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與城市的文化
1. 1文化的類型
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地理位置、山特定的人群創造出來的,這二個“特定的”要素則決定了文化資源的不可復制性。一般說來,文化可以區分為有形的和無形的兩種,在這里,我們將其總結為,一種是物質形態的文化,例如村落、廟堂、建筑、飲食、傳統加上、禮儀活動以及與文化相關的歷史文獻等另一種是念識形態的文化,例如I日_代相傳的家庭生活、神話、傳說、民俗、信仰、價值觀等等。
城市的文化,當然也遵循這種從本的文化類別。在物質形態的城市文化中,更多地表現為城市的一種物化環境,一種具有強烈的地力特征的整體空間形態、總體布局、建筑形態等;而在念識形態的文化領域,則更多地表現為城市的一種“環境氛圍”,即牽系于這種物化文化之間的一種內在聯系,具體的可以表現為居民世代生存的社會網絡、價值取向、社會風格和歷史傳統等等。
1. 2文化復雜性和城市多樣性
城市作為一種聚落形式,集聚著大量的人口。城市中個人的興趣、能力、需求等千差萬別,并且在城市生活日的驅使下,個人與群體之間相互適應,形成了復雜的城市功能以及多樣化的城市空間。這種城市環境的復雜性顯小了文化的復雜性,文化的復雜性則是“城市多樣性”在文化領域的具體表現。簡·雅柯布提出“多樣性是大城市的天性(diversity is nature to big cities)",喚起了對復雜多樣的城市生活的熱愛。“城市多樣性”的思想在城市更新中日益受到重視。
“多樣性”作為一種系統觀,認為,具有多樣性的系統是穩定的,而趨于單一的系統則是失衡的,抗干擾能力比較弱。因此,城市的穩定成長必須高度重視對文化多樣性的傳承與塑造。
1. 3文化與歷史文化名城、歷史風貌區
歷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念義的城市,其現狀格局和風貌應保留著歷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街區。歷史風貌區是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較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特色的街區、建筑群、古鎮、村落等。歷史風貌區作為城市內部特殊而又鮮明的地域單元,在文化上對城市也有著獨特的闡釋與理解的視角,是城市延續了兒千年下來的歷史解說和文化積淀,同時,也往往是城市的老城區所在。新時期城市的發展和形態演變使老城區又常常逐漸成為城市發展脈絡上的死穴,但同時是城市傳統文化特征保存最完整的地區。因此,要讓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風貌區繼續保持自身的活力,就必須保持其獨特的文化多樣性,在城市更新中重視文化因素的延續。
2現行的舊城改造方式對文化造成的危害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成片的老城區被更新,整個中國儼然是個大工地,到處塔架林立、機聲隆隆。城市的面貌可稱得上日新月異,舊貌換新顏,并且這種勢頭還在不斷升溫。這種大規模的、快速的城市更新和建設往往給城市尤其是城市的文化體系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和遺憾。正像《北京憲章》所指出的那樣,20世紀是一個“大發展”和“大破壞”的時代,人類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破壞已經危及自身的生存,“建設性破壞”始料未及,屢見不鮮。“現在的歷史名城保護工作已經到了唱國歌的時候。”
2. 1大規模改造在歷史保護區的局限
我國城市歷史文化悠久,“歷史文化名城”與“歷史文化保護區”是我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北京為例,1992年初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市總體規劃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將北京的歷史文化特性視為該城市的四大基本特征之一,同時還在62平方公里的內城區范圍內劃定了25片歷史保護區,并做出了相應的高度控制規劃。
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多數老城區的中心地位仍在加強,并成為房地產開發的焦點。城市越大,這個問題越突出。城市在財政和資金上的短缺造成城市改造受控于房地產市場的局面,而房地產市場在利益的驅動下,絕大部分集中在容積率高、區位優勢明顯的地段,同時居高不下的房地產價格使得房地產開發多瞄準商業性強、回報率高的潛在市場,這就使城市改造出現了以大規模商業性開發為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