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美術教育研究雜志能發職稱論文嗎
《美術教育研究》雜志能發表職稱論文。同時雜志為美術、教育、研究工作者及美術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并且以文化交流、美術教育、學術研究為主旨,倡導科學、自然、人文相結合的省級雜志。現在雜志所設置的欄目有藝術菁英 園林與建筑 影視傳媒 人文研究 視覺設計 碩博論壇 美術時空 美術時空 藝術前沿 名家言論 收藏鑒賞 學術動向 音樂舞蹈 理論研究 考古與發現 旅游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攝影天地 戲劇藝術 教學心得等等。
我們也都知道一般的來說美術專業一級美術師須具有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生活積累,掌握國內外美術創作的發展動態;有很深的藝術造詣和精湛的創作技巧,形成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獨立創作相當數量、高質量的美術作品,在國家級報刊發表或出版個人美術作品專集,其中部分作品入選國家級美術作品展覽并獲獎,且產生廣泛深入的社會影響,在繼承、發展和創新藝術傳統及創作技巧方面業績顯著;能對自己的藝術成果進行系統的理論論述,并公開發表本專業高水平的論文或出版著作;具有培養專業人才和指導下一級專業人員的能力,在國內美術界有較高的知名度。
美術教育研究雜志近期論文投稿范例:宋代牛題材畫研究
早先,牛就以雕刻的形式出現在原始巖畫中,其視覺特征趨于平面化,具有強烈的整體感,同時其承載著實物的功能,滿足人類的生存需求。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鐵制工具的發明,《山海經》中曰:“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1隨著自然環境的改變,中華民族從原始狩獵文明過渡到農耕文明,牛以體格龐大、天性仁慈、勤勞奉獻的精神品質助益農耕,與農業發生了密切聯系。民俗中“鞭春牛”預告春耕來臨。《詩經·王風·君子于役》中有云:“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是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寫照。視覺藝術中,牛不僅以抽象的紋飾出現在青銅器皿上,更多地以繪畫的形式出現在畫像石、畫像磚和墓室壁畫中,秦漢、魏晉南北朝尤甚,再現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包括牛車出行、牛架犁耕種、放牧等內容。牛造型憨厚圓肥,線條流暢,賦色大膽鮮明,富有浪漫主義情懷,眾多關于牛的畫作突出表現了人駕馭牛進行耕種或牛充當交通工具的瞬間性情節。至唐代,出現了韓滉、戴嵩、戴嶧等畫牛名家,在大一統的政治前提下,經濟的繁榮、自由開放的文化思潮,使牛的價值被重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