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目前有關新生兒中神經科上的治療方式有什么新技巧呢?應該如何來加強這方面的管理呢?本文是一篇臨床醫學論文。我們也知道新生兒腦損傷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發病率較高,患兒發病后臨床癥狀顯著,如果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治療將會引起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新生兒窒息等,影響患兒正常生活和工。根據相關數據結果顯示:我國因為腦損傷發生的腦性癱瘓幾率在0.1%~0.3%。目前,臨床上對于新生兒腦損傷尚缺乏理想的診斷方法,常規方法雖然能夠幫助新生兒診斷和評價,但是長期效果不理想,部分患者評價過程中甚至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摘要:目的 探討神經學評分(NBNA)在腦損傷患兒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該院收治的50例腦損傷新生兒資料進行分析,將其設置為實驗組,選取同期入院的50名健康新生兒為對照組,兩組新生兒出生后1、4周后進行神經學評分,測定新生兒大運動發育時間以及姿勢反射建立時間等,比較兩組評分結果。結果 實驗組出生一周32例NBNA評分異常,異常率為64%;出生4周5例NBNA評分異常,異常率為10%,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出生1周NBN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出生4周NBNA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出生4周NBNA評分顯著高于出生1周(P<0.05);兩組新生兒獨坐、爬、坐位平衡以及降落傘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新生兒抬頭、獨坐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結論 腦損傷新生兒早期進行神經學評分效果理想,能夠為新生兒腦損傷患兒的神經提供發育等制定有效的早期干預提供依據,更加有利于患兒神經系統發育,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神經學評分;應用效果;腦損傷,醫學論文范例
新生兒腦損傷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機制尚不完全知曉,且發病率較高,且主要以缺血性腦病為主。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腦損傷由多種缺氧、想缺血等因素引起,且嚴重患兒甚至會造成神經系統及智力發育障礙,影響患兒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臨床上對于新生兒腦損傷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常規方法雖然能夠改善患兒癥狀,但是長期療效欠佳,治療預后較差[1]。因此,臨床上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對新生兒腦損傷盡早診斷和評價。但是,臨床上對于新生兒腦損傷尚缺乏理想的診斷及評價方法,常規方法雖然能夠幫助患兒診斷,但是長期療效欠佳,治療預后較差,部分患兒由于缺乏理想的評價方法使得其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2]。近年來,神經學評分在新生兒腦損傷中廣為使用,且效果理想,該方法能夠有效的改善患兒治療預后,對患兒神經功能及智力發育有一定幫助[3]。為了探討神經學評分在腦損傷患兒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隨機選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該院收治的50例腦損傷新生兒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醫學論文:《臨床醫學工程》,《臨床醫學工程》報道臨床醫學工程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實用新技術,促進臨床醫學工程信息交流,推廣現代工程實用技術與方法,提高臨床醫學工程技術應用水平,服務于臨床醫務工作者和醫學工程人員。讀者對象:臨床醫務工作者和醫學工程技術人員。
一、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該院收治的50例腦損傷新生兒資料進行分析,將其設置為實驗組,患兒中男31例,女19例,患兒年齡為38~41周,平均年齡為(39.7±0.6)周,患兒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腦損傷臨床診斷標準,且患兒經過顱腦CT得到確診。選取同期入院的50名健康新生兒為對照組,患兒中男30名,女20名,患兒年齡為38~41周,平均年齡為(39.5±0.7)周。患兒家屬對實驗方案、護理措施等有知情權,患者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兒出生后早期均進行神經學評分,評分內容主要包括5個項目,即:行為能力(包括6項)、被運肌張力(包括4項)、主動肌張力(包括4項)、原始反射(包括3項)、一般評估(包括3項)等。每項0~2分,總分40分,低于35分患兒異常[4-5]。
根據神經學評分兩組患兒分別給予不同的干預治療,對照組新生兒采用常規的生長發育訓練方式,實驗組患兒則采用不同的干預治療方法,具體方法如下:根據患兒臨床癥狀、體征等利用視、聽、抬頭以及四肢訓練的新生兒訓練方法,當患兒處于嬰兒期時加強患兒記憶及運動訓練,對于高危新生兒則可以聯合高壓氧治療,必要時進行附加刺激治療,如:聽覺、視覺、觸覺等。研究中,在患兒早期干預治療過程中均對患兒進行深入溝通,并且均獲得患兒家長的理解和配額,從而讓患兒家屬對新生兒相關的家庭進行訓練[6]。對兩組新生兒的大運動發育及姿勢發射建立時間進行比較了分析兩組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快慢存在的差異性[7]。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新生兒不同時間段NBNA評分異常百分比情況;②觀察兩組新生兒不同時間的NBNA評分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6統計學軟件分析該研究中的所有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x±s)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不同時間段NBNA評分異常百分比比較
此次研究中,實驗組出生一周32例NBNA評分異常,異常率為64%;出生4周5例NBNA評分異常,異常率為10%,顯著高于對照組(出生一周NBNA評分異常率為8%;出生4周NBNA評分異常率0%),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不同時間段NBNA評分異常百分比比較[n(%)]
2.2 兩組新生兒不同時間的NBNA評分情況
此次研究中,實驗組出生1周NBNA評分為(29.7±5.4)分,顯著高于對照組(39.1±1.3)分(P<0.05);兩組出生4周NBNA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出生4周NBNA評分顯著高于出生1周(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不同時間的NBNA評分情況(x±s)
三、討論
此次研究中,兩組新生兒獨坐、爬、坐位平衡以及降落傘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新生兒抬頭、獨坐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由此看出:神經學評分能夠給予腦損傷患兒正確的治療指導,保證期良好的發育功能。因此,對于腦損傷新生兒來說,應該盡早采用早期神經學進行評分,正確的了解患兒腦損傷情況,并根據評分結果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進行干預治療,對新生兒腦損傷患兒的神經系統發揮具有重要的康復作用。但是,臨床上對于早期采用神經學評分效果不理想者則應該聯合其他方法進行共同評價,幫助患兒及時確診,發揮評價方案優勢,達到優勢互補,避免患兒受單一評價指標影響而制定不科學的治療方案,影響患兒治療預后[15]。此次研究中,實驗組出生一周NBNA評分異常率為64%;出生4周NBNA評分異常率為10%,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對于確診的腦損傷新生兒應該立即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治療,且患兒治療時應該加強其護理,具體如下:①患兒治療前護士應該加強業務水平學習,加強護士理論考試、實際操作考試等,提高每一位護士的專業技能,讓護士能夠為患兒提供更加規范的護理行為,提高護士的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精神,降低護理差錯發生率;②對于手術治療患者,應該將手術過程中的相關詳細工作完整的記錄下來,采取標顏色和打勾的方式進行,并根據每一位患兒治療方案詳細書寫,保證記錄內容具有完整性和針對性,且記錄內容不能夠被隨意的修改等;③新生兒住院后,對于采取何種護理方案、治療措施等均需要監護人同意,簽名,待同意后告知其評分方法,評分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及護理目標等,讓患兒家屬做到心中有數,提高配合率和滿意率,降低醫患糾紛發生率。
綜上所述,腦損傷新生兒早期進行神經學評分效果理想,能夠為制定有效的早期干預提供依據,更加有利于患兒神經系統發育,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