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我們也都知道眼睛是我們重要的器官之一,對于現在白內障和青光眼的治療都有什么好的措施制度呢?本文是一篇臨床論文。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是常見的致盲眼病之一,也是眼科疾病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致盲率較高。隨著醫療器械的手術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特別是人工晶體的廣泛應用,使得聯合手術被研究出來,具有手術時間短、受損程度低以及切口小的優點。該研究則主要應用該方法對40例青光眼白內障患者進行治療,多數均獲得較好的恢復,且沒有出現并發癥,炎性反應輕。但是仍然有少數效果不大明顯,通過分析后發現主要是由于患者眼底視神經萎縮情況較嚴重,因此患者若發現自身患有該病應及時治療,避免耽誤治療時機。
摘要:目的探討鞏膜瓣下隧道式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聯合小梁切除術(以下簡稱聯合手術)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該院40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隨機分隊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手術治療,觀察組采取聯合手術治療。觀察患者視力、眼壓及前房角變化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視力(0.5±0.3),眼壓(17.2±5.O)及前房角(3.8±1.3);對照組患者術后視力(0.08±0.04),眼壓(38.5±12.0),前房角(1.9±0.9);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青光眼白內障聯合手術治療青光眼白內障患者,術后患者視力顯著提高,眼壓和前房角明顯改善,是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青光眼,聯合手術,臨床治療,臨床論文范例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老年患者的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科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對于該種眼科疾病,采用科學有效的手術治療,對提高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效果、降低眼壓等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青光眼和白內障均為常見的致盲眼病,青光眼手術及抗青光眼藥物均可加速白內障發展,而白內障膨脹會繼發或加重青光眼,眼壓增高,最終導致視神經受損。目前,治療這類眼科疾病的主要手段就是采用聯合手術治療,不僅能夠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還能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同時也能減少單純青光眼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針對這種情況,隨機選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間該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4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分別采用常規手術和聯合手術治療,比較兩組各項指標變化情況,現報告如下。
臨床論文:《眼科新進展》,《眼科新進展》(月刊)創刊于1980年,是新鄉醫學院主辦的眼科學高級學術刊物,2000年和2001年先后入選美國《化學文摘》和俄羅斯《文摘雜志》(均為國際公認的六大檢索系統之一),2002年入選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醫學(眼科學)核心期刊(詳見:《醫學核心期刊指南》,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年入選中國中文核心期刊,并被評為河南省二十佳期刊。
一、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58~84歲,平均年齡(64.3±12.1)歲。術前對40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進行常規檢查、眼壓檢測和前房角檢查等。術前眼壓測定平均值為(38.5±12.O)mmHg,瞳孔<3 mm有12例,3~5 mm有18例,>5 mm有10例,所有患者均確診為青光眼合并白內障。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手術治療,手術方法為單純小梁切除術式,行球周及表面麻醉,充分壓迫降低眼壓。于10:00~2:00鐘方向作以穹窿為基底的結膜瓣,12:00鐘方向作以角鞏膜緣為基底的4 mm×4 mm鞏膜瓣,在深層鞏膜作2 mm×1 mm小梁組織切除,并于相應處行鞏膜根切,復位鞏膜瓣,用絲線間斷縫合,球結膜下注射一定劑量地塞米松和慶大霉素。
觀察組給予聯合手術治療,具體手術方法如下:0.5%奧布卡因表面麻醉3次,2%利多卡因球周麻醉,間斷壓迫法進一步降低眼壓,做10點-1點以穹窿為基底的結膜瓣,術眼暴露充分者不需行上直肌同定縫線,術區鞏膜面充分燒灼止血,以12點為中心做以角膜緣為基底的3 mm x4 mm×6 mm l/2鞏膜厚度的梯形鞏膜瓣,自鞏膜瓣下用隧道刀向前分離至角膜緣內2 mm,于左側透明角膜以穿刺刀作一側切口,緩慢放出部分房水,穿刺刀隧道內白透明角膜穿刺人前房,前房內注入黏彈劑,連續環形撒囊,直徑5~7 mm,將鞏膜隧道內切口向兩側擴大至5~6 mm,水分離、松動品狀體核,使其浮起出囊袋入前房,在品狀體下部再次注入黏彈劑,使核遠離后囊,用圈匙娩出品狀體核,若核較大較硬時,先用圈匙將核部分托至隧道內,用圈匙和有齒鑷在隧道內夾碎其四分之一,用黏彈劑將核剩余部分推人前房,旋轉至適當位置用圈匙娩出,注吸凈皮質,自左側角膜側切口注吸12點皮質,在黏彈劑保護下植入合適的人工晶狀于囊袋內,并將2襻調至水平位,卡米可林縮瞳,鞏膜瓣下切除1.5~2.5 mm小梁組織,相應處作虹膜周邊切除,恢復虹膜,注吸出殘留皮質及黏彈劑,10%尼龍線梯形鞏膜瓣遠端縫合2針,恢復前房及眼壓,檢查切口閉合情況,以干棉簽緩慢浸濕為宜,8/0可吸收縫線結膜縫合2針,使結膜瓣略遮蓋角膜緣。
1.3 觀察指標
經手術治療后,分別觀察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術前、術后視力、眼壓及前房角的變化情況。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用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前者行X?檢驗,后者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常規手術治療和聯合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視力、眼壓及前房角的變化情況,現結果如表1。
從上表中可知,對照組患者的視力為(0.08±0.04),眼壓(38.5±12.0) mmHg,前房角(1.9±0.9)mm;觀察組視力為(0.5±0.3),眼壓(17.2±5.O)mmHg,術后前房角f3.8±1.3)mm;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聯合手術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疾病的臨床療效較常規手術治療更加顯著。
三、討論
南此可知,在手術中一定要結合患者自身具體情況采取手術措施,例如對于能夠較好控制眼壓且其房角開放角度較大的患者則可考慮采用單純白內障摘除術,但是對于難以控制眼壓的患者則在確診之后要及時行聯合手術。
在該研究中,對40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的臨床手術治療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分別采取常規手術和聯合手術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視力、眼壓及前房角測量值依次為(0.5±0.3)、(17.2±5.O)mmHg、(3.8±1.3)mm,對照組的視力、眼壓及前房角測量值則分別為(0.08±0.04)、(38.5±12.O)mmHg、(1.9±0.9)mm。對比可知,觀察組患者的視力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的眼壓及前房角測量值較對照組均有明顯降低,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視力得到顯著提高,眼壓減弱,前房角深度提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治療結果與張林昌、楊勇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患者效果均較好。但是姚克、何蓮等人也指出,雖然應用聯合手術效果較好,但是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并發癥,主要包括淺前房和角膜出現水腫現象以及瞳孔區滲出膜。該組中并未針對并發癥加以研究,在后期工作中需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增設觀察對比指標,以便更深入地探討手術療法在青光眼白內障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
為了避免上述并發癥,在手術過程中則要進行控制前房的深度,同時選用的黏彈劑一定要性能良好,此外在手術后還需要患處局部予以激素、營養治療等措施。由此表明,采用聯合手術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疾病具有十分顯著的臨床療效,患者眼部功能得到明顯好轉,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