖7)。這樣的造型比傳統“女兒墻”式的處理更為整體,也能有更深層的文化涵義。
五、運用適宜技術
節能減排越來越成為衡量建筑優良與否的標準。方案采用了“適宜”的節能技術,既能有效的降低能耗、增加使用的舒適度,又能避免為了節能而盲目的選擇昂貴的材料和設備。實際上,某些材料和設備在制造和運輸過程中同樣要消耗數量巨大的能源。方案采用的“適宜”節能技術如下:
展覽、大堂等公共空間及辦公空間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風,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況下調節室內溫度,帶走潮濕氣體,補充新風達到人體熱舒適的要求。
通過對不同朝向氣象條件的分析,建筑只在大廳位置少量運用玻璃幕墻,屋頂天窗部分設竹百葉遮陽,將夏季大部分輻射熱量擋在室外,達到節能的目的。
相對厚重的立面設計及展覽空間雙墻設計,在防衛策略的基礎上,利用“煙囪效應”使間層空氣流動,保持室內溫度和濕度的穩定性。
地域與文化展廳南側外墻為雙層半透明聚碳酸脂材料,中間種植竹子。在展廳可以透過這種半透明的材料看到竹影搖曳,仿佛一副中國畫的竹影長卷(圖8)。而在外部,外層聚碳酸脂板及竹子在夏天可以反射、吸收大部分的熱能,并通過空氣流動帶走熱空氣。在冬天竹葉落去,可以盡可能的吸收太陽能。
盡量選用當地材料,減少材料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如浙江南部生產的青石板和花崗巖。利用安吉盛產竹子的優勢,將這種“速生、經濟、耐用、可持續”的生態材料運用到建筑中。以竹代木,大量運用竹制的板材、百葉、幕簾、門窗等。
結語
很多所謂的地域主義建筑尚未擺脫簡單運用地方符號、制造假古董拼湊到建筑上的做法。在全球化浪潮愈來愈洶涌的現代背景下,如何將地域特色的文化內涵融入到建筑中,對建筑創作的意義重大。中國建筑師應該積極地挖掘和弘揚地域文化特色,并以此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