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近幾年來,受金融危機影響,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中小企業進退維谷,舉步維艱。我國的溫州、杭州等發達地區的企業更是出現了比“民間借貸危機”更為嚴重的“互保、聯保危機”,這種危機在山東省的個別縣區也曾出現。眾所周知,實現縣域經濟轉型發展、跨越發展,離不開金融這個現代經濟核心的支撐和保障。中小企業是最現實的經濟增長點,中小企業出現“互保、聯保危機”,將對經濟發展及金融環境、信用環境塑造都產生很深刻的影響。本文從企業出現“互保、聯保危機”的緣由入手,分別站在企業、銀行和政府的角度,對在“互保、聯保危機”下怎樣積極應對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縣域經濟 金融 健康發展 互保、聯保危機
實現縣域經濟轉型發展、跨越發展,離不開金融這個現代經濟核心的支撐和保障,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就是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當前,我們正處在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形勢下,企業受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市場應變能力較弱、轉型升級步伐緩慢等因素影響,生產經營困難開始從下游行業向上游行業、從小微企業向大中型企業擴散。在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部分產品產能過剩、發展方式相對粗放等深層次矛盾開始暴露,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凸顯,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國家為了刺激經濟,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很多企業從金融機構大量貸款,擴大生產,新上項目。正常情況下,一個新項目從廠區建設到回收成本、實現盈利,周期往往要3到5年,而銀行對企業中長期的項目貸款很少,大部分貸款往往僅是1年期的流動資金貸款,多數企業“短貸長投”。在國家政策寬松的情況下,企業正常還款后銀行會馬上對企業續貸,企業資金鏈可以正常運轉;然而,在遇到國家政策突然轉向,銀行收緊銀根的情況下,企業融資難度加大,企業的續貸被取消或壓縮,項目周期此時尚未完成,企業必須從其他渠道籌措資金,甚至不惜高息借貸,企業財務費用不斷增加,有些勢單力薄的企業更是失去了資金來源,引發債務危機,關門停業的同時,更是累及為其擔保的企業破產、倒閉,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這也正是蔓延在溫州、杭州等發達地區的企業互保、聯保危機。
中小企業是縣域經濟最現實的經濟增長點,中小企業之間出現互保、聯保危機,將對縣域經濟發展及金融環境、信用環境塑造都產生很深刻的影響。然而,企業要發展,不得不貸款;銀行要盈利,不得不控制風險。銀行發放企業互保、聯保貸款,是一種高收益、低成本、風險被掩蓋的銀企商業合作模式,同時也是企業之間“平時救急、危時要命”的貸款融資模式。這種貸款模式隱藏的風險,企業和銀行都不可能完全避免,舉一反三,引以為鑒,我們從中得到以下啟示:
一、從企業的角度分析,企業應認清形勢,創新融資,不斷提升實體經濟硬實力
(一)企業經營要時刻關注國家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的變化。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信貸政策的重點是“有扶有控、區別對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高效生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產業等綠色經濟是信貸政策支持的重點領域,而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是嚴格限制的領域。企業只有高度重視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配合,不斷提高對政策變動的敏銳性,主動適應宏觀調控政策,才能在國家收緊銀根的情況下繼續獲得信貸支持。
(二)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要以發展實體經濟為主,做到主業清晰,盡量避免過度投資和投機。近年來,各種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低端制造業利潤一再被壓縮,受利益驅動,一些企業開始崇尚賺“快錢”,將融資資本投向主業以外的投機項目。企業的盲目擴張、脫離主業、跨行逐利等行為,并不一定會給企業帶來多大利潤,反而會深藏危機。政府強調“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目的就是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目前,很多銀行都強化客戶選擇,重點支持有實力、誠信水平高、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各企業在選擇混業經營的同時,一定要時刻規避風險,盡量做到主業清晰。
(三)企業發展要改變僅從銀行融資的單一做法,努力開拓多種融資渠道。通過銀行間接融資一直是中小企業融資的主渠道。目前,我國已進入一個多元化的投融資階段,對于發展比較好的、正規的企業來說,可以將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結合,將實現企業上市融資作為終極目標,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例如,可以結合國家政策,通過發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中小企業私募債等新型方式融資,如發行成功,對企業來說不僅僅是做了企業上市IPO的預演,更是提升了企業市場影響力。另外,企業也可以通過股權融資,可以直接從創業投資企業、股權投資基金公司融資,也可以在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進行股權掛牌交易,實現直接融資。這種融資模式具有準入門檻低、操作時間短、交易形式靈活等多重優點,既可以有效改善企業融資結構,又可以提高企業融資效率,在促進企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也為企業日后上市培育了資源。
二、從銀行的角度分析,銀行應務實創新,積極作為,不斷提高金融服務能力
(一)銀行要在擴大信貸投放的同時真正優化信貸投放結構。長期以來,銀行貸款一直是各企業資金供應的主渠道。但是,靠存款帶動貸款增長的空間非常有限。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建議各銀行結合上級部門有關金融政策,加強與上級行的溝通協調,積極爭取擴大信貸規模,有效增加信貸資金供給總量;另一方面,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按照產業政策要求引導信貸資金投向,擴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高效生態農業、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資金投放。同時,搞好政策對接,加大對小微企業信貸支持力度。
(二)銀行要積極培育信貸融資市場,積極開展多種金融服務創新。企業互保、聯保貸款,并不是銀行唯一融資方式。《商業銀行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經商業銀行審查、評估,確認借款人資信良好,確能償還貸款的,可以不提供擔保。”各銀行機構在立足傳統信貸業務開展的同時,要針對不同客戶實際需求,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主動開發適合不同客戶群體的金融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如拓展產業鏈、供應鏈、銷售鏈融資業務,發展票據融資、存貨質押、產品訂單質押、出口退稅賬戶質押等業務,同時在支持“三農”、中小企業等方面大力推廣應收賬款、專利權、林權、土地使用權、海域使用權及股權抵(質)押方式,盡量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
推薦閱讀:金融風險論文推薦發表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