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月刊)1985年創刊,為中華醫學會主辦的神經外科專業學術期刊,以廣大神經外科醫師為主要讀者對象,報道神經外科領域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臨床診療經驗,以及對神經外科臨床有指導作用,且與神經外科臨床密切結合的基礎理論研究。
急性重型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常見損傷,其發生率在30%~50%[1]。本科2006年1月—2008年6月共收治額葉腦挫傷伴精神癥狀患者106例,經及時診治及我科護士的精心護理,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06例患者中男84例,女22例,年齡15~75歲,入院時GCS評分3~8分,其中原發性腦干損傷18例,多發性腦挫傷39例,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36例,腦挫裂傷合并其他部位損傷13例。本組患者有42例開顱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術,31例去骨瓣減壓術,其余患者根據病情行保守 治療 ,包括脫水、止血、預防感染、營養腦神經藥物等。其中氣管切開28例。結果106例患者中痊愈97例,死亡9例。
2 護理
2.1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要嚴密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變化。意識是判斷患者病情輕重及腦功能狀態的可靠指標之一,瞳孔是判斷顱腦損傷后病情變化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患者處于昏迷狀態,腦疝是病情 發展 最危險的階段,出現兩慢一高即:脈搏慢而洪大,呼吸慢而深,血壓升高的表現,多提示顱內壓升高。一側瞳孔進行性散大,對光反射消失,說明已形成腦疝,對手術來說已為時較晚。所以要求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對病情要有預見性,15~30min觀察一次意識瞳孔生命體征,并及時記錄,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及時遵醫囑對癥處理。
2.2 保持呼吸道通暢 呼吸通暢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搶救的關鍵。由于嘔吐,口鼻腔分泌物,無法吸痰,舌根后墜等均是造成呼吸不通暢的原因,易加重腦水腫導致惡性循環。因此必須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口鼻腔的嘔吐物、分泌物,解除舌根后墜。對深昏迷或昏迷時間較長,呼吸道不暢以及痰液粘稠不易吸出的患者應及時行氣管切開。氣管切開后應做好以下護理:(1)氣管切開48h內要注意呼吸情況及氣管切口有無出血滲血,有無皮下氣腫及皮下血腫,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2)保持氣管套管通暢,采用一次性硅膠氣管套管,每日更換氣管切開敷料2次,敷料被痰液或血液滲濕時及時更換,防止切口感染,套管口覆蓋雙層用生理鹽水滲濕的紗布,以保持吸入的空氣有一定的濕度,并防止灰塵及異物吸入。(3)隨時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吸痰時操作應輕柔,每次吸痰不超過15s,連續吸痰不超過3min,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以防交叉感染,并準確記錄痰的顏色、性質和量,吸痰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4)每日霧化吸入2~4次,定時予氣管內滴入濕化液。(5)病室要清潔、安靜、舒適,定時開窗和空氣消毒,室內溫度控制在20℃~25℃,相對濕度在60%~70%。
2.3 頭部引流管的護理 有頭部引流管的患者回病房后應首先了解引流管的放置部位,引流目的及注意事項。保持引流通暢,引流管不可牽拉、扭曲、受壓,并記錄引流液的性質和量?;颊咄獬鲎鰴z查時應夾閉引流管,以防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性感染。對煩躁的患者要予約束帶適當約束(禁止強行約束,避免顱內壓增高),以防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
2.4 飲食護理 在傷后2~3天可遵醫囑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保證營養,促進損傷的修復。必要時予鼻飼流質,鼻飼者一般每次注入流質200~300ml,2~4h 1次,鼻飼食物的溫度為38℃~40℃,灌注速度不宜過快,以免造成食管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注食時應抬高床頭30°,注食前后分別予30ml溫開水沖洗鼻飼管,注意每次喂食前應抽出少許胃液,無異常時方能注食,若出現咖啡色樣液,則暫停進食,及時報告醫師;若抽出物為未消化食物,則應根據抽出量來調整鼻飼量及間隔時間。
2.5 口腔護理 每日用生理鹽水或龍掌口含液棉球口腔護理2次,口腔護理時要注意觀察口腔黏膜是否完整,舌苔情況以及有無口臭。
2.6 預防泌尿系感染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排尿功能障礙,表現為尿潴溜和尿失禁,應留置導尿管。長期留置導尿管易發生泌尿系感染,應每日用0.05%碘伏會陰消毒2次,每周更換導尿管一次,必要時每日行膀胱沖洗2次,盡量縮短留置導尿管的時間。
2.7 皮膚護理 給予氣墊床使用,每2h翻身1次,每日擦浴1次。大小便失禁或汗多的患者,要及時更換浸濕衣被,保持床單位干燥、整潔。用約束帶的患者要注意:約束帶松緊應適宜,以防勒傷皮膚,并班班交接,記錄皮膚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