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振興過程中,金融支持必不可少。文章對農村金融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 農村金融機構 服務 農村經濟
一、當前農村的金融現狀
第一,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銀行市場類型單一化。隨著金融改革的發展及大型商業銀行市場定位的調整,在鄉鎮一級農戶較為集中的地方,為農村金融市場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僅限于農信社、郵政銀行等機構,而在現階段,能夠快速提供信貸支持業務的僅有農信社一家行社。
第二,農村金融產品缺乏創新,金融服務不足。現階段主要服務于農戶的金融機構,為農戶提供的金融產品服務有存、貸、匯等,貸款產品類型主要有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由于農戶提供的抵押物有限,導致農戶需要大額資金發展相關產業時受到掣肘。
第三,農村金融環境建設不完善[1]。一方面,由于受客觀條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村金融市場的單一化,金融知識無法深入到每家每戶,大部分農村客戶金融知識嚴重匱乏,很多客戶對金融服務理解不透,對自身權益了解不夠,使得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機,資金被所謂的民間高息欺詐。例如,大部分農村居民不知道存貸款利息的計算、貸款的基本操作流程、逾期還款的不良影響等。另一方面,金融知識的匱乏、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缺乏,使得很多農戶依賴物理網點,對互聯網金融等新渠道存有戒備心理,導致一些金融創新結果不能有效運用到農村市場。
二、農村金融現狀的原因
(一)農村經濟的低效性導致國有商業銀行的撤離
目前,我國從事農村金融業務的銀行業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以及2007年以來成立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包括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及農村資金互助社)。1998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戰略調整,由重規模逐漸轉向重效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開始了持續4年的縣域大撤離。雖然在2007年9月農業銀行開始在8個省開始面向“三農”的金融服務試點,重回農村金融市場,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要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苦撐整個農村金融市場。
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戰略的轉變,一定程度上與農村貸款特點有關。農業貸款成本過高,農業項目獲利周期長、利潤低、抵御風險能力差,對自然災害,如干旱、雨澇、病蟲害等難以有效防范;農民小額貸款業務筆數多、數額小,農戶居住分散,管理起來戰線長、難度大,所以很多商業銀行都不愿意涉足農業貸款。2017年,全國成年人在銀行有貸款的比例為39.78%,農村地區為35.86%,接近4個百分點的差距。
(二)農村信用社發展的局限性引發產品服務單一性
全國農信社絕大部分的省份都實行二級法人體制,視省區大小不同,有的省份有數十個法人機構,而有的省份有數百個法人機構。如,貴州省農村信用社屬于二級法人體制,轄內84個法人機構[2]。縣級法人分散經營,難以發揮規模優勢,削弱了競爭優勢。縣級法人雖然“五臟俱全”,但管理成本高,創新能力弱,尤其是各自獨立經營,無法統籌解決一些限制發展的包袱和風險問題。縣級法人受人才、信息、技術、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在產品創新、業務拓展、科技開發、宏觀政策把握等方面效率低,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弱。這些短板決定了農村信用社在產品創新上限制較多。
(三)服務地域、群體決定了農村金融環境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城鄉差距導致農村支付環境、信用環境等不甚理想。客戶群體總體文化水平不高,對新型業務接受難度較大,對相關金融產品及服務理解不足。普遍金融知識貧乏,風險識別能力較低,這也使農村地區成為非法集資、金融詐騙高發區域。
三、農村金融創新方向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8-2022年中國農村金融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2012-2017年,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產品及服務日益豐富,直接融資、農村保險持續發展,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扶持政策不斷加強。2017年,全國使用電子支付成年人比例為76.9%,農村地區比例為66.51%。為更好地服務農村經濟,農村金融機構應從以下方面加快創新力度和進度。
(一)提升服務群體金融知識
由于歷史等原因,農村金融服務群體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尤其是金融基礎知識基本一片空白。農信社可從調動農村客戶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學習環境入手,不再坐等客戶自行成長。一是充分利用宣傳手段[3]。在鄉鎮、鄉村等地方進行宣傳,從思想上先讓客戶或潛在客戶對金融知識從感知上形成一定的認識。二是農信社采取授課的方式。可直接將金融課堂開到鄉鎮、村,甚至村民小組,面對面進行基礎知識傳授,手把手教使用存折、卡、密碼、POS機、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如,貴州省農村信用社(簡稱“貴州農信”)倡導體驗式金融知識普及,2014年打造“金融夜校”以來,累計開辦39萬場次,培訓受益人數1 113萬人次,秉承讓老百姓“坐得住、聽得懂、記得牢、用得好”的宗旨,從存款業務、電子匯兌、反洗錢、黔農e貸業務、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金融卡、非法集資及誠實守信等方面進行引導與學習,提升農民金融意識,相關電子機具使用率提升較大,充分享受到電子銀行帶來的方便快捷。
(二)利用科技提升服務內涵
從當前農村經濟狀況來看,市場績效考核大背景下,金融機構在鄉鎮增設網點動力不夠,更不可能向鄉鎮以下延伸實體網點,目前最貼合實際的創新方式就是利用科技提升服務內涵。一是解決服務方式單一問題。ATM機、實體營業網點基本僅在鄉鎮,為解決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農村金融機構應從網上銀行、手機銀行、POS機布放等多方面入手,解決農戶業務辦理難的問題。二是解決服務手段落后問題。很多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戶的服務還停留在傳統模式,沒有隨著經濟發展新形勢及時更新服務手段,要及時對傳統落后服務進行更新換代。如,貴州農信2014年在全省推廣“誠者信合村村通”工程,以布放在行政村的POS機終端為載體,向客戶提供賬戶查詢、助農取款、刷卡消費、轉賬匯款、自助繳費和代收代付等功能,截至2018年末,安裝POS機13 245臺,辦理業務3 045筆,交易金額329億元;2016年推出黔農e貸以來,累計線上發放貸款38.6萬筆,金額達到219億元,讓36.9萬客戶足不出戶享受7×24小時服務。
(三)走出網點擴大服務空間
傳統的金融服務都停留營業廳內,而對農村市場來說遠遠不能滿足其需求,因此,金融機構應該摒棄守著門廳的舊思路,樹立走出去的服務意識。貴州農信自2006年開始設立了北京、上海、深圳等13個農民工服務中心,專門為外出務工農民工提供金融服務,同時結合信用工程工作,建立外出農民工信息檔案60萬戶,評定信用等級55萬戶。2016年起又設立了“助農脫貧流動服務站”,截至2018年年末共計有1 431個,配備流動服務終端1 018個,開展流動服務5.9萬次,辦理業務137萬筆,走出了一條具有農信特色的服務外延之路。
參考文獻:
[1]高辰.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現狀及發展對策[J].對外經貿, 2013(3):109- 111.
[2]曹萬鑫.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文獻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學, 2018(23):74- 75.
[3]周琪.對農村金融支付環境的調查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3(12):68- 69.
推薦閱讀:《金融客》從上世紀后期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包括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等在內的金融市場體系,對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